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要聞聯播
分享

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②

風雨洗禮更堅勁——疫情影響下的中國經濟觀察

本報記者 許志峰 吳秋余 寇江澤 葛孟超

2020年03月16日07: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疫情來襲,中國經濟韌性如何?細微之處最能感知——

1億元授信,48小時完成審批,利率下浮10%,“這為復工復產帶來‘及時雨’,讓我們對今后的發展更有信心。”重慶化醫控股(集團)公司董事長王平忙得不可開交。

“在家辦公比在辦公室還忙,省去了通勤時間,工作效率比平時提高兩三成。”在北京一家網絡調研公司從事品牌設計的馮辰,春節后就沒歇著,隔離、辦公兩不誤。

經歷風雨,更顯堅韌挺拔。“中華民族是歷經磨難、百折不撓的民族,困難和挑戰越大,凝聚力和戰斗力就越強。我們有能力、有信心、有把握,既要徹底戰勝疫情,還要完成既定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相信中國戰勝這次疫情后,將更加繁榮昌盛。”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擲地有聲、鼓舞人心。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猶如現代化進程中又一次“壓力測試”,中國經濟的“抗壓”能力究竟如何?帶著這一問題,我們走訪企業、專家和百姓,感受中國經濟在風雨中的韌性和活力。

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經歷風雨中發展起來、在應對挑戰中成長起來的

機器轟鳴聲中,一根根銅杆拉伸變形,裝運車往來穿梭。2月13日,江西省鷹潭市江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內,工人們戴著口罩,忙個不停。

“大風大浪見多了,這點風雨,我們還真不怕!”公司總經理徐一特說,2003年非典疫情期間,集團總部曾一度停產停工,但很快就恢復了﹔去年國際經貿環境發生變化,企業出口受到波及,但隨著共建“一帶一路”的推進又拓展了新的市場,發展勢頭反而比以前更好了。“疫情終將過去,日子一定會更好。”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回望中國經濟發展歷程,風風雨雨是常態。從九八洪災、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到亞洲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危機、國際經貿環境變化,中國經濟經歷過一次次狂風驟雨,卻總能履險如夷、化危為機,在風雨之后更加茁壯。

人們不會忘記,1998年,長江、鬆花江流域發生百年不遇特大洪水,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直接經濟損失數千億元。危急之下,中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擴大國內需求,經濟增長步伐穩健。

人們不會忘記,2003年,非典疫情也曾引發對經濟的擔憂。但事實証明,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只是一次性、暫時性的。當年,中國經濟增速隻在第二季度有所回落,很快又重拾上升趨勢。即使是受沖擊較大的第三產業,在當年第四季度也出現明顯回升。不僅如此,非典疫情時期,人們減少外出,在家中體驗線上購物,電子商務、在線支付、物流配送等行業順勢獲得跳躍式發展。

人們不會忘記,2008年5月,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不僅給災區帶來巨大損失,也讓中國經濟再臨“大考”。面對災難,各方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取得抗震救災的勝利,經濟大局也穩如磐石,災區面貌在短短幾年裡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人們不會忘記,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都曾來勢洶洶,“中國經濟開始衰退”“中國經濟奇跡終結”等論調一度出現。然而,中國通過積極有效的應對,不僅實現自身平穩發展,也為世界經濟復蘇做出重大貢獻,展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人們也不會忘記,這兩年,面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風險挑戰加劇的復雜局面,中國堅持把外部壓力轉化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強大動力,全面做好“六穩”工作,努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剛剛過去的2019年,中國經濟穿越國際經貿環境變化的風雨穩步前行,GDP同比增長6.1%,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

“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經歷風雨中發展起來、在應對挑戰中成長起來的。歷次沖擊下中國經濟的表現,充分展現出其自身強大的韌性。”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佔斌說。

■中國經濟抵御風險挑戰、保持平穩運行的韌性有更堅實基礎

風雨中成長起來的中國經濟,“塊頭”已今非昔比,“免疫力”是否還能一如既往?

“中國經濟與2003年時相比更具韌性。”《南華早報》網站2月10日發表文章做出的判斷,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對中國經濟具有的強大韌性,我們始終充滿信心。”迪卡儂中國副總裁王亭亭說。

這個春節,迪卡儂負責口罩、酒精洗手液生產的工廠都提前恢復生產,加班加點保障市場供貨。“迪卡儂在中國的成長,得益於廣闊的市場、完備的產業鏈和巨大的發展空間。”王亭亭深有感觸。

企業信心源於中國經濟韌性。近年來,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體量變大,體格也在變壯,讓這種韌性擁有更加堅實的基礎。

韌性來自強大的國內市場。中國有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巨大購買力,這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可靠保障和有力引擎,也為世界經濟提供了增長之源、活力之源。

2月10日,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級工廠正式復工復產,偌大的廠區又熱鬧起來。1月7日,特斯拉上海工廠新車開始批量交付,一上市就引發購買熱潮,甚至出現“晚一天下單,晚一周提車”的情況,目前訂單已排至4個月以后,折射出中國汽車市場的驚人潛力。

“我們在中國有超過50家工廠已復工生產,工廠開工率已達100%。”在華投資近30年的益海嘉裡集團總裁穆彥魁認為,中國市場需求依然強勁,且在不斷增長,疫情對中國經濟短期也許會有一定影響,但他們堅定看好中國長期發展。

韌性來自巨大的回旋空間。作為在建巨型水電站,三峽集團白鶴灘工程正處於主體建設高峰期,而工程的主要材料,包括鋼材75萬噸、水泥500萬噸、粉煤灰180萬噸等,全部由國內廠家供貨。“雖然疫情對工程供應鏈造成沖擊,但施工進度依然有保証。”白鶴灘工程建設部黨委書記樊義林介紹,主要材料的供應商都有多家,且分布在不同地區。某一家供應商出現問題,可以隨時替換。

“中國產業體系完備,抗沖擊能力很強。”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中國經濟騰挪空間很大,當某一個領域受到影響,其他部分可以迅速補上來,而不像小經濟體,一旦受到沖擊往往很難恢復。

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不少“短板”,但“短板”也是“跳板”,差距正是潛力。在補“短板”中接續發力、綿延不斷,就能有力推動中國經濟不斷向前。“以城鎮化為例,2019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0.6%,明顯低於發達國家80%左右的平均水平。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有近1400萬人從農村轉入城鎮,不僅會增加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投入,也會釋放巨大的衣食住行等消費需求。”張佔斌說。

韌性更來自獨特的制度優勢。“特殊時期,政府部門對我們在車輛通行、員工上班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銀行為我們新增300萬元低息貸款,讓我們感到不是在孤軍奮戰。”浙江台州市大安塑料模具有限公司負責人盧輝說。

5部門出台30條金融舉措支持疫情防控,中國人民銀行定向降准0.5至1個百分點,財政部、稅務總局等出台三批稅費優惠政策……疫情發生后,多項政策齊伸援手,為企業復工復產和擴能增產提供鼎力支持。

“我們有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研究員梅新育說,疫情發生以來,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迅速動員起全國各方面資源,同心協力執行、全力以赴完成。“中國有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和民族凝聚力,加上宏觀調控水平不斷提高,這是經濟韌性的堅實制度保障。”

■疫情沖擊下各種新消費和新動能層出不窮、活力涌動

疫情沖擊下,餐飲、旅游等行業受到影響。然而,各種新消費和新動能也層出不窮,展現出中國經濟“春風吹又生”的韌性與活力。

新消費潛力十足。“春節期間,全國211家盒馬鮮生門店迎來線上線下雙增長,特別是線上流量大增,是去年正月的2.8倍,比節前消費最高峰也漲了1倍多。”阿裡巴巴集團副總裁、盒馬總裁侯毅說。

這個春節,“宅經濟”的需求量逆勢上漲,領跑春節消費市場。春節假期前七天,中國銀聯網絡轉接交易金額同比上漲13.3%,其中網絡支付交易同比大增46.79%。

消費連續6年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疫情期間,網上消費更加紅火﹔疫情結束后,一些被壓抑的消費需求更是有望獲得反彈性釋放。”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說。

新經濟迎來機遇。2月以來,淘寶店數量每天新增3萬多家,大量個人、企業轉戰線上,實現“雲復工”﹔2月13日,小米通過淘寶直播、蘇寧直播等平台舉辦“雲發布會”,發布最新手機產品﹔春節期間,給相隔異地的父母網上“買單”數大幅增長,和父母綁定淘寶親情賬號的人數增長33%,“雲拜年”成了新潮流。

疫情洶涌的同時,“雲辦公”也火了,數字經濟等新業態表現活躍。“新經濟企業在這個春節的亮眼表現,折射出新舊動能轉換的成效,未來融合型數字經濟將有較大發展潛力。”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朱克力說。

同時,公眾對環保、健康將更加重視。“醫療廢水處理、城鎮污水提標和生活垃圾處理的需求都可能大增。”中持水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邵凱十分看好環保產業發展,並已據此在規劃公司未來發展藍圖。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蔡昉認為,新冠肺炎疫情雖然會對經濟活動產生負面影響,但終究是一次性沖擊現象,總體上不會延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中國經濟韌性強勁,內需空間廣闊,產業基礎雄厚,我們有能力、有信心、有把握,堅決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雙勝利,並繼續朝著我們的長遠目標堅定邁進。

《 人民日報 》( 2020年03月16日 01 版)

(責編:常雪梅、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