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防疫課堂》

疫情防控緊要期 防疫還有哪些弦不能鬆?

2020年04月17日16:51    來源:人民網-人民健康網

編者按: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參與一場中美醫療專家對話視頻會談中指出,如果沒有疫苗的幫助,想要在短期內徹底控制疫情發展將會很難,“第二波疫情可能仍在等待我們”。目前,我國也仍處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緊要時期,外防輸入內防返彈是目前最重要的防疫工作。隨著無症狀感染者的出現,人們的心裡揪緊了戰“疫”那根弦,防疫情我們還有哪些弦不能鬆?

追蹤、監測無症狀感染者的弦不能鬆

近日,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進入人們的視野,許多人甚至會因此產生緊張情緒。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無症狀感染者成為國際和國內學者面臨的又一難題。據國家衛健委介紹,截至2020年4月7日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無症狀感染者137例。

日前召開的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要求,“及時完善防控策略和應對舉措,進一步做好無症狀感染者防控工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早日步入正常軌道。”

“無症狀感染者”是指無臨床症狀但核酸檢驗呈陽性者。由於存在“假陽性”等問題,無症狀感染者需要進一步診斷鑒別。是否納入確診病例,則需要進一步論証。但有一點是確定的:當前鞏固疫情防控成果,防止出現防控漏洞,必須突出做好無症狀感染者監測、追蹤、隔離和治療工作。

部分專家認為鑒於無症狀感染者的呼吸道標本能檢出病原核酸,但由於無咳嗽、打噴嚏等臨床症狀,病原排出體外引起傳播的機會較確診病例相對少一些。另外,《英格蘭醫學雜志》上近日有報告說,一名感染者從未出現症狀,但所釋放的病毒量與出現症狀的人相當。因此,也有一部分科學家猜測:一些感染者“在症狀輕微或無症狀時具有高度傳染性”。但要強調的是,類似狀況的患者規模仍不清楚。

總之,對於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染期長短、強弱、傳播方式等仍然有待確定,大家不要放鬆警惕!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表示,無症狀感染者是中國進入疫情防控“下半場”的一類重要監測目標,因為這類患者有較強的免疫能力,可以在感染病毒后14天內不發病,病毒在其體內存在時間超過三周,具有傳染的可能性,如果沒有被及時發現和隔離,就存在社區傳播的隱患。

從戰略角度來看,對無症狀感染現象,需要高度重視但不必過度恐慌。鐘南山院士表示,由於中國本土新增確診人數維持在低位,很多省份已經清零,所以就目前這個階段來說,中國不存在大量的無症狀感染者。因此,我們既不能認為疫情在總體控制住之后就可以高枕無憂,也不必因為出現相關病例就感到恐慌。

從戰術角度來看,對無症狀感染現象,需要順應疫情防控常態化新形勢,統籌做好各項工作。由於沒有臨床症狀,無症狀感染具有更強的隱蔽性。這無疑增加了識別和防控的難度。對此,我們要有針對性加大無症狀感染者篩查力度,同時公開透明發布信息,堅決防止遲報漏報,並做好患者出院后復查、復陽人員醫學管理等工作。

養成健康好習慣的弦不能鬆

目前,我國仍處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緊要時期。在緊鑼密鼓的防疫知識宣傳下,大多數人都能堅持做到外出戴口罩、回家勤洗手、居家常消毒、日常多通風……

在疫情暴發之前,寫字樓、商業區聚眾吸煙者有之﹔公交車站、菜市場隨地吐痰者有之﹔老舊小區垃圾堆積、雜物亂放等現象有之﹔街頭巷尾寵物隨地大小便等情況亦有之……這些文明衛生問題看似事小,實則關系重大。它不僅破壞環境,影響居民生活質量,而且導致病菌傳播,嚴重危害公共健康。

值得慶幸的是,出於對疫情的關注,近兩個月以來,人們對文明衛生開始有了新的認識。不少人意識到,社會仍然時刻面臨著衛生安全的生存挑戰,要想“好好活著”,首先就應該摒棄衛生陋習,提升文明健康素養。

防餐桌感染讓“分餐”成為綠色健康飲食習慣的弦不能鬆

今年2月3日,南京市通報一起聚集性病例,有9人因家庭聚餐感染,波及8個家庭。疫情之下,因親友聚餐導致感染新冠肺炎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也讓餐桌上的衛生進入了疫情防控視野。同時,使用公筷公勺及分餐制,這個話題也重新被廣泛關注。對此,中國飯店協會日前發布倡議,引導餐飲企業開展公勺公筷雙筷健康行動,做綠色健康飲食習慣的倡行者。

而疫情防控期間,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對分餐、使用公筷公勺等綠色健康餐飲方式的要求也不斷提升。有調查顯示,超八成受訪者認為分餐更衛生,合餐可能成為舌尖上的“隱患”,傳統的互相夾菜、合餐等很容易造成消化道疾病的交叉傳染和傳播。

中國是乙肝、胃癌等腸胃疾病高發病率國家,超過世界平均水平。這些傳染性疾病大都與“吃”相關,而合餐是很多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食源性疾患的發病率居各類疾病總發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類傳播途徑中,唾液是最主要途徑之一。

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張宏冰指出,傳統的合餐制為健康埋下隱患,可使多種病毒、細菌在就餐者之間傳播,比如幽門螺旋杆菌、感冒病毒等都可能在相互夾菜時不經意間傳染給他人。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健康所教授楊月欣表示,吃飯時筷子上會沾有唾液,很多通過糞口傳播(消化道)的疾病,如諾如病毒、幽門螺旋杆菌、甲肝、乙肝、戊肝等,都可能在相互夾菜、公私筷混用中交叉感染和蔓延。

飲食文化學者馬學仁表示,中國飲食文化講究熱鬧氣氛的優點值得保留,但健康的用餐方式勢在必行。“使用公筷公勺並不會少了餐桌情誼,隻不過多了一道工序而已,把使用公筷當成習慣,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也是對自己負責。”

推行分餐的好處到底有哪些?楊月欣指出:1.培養衛生文明好習慣,減少交叉感染,降低食源性疾病和傳染性疾病的發生。2.培養良好健康生活行為,對合理膳食、平衡營養、控制食量,以及預防肥胖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同樣具有深遠意義。3.有助於合理膳食,遏制大吃大喝、減少鋪張浪費。促進良好社會風氣轉變。4.傳承優良中華傳統飲食文化,促進飲食文化弘揚發展,對烹飪方式、量化、器皿、鹽、糖等使用等提出新要求。

此次疫情為推廣分餐制提供了大好契機,有不少專家指出,分餐制還是要從改變觀念開始,從每一個人做起,建議能分餐的盡量分餐,確實不能分餐的做到一菜一公筷,一湯一公勺。

為了家人、朋友和自己的健康著想,讓我們改變傳統進餐方式,讓我們“分餐不分愛”。把公勺公筷使用變成一種文化和新風尚,靠每一個人自身的堅持,把習慣固化為文化。

社會心理疏導與人文關懷的弦不能鬆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一開始就明確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疫情突發,不僅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也深刻影響到人們的心理健康,因此及時加強社會心理疏導,做好人文關懷,是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和人民戰爭的重要一環,也是社會心理重建的重要內容。

第一,良好的社會心理和社會心態不僅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穩壓器,也是新時代尊醫重衛社會風氣的推進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我們要加強重大疫情防控中社會心理的疏導與人文關懷,注重培育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及時平復不良情緒,筑牢疫情防控的社會心理防線。

第二,健全的人文關懷不僅是建構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目標。疫情突發,病毒無情,人間有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事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事關經濟社會大局穩定,也事關我國對外開放。當重大疫情發生時,部分民眾難免會產生恐慌和焦慮等情緒。這些情緒如果處理不當,還可能造成抑郁、憤怒,導致應對失當和行為失常等后果。因此,心理援助與干預是疫情期間公眾都需要的。

第三,良好的精神狀態是戰“疫”成功和社會心理重建的重要方面。面對疫情,積極樂觀的情緒、健康向上的心態、理性平衡的心理,也是一種強大的免疫力。從個人層面來說,要保持理性平和,對疫情有科學認知,積極做好個人防護,不偏聽偏信、不盲從跟風、不信謠傳謠,堅定戰勝疫情信心,這有助於建構現代心靈秩序。(人民健康網綜合自原創、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理論頻道、中國婦女報)

(責編:呂騰龍、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