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培育新動能 煥發新活力

廣東經濟加快升級

本報記者 劉 磊 賀林平 李 剛 邱超奕

2019年07月22日08: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廣州南沙,美的集團智能工廠,200多台機器人在生產車間忙碌,僅蒸發器一條生產線,員工就從11人減到2人﹔而一台空調從下單到出貨,周期則由原來20多天縮到9天,小型定制客戶最快隻需3天。

東莞南城,諾基亞黯然撤離,空出的地塊全無閑置,聚大電商產業園拔地而起。背靠“世界工廠”強大的制造業優勢,開園后已進駐的98家企業,產品行銷全球,忙碌更勝往昔。

深圳南山,代表性創新企業不斷出現,家電時代的康佳、手機時代的科健、智能時代的華為、互聯網時代的騰訊,都起步於此。如今,“獨角獸”奧比中光登場:兩秒可獲取28項身體數據﹔1分鐘生成體型報告﹔一對一服裝定制7天左右可交付……奧比中光自主研發的三維人體測量儀,將3D人臉識別技術落地服裝定制行業。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作為中國經濟第一大省,生產總值近“10萬億量級”的廣東,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綜合實力連續實現新跨越。同時,加快創新驅動步伐,推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廣東經濟正加快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2018年,廣東省生產總值達9.73萬億元,其中,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56.4%和31.5%。

減量提質:大塊頭跑出加速度

清遠,離廣州僅幾十公裡,佔地13.6平方公裡的廣清產業園內,富強汽車部件有限公司正為日本汽車品牌豐田、本田生產關鍵零部件。工廠注塑車間內,39台拓斯達智能取件、剪水口機械手來回忙碌,不僅省了人工,生產效率還提升20%。

別瞧“拓斯達”名字洋氣,卻不是什麼洋品牌,而是東莞土生土長的機器人企業拓斯達科技。眼下,拓斯達自主研發的新型六軸協作機器人即將面世,它像人手一樣靈活,在工程師的牽引下,隨意完成升降、翻轉等一系列復雜動作后,還能依托記憶學習,將全套動作一絲不差地再現出來,改變了機器人“一切行動聽程序”的單一模式。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扑鼻香。11年前,一場罕見特大冰雪災害襲擊了中國南部,幾個月后,國際金融危機席卷而來,令挺立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南粵大地早早感到刺骨寒意。特別是高度依賴全球市場的“東莞制造”,頂著初夏的驕陽一夜入冬:海外訂單減少、企業利潤下降、代工企業倒閉,一批知名企業相繼關停搬遷轉移,經濟增速一度告“負”……

把脈問診,產業整體水平不夠高,低端產能過剩和高端產能不足並存等症結剝筍見芯。臨困謀變,廣東以危為機,順勢踏上騰籠換鳥、轉型升級之路。

“今天不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明天就要被產業結構所調整。”東莞頂住壓力,壯士斷腕,堅決清退低端落后產業,實施機器換人舉措、智能制造全產業鏈工程、重點企業規模與效益倍增計劃,引進、培育大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項目,補齊產業鏈、價值鏈的高端環節。

如今,除了拓斯達這樣的智能裝備產業,華為、OPPO、VIVO扎根東莞,揚名海內外。從全球每3件玩具就有1件產自東莞、每5件羊毛衫就有1件產自東莞,到每4台智能手機就有1台產自東莞,一個世界級的智能終端產業先進制造業集群正加速崛起。

減的是淘汰低端落后產能的“量”,提的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質”。東莞的涅槃,是整個廣東從30多年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2018年1月25日,廣東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將當年的GDP增長目標定在7%左右。統計數據顯示,廣東2017年的經濟增速為7.5%﹔過去三年均保持7%以上的增長速度。相比之下,“7%左右”看似減量,實則是為結構調整優化留下空間。

“實現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是抓好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正如省長馬興瑞所說,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廣東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積極培育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汽車、智能家電、機器人等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量超5萬家,形成電子信息和綠色石化2個產值超萬億元的產業集群﹔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5G網絡建設,特別是大力發展4K、8K超高清視頻產業,形成廣州、深圳、惠州等3個產值超千億元的4K產業集群,4K電視產量約佔全國一半﹔

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支持企業通過工業互聯網“上雲上平台”,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2018年工業機器人產量約佔全國1/5,新能源汽車產量13.27萬台、佔全國11.5%。

就連地處粵北山區、發展意願強烈的清遠,也堅決不做淘汰落后產能的“收納桶”。拿廣清產業園來說,以每畝“投資強度350萬元、稅收35萬元、產值1200萬元”三個高門檻立園,成立以來先后拒絕50多個低端或高污染項目。

粵語戲稱身形高大、健壯結實者為“大隻佬”。減量提質注入的持續動能,讓廣東這個經濟體量的大塊頭,跑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而無絲毫笨拙緩慢之態。繼上年GDP同比增長6.8%,今年第一季度,廣東又實現生產總值2.38萬億元,實際增速高於全國0.2個百分點。

存量升級:老產業煥發新生機

轉向高質量發展,既是中央的要求、外部市場的倒逼,更是自身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的求變圖強。這一點,作為傳統制造業基地的佛山體味頗深。

在禪城區,號稱“中國建陶第一鎮”的南庄鎮一度擁有建陶企業75家,生產線400條,產能佔全國的1/4、全球的1/8。然而,這裡同時也是高污染高耗能重災區,粉塵排放佔了全市九成。為了徹底走出產業困局,南庄打出“組合拳”:研發高附加值的新產品,引入微波供熱、3D打印造型等新工藝,應用低耗水、不排塵、反置式拋光、全自動化的新生產線,同時騰出土地,進軍以陶瓷物流、會展、研發、總部等為主的現代陶瓷服務業。

如今,南庄經關停並轉僅余9家陶瓷企業實施清潔生產,陶瓷產業非但沒有空心化,更升級走上金字塔尖——通過“走出去,引進來”控制的產能佔到全國近六成,帶動全鎮GDP不降反升,去年同比增長6.3%﹔與此同時,污染排放水平大幅回落。

在高明區,年產1億件成衣的溢達集團面對用工成本的持續攀升,沒有向低勞動力成本地區一轉了之,而是選擇就地轉型,先后投入19億多元實施工業自動化改造,自主研發制衣自動化設備1500多台套,將梭織、針織自動化率分別提升至77%、39%。

廣東糧、珠江水、嶺南衣、粵家電,曾經的廣貨風靡世界。陶瓷、制衣,都是最典型的傳統產業,也是廣東的優勢產業,為改革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面對逐漸褪色的人口紅利、日趨緊迫的資源環境約束,這些過度依賴要素驅動的產業何去何從?

在廣東看來,沒有落后產業,隻有傳統產業﹔沒有夕陽產業,隻有夕陽技術。通過產業升級,老產業也能煥發新生機。

為此,廣東堅持把轉型升級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大力促進實體經濟提質增效,省財政投入130多億元實施兩輪工業技改三年行動計劃,惠及3萬多家企業。

一邊造血,一邊減負。廣東落實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今年1—5月全省新增減稅降費1327億元﹔制定實施涉企惠企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實體經濟十條”“民營經濟十條”等,建立與粵商面對面溝通協商、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等機制,推動解決制約各類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

政府給力,企業爭氣。說到TCL,很多人立馬條件反射:那就是個做電視機的。而在TCL集團董事長、CEO李東生看來,“我國顯示行業正迎來新一輪蓬勃發展期,企業必須構建新的核心競爭力,並將技術能力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

把握住半導體顯示行業快速發展以及技術升級的戰略機遇,TCL旗下華星光電建成我國首條高世代面板線。目前,華星光電已建成和在建的生產線共6條,合計投資金額近2000億元,產品全線覆蓋大尺寸電視面板和中小尺寸移動終端面板,形成了在國內液晶面板領域的競爭優勢。

增量智變:新科技孵化新動能

近年來,用手機“掃一掃”支付已成為國人的生活日常。可是,如果某一天手機沒帶或不便帶,怎麼辦?位於廣州市南沙區的雲從科技告訴你,搭載人臉識別技術的自動販賣機,通過與身份智能識別相對應的賬戶信息,刷臉即可實現快捷支付。

安全不?記者親身示范,拿照片刷,亮紅燈﹔拿立體的人臉模型刷,亮紅燈﹔哪怕刷的是真臉,表情不自然,機器也會亮紅燈。為啥?怕你是被壞人脅迫的呀。“這借助的是我們的‘3D結構光人臉識別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各項關鍵指標領先國際水平。”雲從科技相關負責人介紹。

目前,雲從科技開發出的大規模動態人群特征檢測系統、人臉識別自助通關機等一系列人工智能產品,已服務400余家銀行、8.8萬家網店、31個省級行政區公安、60余家機場,實現銀行日均比對2.16億次、公安戰果超3萬起、機場日均服務旅客200萬人次。

創新是第一動力,而原始研發、核心創新又急不得、虛不得,廣東省委書記李希指出,必須以“板凳須坐十年冷”的恆心和韌勁,一步一個腳印地扎實推進。為此,廣東制定出台“科技創新十二條”、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等一系列創新政策,組建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管理委員會,不斷提升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能力﹔組織實施九大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著力解決“卡脖子”問題。

廣東堅持把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加快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有效集聚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在推動創新驅動發展中,廣東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實現年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此外,“珠江人才計劃”、廣東省人才優粵卡等人才政策的落地,為高質量發展夯實了人才支撐。

針對科技創新依然存在的“缺核少芯”問題,廣東在做大做強存量的基礎上,瞄准增量培育新興產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強化創新對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

東方風來滿眼春。“大隻佬”還在加速。東莞散裂中子源,江門中微子二期實驗室,深圳國家基因庫……繼兩批7家廣東省實驗室部署建設,今年廣東還將謀劃啟動第三批省實驗室。這些重大創新平台的相繼落子,廣東的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正打開新的無限想象空間。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22日 01 版)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