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新疆是個好地方④)

民族團結之花綻放天山南北

“我們就像一家人一樣”

本報記者 彭訓文 陳振凱 李亞楠

2019年07月19日08: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今年2月5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奇台農場周召國(右二)攜家人與哈薩克族“親戚”哈滿別克(右三)全家歡聚,一起載歌載舞過新年。
  陳 洋攝(人民圖片)

“新疆的問題最長遠的還是民族團結問題。”“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新疆堅持把民族團結作為最大的群眾工作,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推動各族群眾守望相助、深度融合。新疆各族干部群眾紛紛表示:“我們現在要團結,將來要團結,永遠要團結。”

“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親”

時至夏日,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托萬克阿依庫勒村驕陽似火。村民帕提古麗·阿不拉扶著樹苗,在阿瓦提縣紀委監委工作的王恆揮鏟填土、澆水……一天下來,兩人一起種下30棵樹苗。村裡,2000多棵新樹苗正在茁壯成長。帕提古麗·阿不拉說:“縣裡來的‘親戚們’幫忙種下這些樹,村裡的風沙以后會小一些。”

兩年前,阿瓦提縣紀委監委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全體干部和托萬克阿依庫勒村村民結對認親,一同筑起為村庄和農田防風沙的“同心林”。也就是在這一年,王恆與帕提古麗·阿不拉一家結為“親戚”,從此兩家走動不斷。除逢年過節外,周末有空時,王恆也會帶著家人、提著水果到“親戚”家來栽樹澆水、坐坐聊聊,吃上一頓“拉條子”﹔帕提古麗·阿不拉每次到縣裡,都會給王恆家捎去自家做的特產。

“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親。”自2017年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以來,新疆先后有112萬干部職工與169萬戶各族基層群眾結成超越血緣的親人。統計顯示,截至2019年3月,全區各族干部群眾通過看望走訪,辦實事好事1440萬件,開展民族團結聯誼活動1510萬場次。

新疆人民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大家庭,早有傳統。20世紀50年代,庫爾班·吐魯木大叔多次想“騎著毛驢上北京看望毛主席”,后來受毛主席兩次接見,這個故事至今仍廣為流傳。如今,庫爾班大叔的后人都過上了幸福生活。他的曾孫女如克亞木·麥提賽地現在是於田縣庫爾班·吐魯木紀念館的一名講解員,給全國各地游客講曾祖父的故事。她說:“2017年春節前,習近平總書記給我們家人回信,勉勵我們做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模范。我一定做好講解工作,希望各民族像一家人一樣團結起來。”

新疆各民族、不同習俗的人們相敬、相親、相伴,早已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吐魯番溢達紡織有限公司生產部主任胡軍很小就記住媽媽經常對他說的一句話——“你還有個維吾爾族媽媽。”原來,胡軍出生時由一位維吾爾族媽媽接生。那時胡軍家生活貧困,維吾爾族媽媽就常送來馕和雞蛋。他小時候總去維吾爾族媽媽家裡吃飯,和她的孩子玩游戲,“維吾爾族媽媽把我當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

多年后,學成歸來的胡軍去看望這位老媽媽。“一見面,她就親切地喊我:‘巴郎木(維吾爾語,意為兒子),你還認得我嗎?你就是我的孩子啊’。我眼淚一下就流下來了,這是我最難忘的時刻。”

如今,漢族人胡軍已經和一名回族姑娘結婚17年,夫妻恩愛。他所在公司也成了多民族大家庭,少數民族員工佔80%。在農忙時節,他經常組織員工互相幫忙採摘葡萄﹔哪個員工家裡出現困難,大家一起獻愛心,出錢出力。他自豪地說:“我們就像一家人一樣。”

以心換心,“是共產黨的好‘卡得爾’”

“琪曼古麗,琪曼古麗,快趁熱吃了,補補身子。”聽到葉城縣薩依巴格鄉霍伊拉坎特村77歲的吐拉買提·托合提熟悉的聲音,看著村民們送來的羊肉湯、鴿子肉、水果等,生病住院的自治區人大常委會駐該村工作隊副隊長王海燕感動不已。

在維吾爾語中,琪曼古麗的意思是一簇簇相擁的花。這個好聽的名字是村民給王海燕起的。駐村3年來,王海燕把村民當親人,想方設法為他們排憂解難。為解決村裡路燈問題,她籌錢幫助安裝了價值24萬元的30盞太陽能路燈﹔為了讓村裡3名貧困生完成學業,她拿出自己的工資資助﹔為幫助村民拔窮根,她協調購買了20多台縫紉機和鎖邊機,組織擅長做民族服飾的婦女成立了紅花婦女縫紉繡花合作社。如今,村裡20多名貧困婦女有了一份穩定收入。

近年來,新疆深入開展“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駐村工作,每年7萬多名干部組成1萬余個工作隊深入到基層。他們為村民辦實事好事,實施惠民生項目3.9萬多個。

自治區黨委黨校駐疏附縣托克扎克鎮阿亞格曼干村“訪惠聚”工作隊副隊長侯英民,今年已是第四年駐村。對於做群眾工作,他的體會是“以心換心”。

侯英民的工作隊與村“兩委”一同制定脫貧攻堅規劃,確保村民真脫貧。比如,發揮靠近縣城和商貿園區的優勢,組織勞務輸出,並在村裡開設64個商鋪,實現貧困戶一戶一人穩定就業﹔大力實施“菜籃子工程”,搭建200多座蔬菜拱棚,村民人均增收1000元……在駐村“訪惠聚”工作隊幫助下,2016年這個村實現了整村脫貧,如今正走在致富路上。村民們稱贊他們:“放得下身段、下得了田地、鑽得了牛圈、干得了粗活兒,是共產黨的好‘卡得爾’(維吾爾語,意為干部)!”

“多虧援疆干部,不然哪有這樣的好生活”

“是江蘇的醫生們救了我的命。”家住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簡稱“克州”)阿圖什市的凱麗·比努爾感激地說。不久前,她因重病被送往當地醫院時,多臟器功能出現衰竭。危急時刻,江蘇省對口支援克州前方指揮部緊急調集江蘇與克州當地9家醫院的40多位專家,把她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

能夠在短時間內調集這麼多專家,源於江蘇從2016年開始探索實施的“組團式”醫療援疆模式。江蘇從省屬三甲醫院選派多批醫療骨干,組團援助克州醫院,極大提升了當地醫療救治水平。

2010年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召開以來,尤其是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對口援疆成為長期戰略。中央部委及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等19個省市先后“牽手”新疆,全國各地8.75萬余名干部人才奔赴天山南北,近1200億元資金投入大漠綠洲,讓新疆各族群眾深深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如今,在巴楚縣阿納庫勒鄉昆其買裡村,一排排新房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道路兩旁,漂亮的小廣場代替了原來臭氣熏天的廢水塘。“多虧了援疆干部,不然哪有這樣的好生活!”村民買買提吐爾遜說,他家新房有60平方米,村裡建起了棚架廣場、綠蔭步道,有的人家還辦起農家樂。

通過多次入戶走訪,上海援疆干部、巴楚縣住建局副局長郁震飛深入了解了村民的實際需求。整治廢水塘、修建房屋,引導村民發展漁業、家禽養殖和鄉村旅游產業……這些保障和改善民生舉措成為上海援疆資金的主要去向,讓村民有了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統計顯示,在援疆工作中,各援疆省市70%以上的援疆資金用於民生建設。各地援建的安全飲水、醫療衛生等公共設施項目,讓1000多萬各族群眾受益﹔柏油路、學校、文化活動中心等,成為新疆農牧區村庄的“標配”。

從“輸血”到“造血”,越來越多的先進理念、管理和人才培養模式逐步落地。在喀什深圳產業園,深圳援疆引入83家企業落戶,解決了當地1.3萬人就業。遼寧連續5年組織夏(冬)令營活動,邀請新疆少數民族青少年與遼寧青少年開展訪學交流。

天山南北展新顏,離不開一批又一批援疆干部人才的奉獻甚至犧牲。天津市第九批援疆干部席世明,足跡遍布於田縣100多個村庄,傾力幫助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直至因病去世。

“援疆已成為一張大愛名片,增進了各族干部群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梁玉春表示,匯聚祖國之力,新疆各族干部群眾正以更堅定的決心、更團結的力量、更堅實的腳步,同全國人民共繪幸福畫卷。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