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高層動態
分享

新中國崢嶸歲月

2020年01月09日07: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洗雪百年恥辱

香港和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后被英國和葡萄牙殖民主義者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強佔。中國人民一直強烈地期盼能收回這兩塊國土。進入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以后,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更成為中國人民的迫切要求。中共中央和鄧小平從維護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尊重歷史和現實,以偉大的遠見卓識,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創造性構想。“一國兩制”構想首先被成功地運用於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

中國政府按照“一國兩制”方針,通過艱難的外交談判,終於成功解決了香港回歸問題。1984年12月,中英兩國政府正式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

同樣本著“一國兩制”方針,1987年4月,中國和葡萄牙兩國政府簽署了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1997年7月1日,中國人民終於迎來期盼已久的時刻。鮮艷的五星紅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在雄壯的國歌聲中升起,歷經百年滄桑的香港終於回到祖國懷抱,中國人民終於洗雪香港被侵佔的百年國恥。

1999年12月20日,中國和葡萄牙兩國政府在澳門也如期舉行了政權交接儀式。澳門的回歸,是繼香港回歸后中國人民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樹立的又一個歷史豐碑。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是中國共產黨對於中華民族的歷史性貢獻。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改革一直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對大中型國有企業,先后實行了擴大企業自主權,推行承包制、股份制等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中共十四大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后,從1994年起,國有企業改革開始進入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階段。

中共十五大進一步明確了國有企業改革方向,提出力爭到20世紀末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經營狀況明顯改善,開創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新局面的目標,從而將國有企業改革推進到攻堅階段。十五大后,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的改革攻堅全面展開。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進一步集中討論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問題,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確定了到2010年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目標。

在十五屆四中全會精神指導下,國有企業改革大步推進。在改革的推動下,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大幅度增加,到2000年底,1997年虧損的6599戶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已減少70%以上﹔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392億元,比1997年的806億元增長1.97倍﹔國有小企業也實現利潤48.1億元,結束了連續6年淨虧損的局面。許多長期處於困境的國有企業開始走出低谷,經營狀況明顯改善,基本實現了十五大提出的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改革三年脫困的目標。

高峽出平湖

1994年12月14日,經過長達數十年論証的長江三峽工程正式動工,這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電樞紐工程。

三峽工程凝聚著幾代中國人的夢想。孫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國方略》中就提到建設三峽工程一事。20世紀50年代,在不到5年的時間裡,毛澤東為三峽工程和長江水利建設問題,先后6次咨詢當時的長江水利委員會負責人。1982年,鄧小平在聽取國家計委關於修建三峽工程以緩解電力緊張局面的匯報時表示:看准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

1984年,經過國務院16個部委和鄂湘川3省以及58個科研施工單位、11所大專院校的專家審查通過,黨中央、國務院批准了蓄水位為150米的三峽方案。1992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修建三峽水利工程的決議。其中,引人矚目的是決定修建高程185米的三峽大壩。

三峽工程可以發揮防洪、發電和促進航運事業發展的作用。其182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和847億千瓦時的年發電量均居世界第一。主體工程三峽大壩全長2309米,壩體混凝土澆筑總量為1600多萬立方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壩。

建設者們牢記黨和人民的重托,通過運用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與自主創新相結合,摸索了一套科學的施工工藝和管理制度,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創造了100多項世界之最,以對國家和歷史高度負責的精神,譜寫了世界大壩工程史上新的紀錄,創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跡。

2006年5月20日,全線澆筑達到185米高度的三峽大壩建成。自此,氣勢雄偉的三峽大壩矗立西陵峽谷,毛澤東“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偉大預言終於成為現實。

科教興國戰略

199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首次正式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引起了國人廣泛關注。

科教興國戰略的理論基礎來源於鄧小平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1977年,鄧小平提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1988年,他進一步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明確把科教發展作為發展經濟、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先導,擺在我國發展戰略的首位。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首次提出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同月,為全面部署落實這一決定,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江澤民在會上發表講話指出:“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

1996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正式批准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將科教興國作為一條重要的指導方針和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意志。1997年中共十五大進一步明確了將科教興國戰略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之一。

可持續發展戰略

1995年,一個新的概念——“可持續發展”,被中共中央作為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正式提出,並付諸實施。

20世紀80年代以后,全球資源、能源消耗和環境被破壞的形勢日益嚴峻,如何實現人類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引起全世界共同關注。1992年的世界環境和發展大會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方針,制定並通過了《21世紀行動議程》和《裡約宣言》等重要文件,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

1994年3月,《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正式通過,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編制出本國21世紀議程行動方案的國家。

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正式將可持續發展戰略寫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必須把社會全面發展放在重要戰略地位,實現經濟與社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這是在黨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江澤民在會上發表《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的講話,強調“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

根據十四屆五中全會精神,1996年3月,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准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將可持續發展作為一條重要的指導方針和戰略目標上升為國家意志。1997年中共十五大進一步明確將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之一。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體現了中國政府和人民對“我們生存的家園”的深切關懷,是一項惠及子孫后代的戰略性舉措,是中華民族對於全球未來的積極貢獻。

要兩個文明一起抓

1996年10月,一個指導中國精神文明建設跨世紀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在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上獲得通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面對發展商品經濟的新形勢,鄧小平提出:在抓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決不能忽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進入上世紀90年代,在深化改革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繼續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1996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進一步確立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總的要求和今后15年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

決議指出,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總的要求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團結和動員各族人民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十四屆六中全會后,以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性活動以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全國各地蓬勃開展起來,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鄧小平理論

正當全國人民為實現跨世紀的目標而奮力前進的時候,1997年2月19日,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逝世,全國各族人民陷於極大的悲痛中。中國共產黨能否繼續沿著鄧小平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對此,江澤民代表中共中央明確宣告:更高地舉起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更好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是我們黨中央領導集體堅定不移的決心和信念,也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共識和願望。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在繼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同時,逐步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黨的十四大提出了“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概念,並系統論述了這個理論的科學意義和主要內容,確立了這一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召開。大會首次使用“鄧小平理論”這個科學稱謂,把這一理論作為指引黨繼續前進的旗幟。江澤民指出:鄧小平理論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因而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

黨的十五大在世紀之交的關鍵時刻,繼承鄧小平遺志,高舉起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明確回答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繼續向前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為我國的跨世紀發展提供了根本保証。

(據新華社電)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09日 16 版)

(責編:常雪梅、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