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傳承”——傳紅色基因 承優良家風
分享

特別策劃·傳紅色基因 承優良家風

晒晒傳家寶

2020年07月01日08: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一本愛心賬

70歲的胡方蓉家裡有兩個賬本。一個詳細記錄每天的生活開支,每項最多不過上百元。另一個則記錄了一筆筆匯款,最大的一筆高達30萬元。

1991年,胡方蓉去江西回訪當年插隊的一個小山村,聽說孩子上學必經的山路被山洪沖壞卻缺錢修復,就和朋友主動捐了款。一個善舉,讓胡方蓉和公益結了緣。

近30年來,胡方蓉一家資助過貧困大學生,捐款20萬元幫助河北村小修建校舍,那筆30萬元的捐款捐給了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資助甘肅472名建檔立卡的特困高中生。愛心款裡有退休金,還有本來給兒子裝修婚房准備的積蓄。“給這些孩子一點幫助,也許就能改變他們的命運。”胡方蓉說。

胡方蓉拒絕了受資助大學生想見面的要求。“不需要感謝和回報,希望他們以后有能力了也去幫助別人。”老伴劉永勝說。

現在,胡方蓉一家生活在北京,她和老伴、兒子、兒媳都是黨員。孩子們不僅十分支持老人做公益,自己也時常參加志願服務。對他們來說,愛心賬本就是最好的傳家寶。

(本報記者管璇悅採訪整理)

一件紅馬甲

“紅馬甲就是我們的傳家寶。”王慧力笑著說。這是北京市西城區平安志願者的標配,在王慧力家中,她母親劉桂芬、女兒婁珊珊還有她自己都是志願者。

劉桂芬今年已經83歲了,退休后一直堅持參與社區工作。2002年,王慧力也加入了志願者隊伍。“每年除夕夜,姥姥和媽媽都要穿上紅馬甲,戴上紅袖章、紅帽子,拿著手電筒到居民院裡巡邏,直到凌晨才回。”婁珊珊回憶,她當時還小,有時候也會陪著姥姥、媽媽一起巡邏,她倆總說“閑下來沒勁,想發揮余熱”。

2018年,婁珊珊成為展覽路街道百萬庄西社區的一名工作人員。婁珊珊說,她剛入行時母親就叮囑她“選擇了就得好好干”。“社區的事情很瑣碎,看上去是小事,可或許就是別人家裡的大事,不能敷衍了事。”婁珊珊說。

社區服務的影響力就像一粒種子,在這個家庭生根發芽。一家三代傳承著責任感和使命感。    

(本報記者劉靜文採訪整理)

一塊結緣石

辦社區老年協會、請律師義務講課、整理社區歷史資料、組織居民學英語迎奧運……退休后,本該享清福的陳大椿卻更忙了。

在兒媳姚蕾眼中,陳大椿是個組織能力強、愛張羅事的人。1997年,陳大椿退休后來到北京,第一時間把黨組織關系轉移到了所在的南池子社區。此后,他就一直參與社區居委會工作。2003年,63歲的他盡管已過退休年齡,仍被居民推選為社區干部,這一干就是10年。

陳大椿說:“我在社區工作,就是考慮到每一個家庭好了,社會就會好。”當年孩子們結婚時,陳大椿送給他們一塊親手篆刻的結緣石,底部刻著“攜手經營愛情事業健康家庭”。這既是他對孩子們的期望,也是他期待的家風。

這份認真負責、相互扶持的態度,也由老人傳承給后輩。幫助鄰裡,從工作成為陳大椿的日常習慣。他並不要求子女跟他一樣,但他所做的一切子女都看在眼裡。“你自然而然也會融入這個氣氛裡,然后要求自己也這樣做。”姚蕾說。

(本報記者張子晗採訪整理)  

一曲牡丹亭

北方昆曲劇院排練廳裡,北昆青年導演、演員張鵬與北昆國家一級演員邵天帥,正排演“觀其復”系列明代傳奇《金雀記》。

2005年,張鵬與邵天帥因排練《牡丹亭》相識並走到了一起。夫妻倆一個青衣一個花臉,在劇院排戲,在家也聊戲,“我們有共同的愛好和話題,每天至少花一小時一起聊天、散步。”邵天帥說。

“戲文總是轟轟烈烈,但生活往往是在平淡中提煉養料、滋養感情,白頭偕老才是生活的真味。”說到這裡,倆人相視一笑。

長笛和昆曲是這個家庭裡最離不開的物件。“茶余飯后,他笛子一吹,我就唱上了,女兒跟著咿咿呀呀。”邵天帥說。二人已相識15年,結婚8年,朝藝術目標攜手共進。張鵬說,“希望后代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寶貴的文化遺產充滿敬意。”

(本報記者陳圓圓採訪整理)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01日 11 版)

(責編:扶婧穎、李源)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