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群眾安全感滿意率多年居全國前列——

平安浙江建設持續高水平推進

記者  李中文  方  敏

2019年09月08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既看經濟報表,又看平安報表,每到月末,這已成為浙江各級“一把手”的習慣。

  回望過去的15年,浙江走出了一條“X形線”:城鄉居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列,同時,刑事發案、信訪總量、生產安全事故總量連年下降,浙江群眾安全感滿意率達96.84%,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列。

  這一成績著實來之不易。2003年,人均GDP達20444元的浙江,率先感受到“成長的煩惱”:經濟高速增長之下,社會成本和代價不斷上升,社會治安、公共安全險情不絕,群體性事件呈多發態勢。

  2004年4月22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建設平安浙江工作座談會,穩步推進寬領域、大范圍、多層面的平安浙江建設。

  一張藍圖繪到底。15年來,浙江歷屆省委和省政府久久為功,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技防、人防”並舉,著力構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平安浙江建設持續高水平推進。

  “楓橋經驗”再譜新篇,九成矛盾鎮村解決

  天氣炎熱,在紹興市柯橋區福全街道徐山村,55歲的潘玲榮依舊起個大早,戴上紅袖套,穿好紅馬甲,開始了上午的巡邏。“到處都平安,日子才舒坦。”潘玲榮說。

  在柯橋區,像潘玲榮這樣登記在冊的平安志願者隊伍有25613人。他們是化解鄰裡糾紛、守護家園平安的生力軍。在桐鄉,他們叫“烏鎮管家”﹔在諸暨,他們叫“紅楓義警”……如今,全省平安志願者隊伍已達3.5萬余支,參與人數230余萬。

  50多年前,諸暨市楓橋鎮的干部群眾創造了“依靠群眾化解矛盾”的好方式﹔半個多世紀后,“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楓橋經驗”歷久彌新。把依靠群眾、發動群眾作為最大優勢,發揮群眾首創精神——推動平安建設,浙江讓新時代“楓橋經驗”煥發出蓬勃生機與活力。

  走進杭州市上城區上羊市街社區,退休黨員老金正在值班室整理居民反映的問題,“鄰裡有事,都可以先找我們反映。”社區裡,平安志願者、退休黨員、“四長一員”(樓道長、單元長、片長、網格長、平安信息員)、社工等都是社區看護人。大街上,460戶商戶也建起了民間自治隊伍——御街聯盟,發生消防、盜竊等事件,大家一呼百應。

  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不僅依靠群眾廣泛參與,更鼓勵醫生、律師、媒體人士等專業力量加入。數月前,一名男子爬到杭州市一座高橋上揚言跳橋,並拒絕接受救援。警方啟動“警媒聯調”機制,請來專業人士調解,男子最終被說服,安全落地,避免了事態惡化。

  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一些威望高的新鄉賢群體也成為化解矛盾的新生力量。這幾天,在金華市婺城區,“老娘舅”宋園春和幾位鄉賢就在為高鐵新城建設區塊的征遷問題忙前忙后。3個月來,宋園春團隊成功解決各類糾紛矛盾上百起。

  截至2018年底,浙江省農村社區、城市社區依法登記的社會組織數分別達10.4萬家和5.7萬家,各類平安建設類、公益救援類、孝德文化類社會組織蓬勃發展,平安建設群眾參與率達到60%。目前,浙江95%以上矛盾問題在鎮村得到妥善解決。

  “技防+人防”,綜合施策防患於未然

  前不久,嘉興桐鄉市屠甸鎮老板陳立“虎口脫險”——幾名青年把他堵在小巷裡,陳立退到巷口的視頻監控探頭下大喊:“你們敢打人?派出所都看著呢。”他因此躲過一劫。

  讓陳立安心的探頭,在浙江全省共設有252.9萬個,重點公共區域聯網率高達99.73%,時刻守護百姓平安。

  “重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浙江扎實推進信息化、立體化的治安防控體系。

  高空拋物防不勝防,有解嗎?在杭州市蕭山區相墅花園小區,公安部門為小區新安裝22個防高空拋物監控,以“仰望”的姿態監控高樓整體狀況。2018年以來,高空拋物警情下降40%。

  大數據能減少醫患難題?溫州市司法部門探索出“大數據+人民調解”機制,九大海量數據庫充分發揮預警預測功能。前期,市司法部門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因醫療機構責任導致的醫患糾紛佔比達74%。司法局向衛生行政監管部門反饋后,衛生部門改進工作方法,醫療糾紛數量很快下降。

  防范公共安全也能用上高科技?在衢州江山市綜合指揮中心,數據大聯動中心巨屏上,無數光點不斷閃動。據工作人員介紹,每個光點的背后,都表示易發生隱患之地在被實時監測。近年來,江山市推進智慧監管、智慧預警、泛在電力物聯網、排水智能監測四大系統,智能防控網越織越密。

  注重技防的同時,浙江也著力發揮人的能動性,主動化解風險。

  拎著水杯、帶上接訪日志,紹興市上虞區百官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方堅虹來到下百官工業園區接訪。“最近下暴雨,我公司門口排水口堵得厲害。”一家企業負責人陸土根前來求助。方堅虹立刻聯系相關部門去查看,問題很快解決。

  15年來,“省級領導帶頭下訪、縣級領導開門接訪、鄉級領導隨時接訪、村級干部上門走訪”在浙江已成常態。浙江還推廣建立縣、鄉、村三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台,現有各類調委會4.15萬個,全省年均排查矛盾糾紛近70萬件,化解率達98%以上。

  干部下訪的同時,基層30多萬名網格員常年活躍在6.9萬個網格上,守護一方平安。

  “三治融合”,平安城鄉有了穩定“三腳架”

  推進平安建設,浙江多地走上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善治之路。

  以自治消化矛盾。在浙江各地,每逢大事,總要先聽老干部、鄉賢、村(居)民代表的意見。

  今年年初,湖州市吳興區龍泉街道“打算建文創園”的消息傳開,有人擔心園區引進的企業會影響人們生活,准備阻止項目實施。社區黨支部書記吳惠芳依照平安街區自治平台“幸福共事會”流程,組織居民代表、黨員等多方“議事團”成員一起商議,並制定了問題清單和建議方案。很快,居民的擔憂消除,文創園工作順利推進。

  吳惠芳感慨:“文創園建不建、怎麼建、怎麼管,大家商量著辦,居民明白,干部清白,矛盾自然就少了。”

  以法治定分止爭。將法治推向基層,浙江各地都建立自己的法律服務組織。在台州市椒江區,有“青年法律服務團”﹔在寧波,有“為僑服務法律服務團”……遇事找法方便、有用,人們漸成習慣。

  一張小桌、幾條板凳,桐鄉市屠甸鎮匯豐村一農戶小院裡,“板凳法庭”開庭了。鎮司法所副所長沈俊杰、專職律師俞國鋒、村干部王建發等組成了“評審團”,就農家樂老板與房東租金漲價糾紛開展評判。最終,在專職律師、人民調解員給出建議后,雙方達成一致,周邊群眾也鼓掌叫好。

  “村民的事,說大不大。要是處理不好,小事就要變大。‘板凳法庭’不起眼,但它解決問題,村民歡迎。”沈俊杰表示。

  以德治春風化雨。浙江注重加強文化建設和道德引領,堅持成風化人,消弭矛盾。

  2018年4月,衢州市柯城區在街邊種下上千株鮮花,然而一個月不到,有的鮮花就被人“順手牽羊”。針對“盜花”事件,周邊社區自編自演了情景劇《花與禮》,在“鄰禮匯劇場”上演,引導居民糾正這類不文明現象。同時,社區組建“禮學堂”講師團,開展“講禮學禮”活動,居民們共同參與“有禮”討論。不久后,居民們自發種起“禮”字形花圃。新的花圃種成,再沒丟過花。

  以文化人,引人向善。浙江還依托已有的舊祠堂、古書院、閑置校舍,建起文化場館。目前,浙江僅圖書館鄉鎮分館就有千余家、農村文化禮堂上萬家。人有書卷氣,屋有文化味。文明尚德,成為平安浙江敦實的底色。


  《 人民日報 》( 2019年09月08日 01 版)

(責編:喬業瓊、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