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2019年終特別策劃

銘記那些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奔跑的腳步從未停歇

2019年12月27日09: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船艙村游承自老人的新居。
  本報記者 王 丹攝

廣西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
  新華社記者 周 華攝

日前召開的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傳來喜訊:2019年年度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預計全年減少貧困人口1000萬人以上,340個左右貧困縣脫貧摘帽。再經過2020年這一年的努力,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得到歷史性解決。

脫貧攻堅,中國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這奇跡背后,有280多萬名駐村干部、第一書記盡銳出戰,和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辛勤汗水和無私奉獻甚至是生命,打通了精准扶貧的最后一公裡,書寫下動人的脫貧故事,兌現著黨向人民作出的“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的庄嚴承諾,踐行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

黃文秀、吳應譜、樊貞子……他們用腳步丈量大地,用汗水溫潤熱土,用生命為群眾蹚出擺脫貧困之路。截至2019年6月底,在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戰場上,全國有770多名扶貧干部犧牲。

習近平主席在二〇一九年新年賀詞中深情寄語:“我時常牽挂著奮戰在脫貧一線的同志們,280多萬駐村干部、第一書記,工作很投入、很給力,一定要保重身體。”4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指出:“對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同志們,我們要關心他們的生活、健康、安全,對犧牲干部的家屬要及時給予撫恤、長期幫扶慰問。”

冬日,本報記者分赴六省區市,追尋幾位以生命赴使命的第一書記的足跡,探訪他們傾注一腔熱血的土地激蕩著怎樣的魚水情和新氣象,他們未竟的事業接續著怎樣的接力跑和新奮斗。可以告慰這些新時代英雄的是,追夢路上,奔跑的腳步從未停歇,向著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進發,再進發。

百坭村:蹚出產業扶貧路

“明年還要加油干,不讓一人掉隊”

本報記者  李  縱發自廣西樂業

百坭村,一個位於廣西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的幽靜小村,依山傍水。不論時光如何流逝,村民永遠銘記一個人——黃文秀。

今年6月17日凌晨,因惦記村裡的防汛工作,時任百坭村第一書記的黃文秀冒雨趕回村子,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難,年僅30歲。6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對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10月,黨中央追授黃文秀“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再訪百坭村,村民的話語中滿是對黃文秀的懷念,也透著對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干勁和信心。

“壓力很大,但動力更足。文秀留下了很好的群眾基礎。”今年7月,楊杰興接力到百坭村擔任第一書記。

去年3月,黃文秀剛到百坭村時,這裡還有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103戶474人,貧困發生率22%。“百坭村是深度貧困村,100多戶貧困戶分散在河邊片區6個屯和山上片區5個屯,脫貧難度大。”楊杰興說。

楊杰興建議記者沿村裡新修的水泥路走一圈,“感受一下我們的產業路,這是文秀生前最挂心的事。”

南方雨季長,百坭村山上片區5個屯前些年修通的砂石路有多處被雨水沖蝕,坡度較陡的路段雨季摩托車都不能通行,貨車更是進不來。村民班統茂種的砂糖橘和油茶產量低、品質差,賣不出去。

黃文秀主動上門,一邊聯系專家指導,一邊探索網上銷售。去年,經百坭村電商服務站銷售出去的砂糖橘就有4萬多斤。

“今年剛開始採摘,已經預定出去10萬斤了。”班統茂感慨,“如今文秀書記不在了,多想讓她嘗嘗自家種的砂糖橘。”

那條砂石路,被黃文秀寫進了駐村日記。“在文秀的努力下,百坭村道路硬化納入政府項目庫,今年11月底已修繕完成。”楊杰興說。

百坭村的變化,處處凝結著黃文秀的付出與努力——

“這裡是文秀在百坭村最后一天排查的水渠,當初就是因為放心不下水渠排水,文秀書記才冒著大雨往回趕,現在已經修繕好……”

“這是我們村集體投資養的蜂。當時文秀正是看准了這個商機,去鄰村考察養蜂產業,並引進到我們村……”

今年,百坭村貧困發生率降至1.79%,實現全村脫貧摘帽。楊杰興說:“明年還要加油干,努力不讓一人掉隊。”

雅洋村:早已不是舊模樣

“村民日子越來越好”

本報記者  朱  磊  王  丹發自江西修水

2018年12月16日,江西九江市修水縣,一輛轎車失控沖出山路,側翻倒扣進水潭裡,永遠地帶走了吳應譜、樊貞子夫婦。

夫妻倆都是90后,都選擇了在扶貧一線建功立業。2017年底,吳應譜主動請纓,前往復原鄉雅洋村擔任第一書記,走遍全村14個自然村、寫滿8本工作日志﹔妻子樊貞子先是結對幫扶船艙村的4戶貧困戶,后來又到大椿鄉大楊村駐村幫扶。

握著記者的手,船艙村貧困戶游承自止不住流淚。過去樊貞子經常到家裡來,提米提油,洒掃除塵,陪著嘮家常,還幫著他賣雞。

樊貞子離開后,同事程玲主動接過樊貞子曾結對幫扶的幾戶貧困戶。隻要有機會她就來看看游承自——這位曾經被樊貞子挽著手臂、甜甜地叫著“游爺爺”的空巢老人,讓程玲一度誤以為是樊貞子的親人。“我想幫她把大伙兒幫扶好、照顧好。”

“永遠忘不了他們!”談起吳應譜夫婦,雅洋村村民古和平滿是感慨。“我原先住的房子又破又舊,一天下暴雨,吳應譜凌晨12點跑到家裡查看,生怕出事故,后來又幫著申請危房改造資金,拆危房蓋新房。”

如今走進雅洋村,但見路面整潔,青山如畫,流水潺潺,早不是當初的破敗模樣。村支書王詩勇告訴記者,吳應譜生前最關心的村容村貌建設以及幾家貧困戶的入戶路硬化,都已陸續完成。

從養蜂到種植金錢草,再到桑蠶養殖,一年來,吳應譜帶著村民們蹚出了產業扶貧路。如今,接任吳應譜的村第一書記查楊帆走村入戶,指導村民發展產業。

“吳書記帶著村民脫貧致富,我們要跑好接力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查楊帆告訴記者,目前雅洋村新擴蠶桑基地105畝,建設養蠶大棚1800平方米,帶動本村13戶貧困戶在蠶桑專業生產合作社就業。這個修水縣最偏遠的深度貧困村,今年底貧困發生率已降至0.65%。

樊貞子駐村幫扶的大楊村,今年則實現了脫貧摘帽。

“我們打心底裡為他們感到驕傲。”提起妹妹和妹夫,姐姐樊英子激動難抑,“村民日子越來越好,是對他們最好的告慰。”

燕山村:山鄉遍種“致富果”

“小康不進村,我就不離村”

本報記者  張  文發自四川渠縣

“這叫塔羅科血橙,全村每家都種,總共400多畝。”四川達州市渠縣燕山村第一書記李平遞來一個橙子,色澤橘紅,入口香甜。“這是楊東生前帶領大家種植的,僅此一項便帶動村裡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

“這麼好的干部來幫咱,哪能不感動?”初冬,又到了血橙豐收的時節,72歲的村民陳六元睹物思人,眼眶濕潤,“楊東這娃子,是為我們脫貧才把病耽誤了。”

2014年,燕山村2100多人中,建檔立卡貧困戶達269人,貧困發生率超過10%。2016年9月,在渠縣疾控中心工作的楊東被派往燕山村擔任第一書記。

燕山村耕地稀少,村民祖祖輩輩種植稻谷和土豆,勉強維持溫飽。楊東到村后,跑農技、請專家、選種苗,帶領村民在山坡荒地種上果樹,並鼓勵村民種植中藥材。誰承想,工作剛有起色,楊東卻因胃癌晚期倒在了村裡安居房的建設現場,數日后不幸離世。

“致富無止境,幫扶不鬆勁。”村民在整理楊東遺物時,發現他的筆記本扉頁上寫著這樣一句話。如今,這句話激勵著李平,“去年全村實現脫貧摘帽,但我還要繼續堅守。小康不進村,我就不離村!”

走在燕山村,硬化之后的村道上,農用貨車來來往往。“路好了,血橙更好賣了,商戶們直接上門收購。”陳六元粗粗一算,今年全家僅此一項就收入2萬多元。這長達8公裡多的村道,是楊東生前爭取資金並組織村民投工投勞修起來的。李平到村后,又籌措資金把村道鋪到了村民家門口。

第一書記接續奮斗,更多的脫貧故事正在燕山村上演。

當年,楊東鼓勵村民種植中藥川芎,並聯系藥商收購,有的貧困戶僅此一項就實現年增收4000多元。如今,村裡共種植600多畝川芎,李平正和村干部籌辦簡易加工廠,加工后的川芎收購價能比原先翻一番……

去年住進新居的陳六元感觸頗深,“第一書記,就是村民第一的書記!人家真心來幫,我們也得拿出奔小康的精氣神!”

言罷,陳六元一指自家屋后的空地,“我打算整理出來種植中藥材,爭取明年家裡收入再翻一番!”

陽坪村:荒坡不再荒,栽滿柑橘樹

“接過這副擔子,打好這一仗”

本報記者  申智林發自湖南保靖

龍俊走后,陽坪村的脫貧答卷在繼續書寫:砂石鋪就的機耕道已經延伸進山﹔一幢幢靛瓦白牆的民居漸次新起﹔村民修蛙塘、種臍橙,從早忙到晚。

彭勝付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縣陽坪村的貧困戶。去年底,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彭勝付通過危房改造搬進新居。轉過年,老伴和兒子外出務工,就剩下患糖尿病的他一人獨居。龍俊主動提出住進他家裡,年租金3000元。

龍俊去年3月赴陽坪村擔任扶貧隊員,今年3月改任駐村第一書記。年紀相仿,兩人常拉家常、聊收成,“一定要把陽坪搞起來!”這句話,彭勝付記得老龍常說。

今年7月29日,龍俊在回村途中遭遇車禍,生命定格在58歲。8月24日,中國農業銀行保靖支行干部何建樺到村接任第一書記。

龍俊生前給陽坪村申報了柑橘品種改造項目,“原來的柑橘品種差,常滯銷,有的村民把柑橘樹砍回家當柴燒。”何建樺說,龍俊一戶戶動員,由村裡先行墊資買樹苗,引導村民進行改造。如今,500多畝改造過的柑橘樹和臍橙樹遍布荒山坡,比原計劃還多了上百畝。

干部全力幫扶,村民脫貧致富更有信心。

“伯娘,上哪兒去?” 在村裡待的時間稍長,何建樺也學著像龍俊一樣和村民打招呼。村民全老翠指指山頭,腳步不停,“趕著給彭媛合作社的獼猴桃施肥吶。”

今年,這個龍俊生前最關心的合作社迎來豐收,獼猴桃賣了60多萬元,加上林下經濟累計收入100多萬元。前幾天,合作社剛給32位村民發放了30多萬元的工資和土地流轉金。60多歲的貧困戶楊紹青正修剪獼猴桃枝,忙得全身出汗。

為了讓合作社發揮更大的帶動效應,龍俊生前沒少給合作社提供幫助,幫著申請到50萬元貸款,解決擴大規模的資金難題。何建樺接任后,繼續幫合作社申請項目,最近還忙著銜接建冷庫的事兒。

何建樺告訴記者,今年是陽坪村脫貧人數最多的一年,目前已有30戶109人順利脫貧,幾乎佔到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一半。

龍俊去世后,他的兒子龍小丹兩次來到陽坪,“以前不知道扶貧是干什麼,也不知道父親為什麼干扶貧,現在一切都看明白了。”

“對你父親最好的告慰,就是我們要接過這副擔子,打好這一仗。”一旁,何建樺對龍小丹說。

傅壩村:泥巴塘變身小廣場

“脫貧奔小康,干部不掉鏈子”

本報記者  蔣雲龍  常碧羅發自重慶忠縣

抵達重慶忠縣金雞鎮傅壩村,已是下午兩點。村委會裡,兩碗泡面剛剛倒上熱水。

“我們才走訪回來,隨便吃點,還有活兒呢。”傅壩村第一書記董世軍告訴記者,楊驊在村裡時也是這樣,42天吃了3箱泡面。

傅壩村是楊驊生前的最后一站。2017年3月,他放棄縣安監局的舒適環境,先是到蜂水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隊員,2018年7月又調任傅壩村第一書記。不幸的是,就在一個多月后的8月21日,楊驊在排查危房改造工作時突發疾病,倒在了扶貧一線。

去世的前一天晚上,楊驊還在貧困戶鄭京淑家走訪。鄭京淑的大女兒考上了大學,但因丈夫受傷住院花光了積蓄,一家人為學費犯愁。楊驊一趟趟奔走協調,幫忙申請補助,爭取企業捐款……但很少有人知道,楊驊的兒子也是這一年高考,連填報志願都沒得到父親的指點。

時光如水,靜默不言。如今,鄭京淑的大女兒早已順利進入大學校門,“多虧了楊書記四處想辦法,圓了孩子的大學夢。”

村裡的一處陡坡上,3間新房整齊漂亮,門口菜地綠意盎然。70歲的劉興國難忘當初那個經常來“逼”自己的楊書記,“老房房梁開裂,我年齡大了也懶得理,可楊驊比我還急,天天勸我搬遷。”去年,通過危房改造項目,劉興國一家搬進了新居。

“楊驊是好樣的,他是我們的驕傲。”楊驊的父親楊志剛面容堅毅,“我的孫兒說了,父親就是榜樣。”

蜂水村黨支部書記彭濤還記得楊驊剛來時的樣子,“我帶他去宿舍,條件很差,他卻完全不在意,還直說‘挺好,到村裡不是來住賓館的’。”

楊驊的辛苦,彭濤看在眼裡。“有的貧困戶家裡臟了,楊驊拿起掃把就掃。平常自己吃饅頭、泡面,卻花錢給貧困戶送豬仔、送飼料。”

“村裡人都記著他的好。”看著在村廣場健身運動的村民,彭濤感慨,“過去村民沒個活動場所,楊驊帶著大伙規劃建設,讓曾經的泥巴塘變成了小廣場。”

傅壩村已有新面貌,曾經的危橋經修復改造后結實又安全,荒坡上建起的柑橘果園有模有樣。“我們傅壩村的干部都像楊驊一樣,脫貧奔小康,干部不掉鏈子,認真干實事。”董世軍說。

陽基村:一年收成從一季變三季

“村裡的變化越來越大”

本報記者  程  煥發自貴州三都

袖口已磨出花邊,右袖上被煙頭燙了個小洞,翻毛領裡還夾雜著草屑……

時隔3年,身上這件絳紅色夾克,看上去有些老氣,卻依然是龍明幫最喜歡穿的衣服——這是丁永華駐村扶貧期間送給他的過冬禮物。

陽基村是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石漠化山區裡的深度貧困村,近半數村民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4月,丁永華從縣市場監督管理局來到陽基村擔任村第一書記。2017年9月5日,眼看著村裡的產業發展步入正軌,丁永華卻在回村途中突發急病,生命永遠定格在了53歲。

“丁書記規劃的三大產業,奠定了我們村的發展方向。”村委會主任吳登良還記得,丁永華到村不久,就跑遍了全村20個村民小組和36個自然寨,和村兩委成員反復研究,作出以稻田養魚、枇杷種植、黑毛豬養殖為重點的產業規劃。

2017年,村裡500畝稻田產出近3萬斤稻花魚,實現經濟收入80多萬元﹔2018年,2000多頭黑毛豬遠銷廣州﹔今年,1000畝枇杷林迎來盛產期,錯峰上市的果子被搶購一空。村裡又引進了林下養雞場,還打造了一片綠色蔬菜種植基地。地還是原來的地,一年收成從一季變三季。

“丁書記打開了局面,我們要跟上。”現任村第一書記周啟林身上的擔子不輕,“要做大做強原有產業,還要繼續開辟新領域,讓大伙的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

2017年,丁永華在村裡推廣稻田養魚,龍明幫拿不出買魚苗的錢。老丁沒吭聲,從自己兜裡掏出票子,幫他湊齊了100多斤魚苗的錢。開田收獲時,300多斤稻花魚,龍明幫收入近萬元。

接著,搭乘村裡產業發展的快車,龍明幫又養了20頭黑毛豬、兩頭大黃牛和60隻林下雞,還把自家山地都改種了枇杷樹,“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我們有信心把日子過得更紅火。”

丁永華走后,妻子周忠雲時不時回村走走,這裡的變化她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水泥路通到了每個村民組,自來水接到了家家戶戶,全村年人均收入達到8100元,貧困發生率降至1.48%。

“大伙兒沒鬆勁,一仗接著一仗打,村裡的變化越來越大,老丁當年的心願一點點變成現實。”周忠雲說。

本版策劃:禹偉良

《 人民日報 》( 2019年12月27日 09 版)

(責編:王靜、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