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20)

 “80后”“90后”接過守島接力棒,升國旗、巡海島,參與建設—— 開山島來了年輕人

本報記者  何  聰  金正波  王偉健

2020年08月02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守島民兵舉行升旗儀式。
  本報記者 金正波攝

王仲利(右)和同事一起檢修島上的供電設備。
  本報記者 何 聰攝

開山島哨所遠景。
  資料圖片

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王繼才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王繼才同志守島衛國32年,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華章。

開山島是江蘇省連雲港市灌雲縣境內的一座小島。王繼才同志和妻子王仕花32年來以海島為家、守島衛國的事跡,感動了很多人。

2018年王繼才同志去世后,一批又一批年輕人接過守島接力棒。他們有的是退役軍人,有的是選調生,有的是公務員,經過選拔成為守島民兵,他們一起升國旗、巡海島、記日志、護航標,用青春奮斗續寫著愛國奉獻的嶄新篇章。

——編  者  

等了3天,海上的風浪終於緩和下來。7月24日,記者如願坐上了去往開山島的船。船行約30分鐘,一座不起眼的孤島隱約在迷霧中現出身影。

開山島距離江蘇連雲港灌雲縣燕尾港直線距離隻有12海裡,但如果遇上惡劣天氣,要登島卻非常困難危險。

時代楷模王繼才、王仕花夫婦在島上一守就是32年。2018年7月,王繼才去世后,一批又一批年輕人接過守島接力棒,用青春奮斗詮釋愛國奉獻的價值追求,在平凡崗位上續寫不平凡的華章。

一句話與一群年輕人

“要堅定信仰,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踏踏實實工作”

“不好!有漁船靠不了岸。”

傍晚時分,正在巡島的民兵郭路發現了險情。那天風很大,一艘漁船在海面上隨著波浪搖晃不定。漁民想登島避風,可用盡力氣也無法靠岸。郭路和守島同伴一路小跑趕到碼頭,牽住漁民扔出的繩索,成功幫助漁民上岸避風浪。

今年31歲的郭路是灌雲縣燕尾港鎮綜治辦的一名公務員,2018年主動報名守島。連雲港警備區政工處干事姚東介紹,王繼才去世后,縣人武部在全縣范圍內征集守島民兵。當時有500多人報名,經過政審、體檢、心理測試等,第一批遴選出10人,去年第二批又選了18人。

自2018年9月第一批守島民兵正式接崗以來,已有28人先后上島輪班值守。一般每三人一組,每次在島上值守15天。他們來自灌雲縣各個鄉鎮,有的是退役軍人,有的是選調生,有的是公務員,他們一起升國旗、巡海島、記日志、護航標,繼續著王繼才未竟的事業,共同守護著黃海前哨——這座僅有0.013平方公裡的小島。

與郭路一起值守開山島的張奧是一名“90后”,2017年研究生畢業后在燕尾港鎮工作,任灌雲縣圖河鎮黨委宣傳委員。

“第一天很興奮,和一起值守的郭路、胡品剛聊到很晚才睡。可是島上隻有三個人,再多的話也會聊完。興奮勁兒一過,就覺得很枯燥。”張奧介紹,開山島上滿是石頭。夏天格外熱,待在宿舍像坐在悶罐車裡﹔冬天特別冷,晚上得蓋好幾床被子。

守島這麼辛苦,為什麼還主動報名?

張奧說,這源於王繼才的一句話:“小伙子,要堅定信仰,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踏踏實實工作。”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在北京勝利召開。當天,張奧陪著參觀採訪的一行客人上島。王繼才的這句話,張奧記在了心中。一年下來,張奧發現在島上生活遠比上島前想象的更艱苦。“皮膚被晒黑了,也更深刻體會到人生要有信仰,要能堅持。”張奧說。

守島的年輕人,也因開山島而改變。“原來我性子急、聲音沖、做事糙,如今學會了耐心細致地做工作。”1990年出生的袁洋是灌雲縣公安局巡特警大隊隊員,他報名守島時,孩子剛滿8個月。“從一上島的新鮮到日復一日的寂寞,實踐証明,困難在堅持面前就會低頭。”袁洋感喟。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港口封閉,船隻無法出海,邵正剛和林子橋兩個人在島上駐守了整整一個月。大年初二上島時,他們隻帶了10天口糧,隻能省著吃,一直等到第十五天,縣人武部才想方設法送來補給。

“一座島,兩個人,30天,困守待援的心情至今難忘。在島上待的時間越長就越能切身體會守島32年是多麼不易。”32歲的林子橋,歲數剛好和王繼才夫婦守島的時間一樣長。

如今,年輕人接過了守島接力棒。“守護好開山島已經成為我們共同的信念。”灌雲縣人武部軍事科參謀、開山島民兵哨所所長陳志顯說,“我們要站好崗、護好島,就得甘於清貧,守住寂寞,用實際行動踐行王繼才精神。”

一個承諾與一支服務隊

“民兵守護海島安全,我們守護海島光明”

“家就是島,島就是國。”一下船,記者就看到一台白色風力發電機矗立在海島西南角,電杆上的這8個紅色大字十分醒目。

不僅有電,還有淡水!正是這台風力發電機和太陽能發電組成的微電網,點亮了開山島,支撐起了海水淡化設備。說起建設開山島微電網背后的故事,“80后”的國網連雲港供電公司發展部副主任岳付昌打開了話匣子。

“開山島的電,源自一次承諾。”2008年之前,王繼才夫婦隻能靠手電筒和煤油燈照明。當時的灌雲縣供電公司共產黨員服務隊獲悉情況后,承諾一定給島上帶來電。在多方努力下,開山島上裝了一台小型風力發電機,第一次有了電。可是經不住大風折騰,發電機不到半年就報廢了。2012年,島上又安裝了小型太陽能光伏發電站,但是刮風下雨就不頂用。

2015年6月,在國網連雲港供電公司幫助下,江蘇省首個“綠電上島”示范項目——海島微電網風光儲一體化發電項目在開山島建成並投入使用。電視能看了,電飯鍋也能用起來了。但受制於海上不穩定的天氣條件,風、光設備也會不時停擺。

2018年年底,風光儲互補智能微電網系統及海水淡化系統項目正式啟動。“項目建設所需的水泥都是我們從碼頭人工抬上去的。” 國網灌雲縣供電公司副總經理沙庭進說,一天下來渾身上下都是水泥灰。可當時島上隻有一個水窖可用,連飲水都困難,實在受不了,就用濕毛巾擦,一個人擦下來,半盆都是水泥漿。

為了保証風力發電機基礎牢靠,需要在海邊堅硬的花崗岩上打入200余根鋼筋錨釘,搭建鋼筋框架,再進行混凝土澆筑。這一切作業隻能利用落潮時間,每天可以工作的時間隻有兩三個小時。

“為了與潮汐搶時間,我們就住在島上的防空洞裡,過了60多天的洞居生活。山洞裡不止老鼠橫行,洞壁上還有蜈蚣、蟑螂出沒。”回憶起那段與隊友並肩戰斗的日子,35歲的沙庭進感慨不已。

點亮了開山島,不少參與建設的小伙子臉都變成了厚重的古銅色。2019年6月,開山島智能微電網順利建成投運,徹底解決了守島民兵用電用水短缺難題。截至今年7月23日,微電網系統發電量突破了10萬千瓦時。

“民兵守護海島安全,我們守護海島光明。”2019年1月,灌雲縣供電公司共產黨員服務隊正式更名為國網江蘇電力開山島共產黨員服務隊。服務隊成員之一,“80后”的國網灌雲縣供電公司輸變電運檢中心副主任王仲利為了維護島上微電網系統正常運行,先后上島40多次。

一面國旗與一種情懷

“敬禮!”“如今,這已是守島民兵最鏗鏘的聲音”

“敬禮!”

2018年10月1日凌晨5點,一面五星紅旗迎著東方魚肚白,在開山島上徐徐升起。“80后”小伙袁洋當過兵,見証過無數次升旗儀式,但這次印象最深。這是王繼才去世后,開山島舉行的第一次國慶升旗。

“跟在王大姐身后,看著她肩扛國旗,拾級而上,走向升旗台。個子不高、腿有風濕的她,每一步都走得如此堅定。我想這就是信仰的力量。”袁洋說。王繼才去世后,擔任開山島哨所名譽所長的王仕花每逢重要日子都會和守島民兵一起升國旗。

第一批守島民兵任期結束,在召集第二批守島民兵時,袁洋依舊主動報名並成功“留任”:“接力守島,我們都有一份深深的自豪。傳承好王繼才的精神,我有信心,能堅持。”

守島32年,王繼才夫婦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升國旗,從未間斷。“島就是國,守島就是守國門。開山島雖小,也必須每天升國旗。”王繼才說。

“我們每天的守島生活都是在國旗冉冉升起中開始,然后一起巡海島、查海情。”張奧坦言,“島上不僅台階陡峭,每個台階的高低也不一樣,巡島一圈都累得氣喘吁吁。但王繼才、王仕花32年孤島升旗、巡島的故事,我們早已銘刻在心。向英雄學習,我們從未懈怠。”

2018年9月,開山島民兵哨所王繼才、王仕花夫妻先進事跡陳列館被命名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先后有360余批次、5萬多名干部群眾上島學習,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7月24日,與記者一同上島的還有來自揚州的參觀學習團,負責講解的是灌雲縣委黨校的年輕老師許青雲。“如今,前來開山島參觀學習的人越來越多,其中有不少都是年輕的黨員干部。”她說,“看著鏽跡斑斑的煤油燈、泛黃的巡島日志、聽壞了的收音機,一位年輕黨員曾感慨,從駐守條件的改變中更能體會到,愛國不是空談是實干。”

上島的人,都會在國旗下駐足。仰望這面五星紅旗,回想王繼才、王仕花夫妻的堅守,更深切地體會一種厚重的家國情懷,一份看似尋常卻又無比寶貴的人生價值。

“敬禮!”

“如今,這已是守島民兵最鏗鏘的聲音。”陳志顯說。伴隨著每一輪紅日初升,國旗冉冉升起,永遠都是這座島上最庄嚴的儀式!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02日 05 版)

(責編:宋晨、宋鶴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