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榜樣的力量影響著一批又一批學生們

鐘南山身邊的年輕人

本報記者  賀林平

2020年07月26日09: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又是一年畢業季,又有一批學子即將走上工作崗位。

“不但對自己有要求,而且還要有追求﹔不但要有志氣,而且還要爭氣﹔不但要有熱情,還要有激情。”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鐘南山,向畢業生送出了這樣的臨別贈言。

在鐘南山身邊,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正用心體會著老師的言傳身教,他們探索學習,精進醫術,救死扶傷,也在不斷提升自我。

——編 者  

與桑嶺約一次採訪很不容易。作為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廣醫一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的醫生,忙碌是桑嶺的常態。計劃周五的採訪改到了周日,原定上午11:00開始採訪,直到11:45桑嶺才抽出時間,談到12:33,桑嶺又得去巡房。

“你問我們從鐘院士身上學到什麼,以病人為中心,應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作為鐘南山的學生,“80后”桑嶺已經是獨當一面的副主任醫師。1月23日,他逆行北上武漢,一去就是76天。在廣醫一院,在鐘南山身邊,像桑嶺這樣的年輕醫生還有很多。

逆行中展現家國情懷

“我作為學生,年輕又是黨員,在危難時刻怎能不跟上去”

日歷翻回到1月23日。

一早起床,桑嶺正習慣性地刷著手機,一個消息跳進眼帘:離漢通道關閉。10點,桑嶺接到醫院通知:去武漢,參與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重症監護病房的救治工作,即刻出發。接到這個艱巨的任務時,桑嶺滿腔熱血、積極應戰。

“鐘老師84歲了,1月18日就沖到武漢。我作為學生,年輕又是黨員,在危難時刻怎能不跟上去?”桑嶺說,當晚臨行前,鐘南山老師專門打來電話,唯有一句簡簡單單的囑咐:“注意安全!有什麼問題隨時溝通。”

1月24日早上8:30,桑嶺出現在金銀潭醫院南樓7層,這個收治危重病人的病區就是他的戰場。一名50多歲的男性重症患者令桑嶺印象深刻,“患者轉來時病情非常重”。桑嶺進行鎮靜鎮痛治療,採取俯臥位通氣、肺保護性通氣思路,同時加強免疫調節。經過夜以繼日的奮戰,患者成功拔管轉出重症監護室。

疫情防控期間,桑嶺帶領團隊共診治危重患者近70例,操作了不計其數的氣管插管、俯臥位通氣和氣管鏡診療。今年3月5日桑嶺被評為“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4月28日又被授予第二十四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國家和人民有危難時,能夠迎難而上,救死扶傷。桑嶺身上這份醫者擔當,來自鐘南山等廣醫一院老一輩的言傳身教。桑嶺說,2003年非典疫情時,他還是廣州醫科大學的學生,鐘南山的一句“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們這裡來”令他印象深刻,至今難忘。

2004年畢業留在廣醫一院工作后,桑嶺一直跟隨鐘南山,奮戰在呼吸內科及重症醫學科臨床、科研一線。甲流、禽流感、中東呼吸綜合征……抗擊重大呼吸系統疾病的戰場上,都有他的身影。“從鐘老師身上,我學到了很多,對我影響最大的是他深厚的家國情懷。”桑嶺說。

凱旋之際,看到鐘南山站在雨中迎接醫院8位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返院,桑嶺很感動。“桑嶺是我們重症團隊裡非常優秀的年輕醫生,他支援金銀潭醫院,管理的都是最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他的工作非常出色,使得很多病人在死亡邊緣被挽救了回來。”回想起老師的肯定之詞,桑嶺嘴角輕輕上揚。

專注中錘煉過硬醫術

“從那以后,我做任何事情都更加專注、更加投入,不敢有絲毫懈怠、絲毫馬虎”

基於對國家和人民的使命擔當,鐘南山將“實事求是”四個字貫徹於自己幾十年的從醫生涯。“做醫生、搞科研,來不得半點馬虎!”他是這樣要求自己的,也是這樣要求學生和團隊年輕人的。

“80后”廣醫一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陳如沖,也是鐘南山的學生。陳如沖記得,一次研究生論文開題報告會上,一名博士師姐在幻燈片中將“concentration”(濃度)寫漏了一個字母。“那是在圖表裡,沿著縱坐標往上寫的一個英文單詞,在座其他人都沒看出來,唯有鐘老師一眼就發現了這個細小的錯誤,及時指正。行醫治病,和人命打交道,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大家都對鐘南山老師很是佩服。” 陳如沖說。這種對專業嚴謹求實、一絲不苟的科學精神,使陳如沖等年輕學生深受教育。

在鐘南山引導下,進修學習、錘煉過硬醫術成為年輕學生的自覺追求。2014年去加拿大進修兩年后,陳如沖補上了在免疫學研究上的短板,專注於氣道疾病免疫機制研究,在領域內著名期刊發表了多篇研究論文,並成功申報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最讓我感動的還是碩轉博開題報告的關鍵時刻。”陳如沖回憶,當時正逢鐘南山生病住院,誰也沒為這件事打擾他,他卻記在心上,主動召集有關老師和專家,在病房裡開了一次課題報告會。病床上,打著點滴的鐘南山認真聽取陳如沖的報告,提出了多項有針對性的意見。

如今,陳如沖也在帶自己的學生,他將這種專注、敬業的作風潛移默化地帶到工作中:“前兩年有個學生攻博考試,我和他一起在辦公室改匯報材料,一直改到凌晨三四點鐘才回家。”

在年輕學生的眼中,多年來鐘南山對專業的執著嚴謹卻絲毫未變。有一次,一名疑似“閉塞性細支氣管炎”病人的臨床表現和影像學判斷不太一致,鐘南山便要求在讀博士彭楊研究他的病理切片,“一兩周后匯報結果。”鐘南山說。

“我原以為老師那麼忙,可能會忘記這件小事,就拖拉了幾天。沒想到,兩周期滿前一晚10點多,電話如期而至。”彭楊回憶,老師問他完成沒有,嚇得他出了一身冷汗,於是連夜請教醫院病理科主任,結合自己所做的研究寫出報告,第二天又查詢有關資料再次核實,終於掐著點交了作業,還有幸獲得了老師的肯定。

“從那以后,我做任何事情都更加專注、更加投入,不敢有絲毫懈怠、絲毫馬虎。”彭楊坦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一些患者無法來醫院復診,處方藥吃完了,接續不上,急得紛紛打電話求助。對於這樣的求助,彭楊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怠慢,無論多忙,都會當天趕回醫院,開好處方,拍了照給病人發過去,以便他們在當地購買。

救人中培塑醫者仁心

“一想起鐘院士‘最大的幸福,是始終站在治病救人的一線’的諄諄教誨,我咬著牙堅持了下來”

對於年輕醫生,鐘南山特別注重醫德方面的培養,經常提醒他們,除了對醫術要精益求精,對科研要孜孜以求,用自己的所學為患者減輕身體上的痛苦﹔還要把老百姓放在心中,對病人要有責任感,盡量降低治療費用,以減輕患者的醫療負擔。

“實際上,老師即使不講,我們也都看在眼裡,他的身體力行就是最好的榜樣。”至今,鐘南山仍堅持每周三上午“院士大查房”,每周四下午半天門診。經常跟著鐘南山出門診的彭楊,對老師在病人面前的謙和早已習以為常。“來看病的都是患上疑難雜症,預約了很久才排上隊。對每個人,老師都會問得很仔細。”

彭楊清楚地記得,去年有一名病人,下午來得比較晚,給他開出的一項檢查要第二天才能出結果。這項檢查是病情診斷的主要依據。鐘南山明白自己的號太難挂,擔心病人等太久,就特意交代彭楊,第二天打印出檢查結果后,直接帶病人到他辦公室。果然,第二天一早,鐘南山的電話就到了,問“病人來了沒有”“結果出來了沒有”。彭楊感嘆:“他整日忙得連插進一根針的縫隙都沒有,但這些事,他一定記得,而且能一口說出病人的名字。”

榜樣的力量,感召著廣醫一批又一批年輕的醫護人員:

陳如沖如今手機裡也存了很多病人的電話、微信,對於病人的咨詢耐心解答,哪怕有時不方便接聽,也會在事后回復過去。如果是冬天低溫天氣出診,他也會學著老師的樣子,先用手把聽診器焐熱,再給病人作檢查。

由鐘南山手把手帶出來的桑嶺,曾搬個折疊椅子日夜守在一名患甲流的小女孩病床邊,一守就是半年,直到她康復出院。如今每當長大成人的女孩回來探望,桑嶺總不忘開一句溫情的玩笑:“找男朋友了沒?要經過我們‘家長’同意才可以哦!”

在給學生上課時,鐘南山總是講:“我們是醫生,醫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一字之差,凸顯出醫療觀念的天壤之別——醫生要將患者作為一個人來看待,而不是各個器官的集合體﹔醫學不只是技術的醫學,更是人的醫學。這句人文關懷的溫暖話語,是醫者仁心的集中體現。

3月2日,廣醫一院黨委舉行首批戰疫一線火線發展黨員入黨宣誓儀式。該院兩位年輕人——堅持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副主任醫師徐永昊、馳援武漢漢口醫院的護士李穎賢,在有著55年黨齡的鐘南山院士領誓下,庄嚴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

無懼疫情危險,“90后”李穎賢參加醫院組建的醫療隊逆行武漢。在漢口醫院,李穎賢為方便工作剪去留了好幾年的長發,從一個柔弱的小姑娘變成了能拿著扳手去更換氧氣筒的“女漢子”。“支援武漢期間,工作強度大,但一想起鐘院士‘最大的幸福,是始終站在治病救人的一線’這句話,我咬著牙堅持了下來。” 李穎賢告訴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26日 05 版)

(責編:閆妍、段晨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