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
分享

壯麗七十年 奮斗新時代

新中國崢嶸歲月

2019年12月31日08:5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開創新局面的綱領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這次大會為我國制定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奮斗綱領。

黨的十二大第一次鮮明地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為把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樹立了一面光輝的旗幟。鄧小平在為大會所致的開幕詞中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十二大的一個重要歷史貢獻,是確定了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即: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圍繞總任務,大會提出了全面開創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奮斗目標、戰略重點、實施步驟和一系列方針政策。其中,在經濟建設方面的奮斗目標是:從1981年到本世紀末的二十年,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產值翻兩番,使全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這次大會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在提出經濟建設目標的同時突出強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民主,都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

黨的十二大通過了重新修改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新黨章繼承和發展了黨的七大和八大黨章的優點,對新時期加強黨的建設作了更為充分、具體的規定,體現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黨的建設的新要求。

十二大選舉的新一屆中央委員會,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吸收了一大批德才兼備、年富力強、經驗豐富、具有專業知識的中青年干部。

統一大業的偉大構想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從歷史和現實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科學偉大構想,從而為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大業開辟了道路。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鄭重宣布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的方針。此后,黨中央和鄧小平同志對解決台灣問題的方式又作了進一步思考。

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向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提出了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1982年1月11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華人協會主席李耀滋時,首次用“一國兩制”的概念對此加以確認。他說:“九條方針是以葉副主席的名義提出來的,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進一步為解決台灣問題提出了六條方針。

概括起來,“一國兩制”,就是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和台灣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以這種方式實現祖國統一的構想,既體現實現祖國統一、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性,又充分考慮台灣、香港和澳門的歷史和現實,體現了高度的靈活性。

按照“一國兩制”方針,我國先后於1984年和1987年同英國政府和葡萄牙政府簽署了聯合聲明,正式宣布中國政府將於1997年和1999年對香港和澳門恢復行使主權。香港和澳門問題的解決,進一步推動了海峽兩岸關系的進展。

經濟理論的新突破

1984年10月20日,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實現了我們黨經濟理論上的重大突破。

我國1978年底開始的農村改革,到1984年已經取得巨大成就。將改革的重點由農村轉向城市,進行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成為形勢發展的客觀需要和改革進程的必然要求。為此,黨中央及時地召開十二屆三中全會。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比較系統地提出和闡明了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決定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點,確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根據這一認識,決定改變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提法,對我國經濟體制的基本點作了新的概括:第一,強調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我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明確指出我國在總體上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第二,雖然繼續肯定市場調節的作用是輔助性的,但同時強調這種作用是不可缺少的﹔第三,對計劃經濟的內涵作了新的解釋,指出計劃經濟不等於指令性計劃為主,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都是計劃經濟的具體形式。指導性計劃主要依靠運用經濟杠杆的作用來實現,指令性計劃也必須運用價值規律。為此,要有步驟地適當縮小指令性計劃的范圍,適當擴大指導性計劃的范圍。這些觀點,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

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體現了黨對經濟體制改革問題的新認識,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

百萬大裁軍

1985年,中央軍委作出的百萬大裁軍決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為貫徹落實把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而採取的一項重大行動,也是中國政府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的重要貢獻。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根據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國防和軍隊建設要騰出力量支援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以及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的指導方針,軍隊建設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1982年,軍委各技術兵種裁減合並為總參謀部的兵種部,鐵道兵部隊集體轉業到鐵道部。在大量裁撤指揮機關的同時,增設了電子對抗部隊,成立了國防科工委,以適應國防現代化的需要。1983年4月,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組建成立,這是中國武裝力量體制的一個重大變化。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軍委在北京召開軍委擴大會議。軍委主席鄧小平在會上鄭重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將減少員額100萬。這是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現。它表明,擁有10億人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願意並且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對維護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按照中央軍委的決策部署,從1985年下半年開始,按照先機關,后部隊、院校和保障單位的順序,人民解放軍自上而下地組織實施了百萬大裁軍。到198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順利完成了百萬大裁軍的任務。經過此次體制改革、精簡整編,人民解放軍朝著機構精干、指揮靈便、反應快速、提高效率、增強戰斗力的目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八六三計劃”

1986年3月3日,一份題為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的報告上報到中共中央,后來根據這個報告而形成的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被稱為“八六三計劃”。

這份報告,是由著名科學家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4人聯合提出的。報告針對世界高科技迅速發展的緊迫現實,向中共中央建議,面對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中國應該不甘落后,要從現在抓起,用力所能及的資金和人力跟蹤新技術的發展進程,而不能等到十年、十五年經濟實力相當好時再說,否則就會貽誤時機,以后永遠翻不了身。

這份報告得到了鄧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視,他親自批示:“這個建議十分重要”,並指示“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

經過廣泛、全面和極為嚴格的科學論証,這年的11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轉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這個計劃綱要選擇了對中國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等7個高技術領域(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術領域)作為我國高技術研究發展的重點。

由於促成這個計劃建議的提出和鄧小平同志的批示都發生在1986年3月,因而這個計劃被命名為“八六三計劃”。“八六三計劃”的實施,為中國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准確的歷史定位

1987年召開的中共十三大,准確定位了我國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明確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有力地推動了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

1987年,在准備十三大報告過程中,黨中央認真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新經驗,集中全黨的智慧,提出了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作為十三大報告立論依據的設想。這一設想得到鄧小平同志的贊同。同年10月,中共十三大召開。這次大會最突出的貢獻,就是系統地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並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十三大報告指出: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個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

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十三大報告對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作了明確概括。這就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的提出,是對社會主義傳統觀念的重要突破,是黨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貢獻,同時也為改革開放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有力地推動了改革開放的實踐。

海南建省

1988年4月26日,備受全國乃至世界關注的“中國共產黨海南省委員會”“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成立。

海南島是我國第二大島,海域廣闊,資源豐富,風景優美。然而,由於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開放,長期以來它只是一個封閉、貧窮、落后的海島。

1980年6月底,國務院和廣東省召開了海南島問題座談會,這是改革開放后召開的第一次關於海南島開發的會議。1983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了《關於加快海南島開發建設問題討論紀要》,決定加快海南島的開發建設,在政策上放寬,給予海南行政區較多的自主權。

1984年2月24日,鄧小平在談到辦好經濟特區時說:“我們建立經濟特區,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我們還要開發海南島,如果能把海南島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那就是很大的勝利。”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按照“以開放促開發”的方針,海南島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

1986年8月,國務院決定將海南行政區從廣東省劃出,賦予海南行政區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權限,實行計劃單列。1987年,黨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在海南島建省,並使之成為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1988年4月13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設立海南省和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定。13天后,中共海南省委員會和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千百年封閉落后的海南島終於迎來了大開放大發展的春天,海南歷史也從此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新華社電) 

《 人民日報 》( 2019年12月31日 07 版)

(責編:王靜、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