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我們這個嘎查,名副其實!”

本報記者 陳沸宇

2019年07月05日08: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南有寶貝山,北有罕查干山,霍林河從這裡流過,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巴彥敖包嘎查(村)是塊風水寶地。巴彥和敖包是蒙古語“富裕”和“吉祥”之意,可巴彥敖包嘎查10年前人均可支配收入才4000元,去年底達到21700元,巴彥敖包終於名副其實。

當地人說,嘎查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民族團結、產業發展、素質提升這三大抓手。

各民族親密無間,不分彼此

來巴彥敖包嘎查以前,以為嘎查黨支部書記張軍是漢族,后來一聊才得知他是蒙古族。這個共317戶人家的村子,蒙漢等混合型家庭約70戶。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親密無間。

各民族友好融合的故事許許多多。1982年,俄羅斯族婦女胡秀英嫁到巴彥敖包,一待就是37年。她笑著告訴記者,這個村的人好,嫁到這裡嫁對了。10年前,來自貴州遵義的傣族女子楊麗與嘎查蒙古族青年張景相愛,雖然家人反對,楊麗還是被嘎查和睦融洽的氛圍和村民的友好善良深深打動了,不僅自己留了下來,還把表姐王小梅介紹給另一位蒙古族青年。

在嘎查南面有個額木庭高勒民俗館,展示著各族先民遺留的物品。展廳木門上釘著傳統的漢地鉚釘,旁邊的窗戶雕花卻是蒙古族風格﹔有漢族喜用的獨輪車,也有蒙古族常用的勒勒車﹔樂器有漢族的二胡,也有蒙古族的四胡和馬頭琴﹔刺繡花紋蒙漢圖案都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在這裡相互交融。

“歷經多年的相處融合,如今這塊土地上各民族已難分彼此,大家的共同願望就是齊心協力,把家園建設好。”科右中旗旗委書記白雲海說。

因地制宜,“6+1”產業蓬勃發展

無雨塵土飛揚,有雨滿地泥濘——村民取土形成的一大片土坑,一度讓張軍犯了愁。“何不順勢做成魚塘?”2014年,以魚塘為基礎的養魚合作社成立,養殖水域面積60畝。目前合作社年產各種淡水魚20余噸,年銷售額超60萬元。隨后蔬菜大棚、採摘園、餐飲設施等也相繼建設運營。

如何把這些零星項目整合起來?3年前,嘎查“兩委”班子召開村民大會,決定建設以寶貝山、三龍山、霍林河生態區為主體,周邊配套現代農業水果蔬菜採摘園、花卉種植、蒙古包、游泳池等的服務型旅游度假村,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去年游客達30萬人次,收入200余萬元。

地還是那塊地,但產出的數量與質量發生巨大變化。羊從本地品種的3000隻發展到現在的杜泊和小尾寒羊8500隻,牛從本地品種的100頭增加到現在的西門塔爾牛150頭。林果業從無到有,目前有1000多畝,品種達30多種。

“我們村現在有水產養殖、養雞、農機等6個專業合作社,還有1個旅游公司,大伙稱為‘6+1’。”嘎查達(村委會主任)吳殿才說,“6+1”既是巴彥敖包發展的歷史,也承載著全村的希望。

產業蓬勃發展,村裡變化翻天覆地。去年底,嘎查33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巴彥敖包產的雞蛋、果蔬、牛羊肉等遠銷外地,富裕起來的村民住上了好房子,用上了現代化電器,不少人到北京、上海等地旅游,在外打工的80多人回村就業。

嘎查特色科技大棚裡,各種蔬菜綠意盎然。“無污染、氣候冷涼、土地肥沃是我們優勢,把綠色農產品做好做強,農牧民生活會越來越好。”額木庭高勒蘇木書記劉永泉說。

提升村民素質,建設美麗家園

早晨8時,60歲的蒙古族村民寶萬福開始吃早餐,煮雞蛋,土豆白菜燉粉條,搭配饅頭、玉米餅、小米粥。“這菜表面上看著和以前沒什麼區別,但沒那麼咸和油了。”妻子哈斯其其格指著廚房裡的限油壺和定量勺說,現在吃油鹽多少全靠它。

內蒙古東部很多居民吃鹽重、用油多、嗜煙酒,喜食大魚大肉,尤其是農牧區。科右中旗創新提出“一學一帶兩轉三改”農牧民素質提升工程。其中“兩轉”是從轉變農牧民思想觀念和生產方式入手,提高農牧民自我發展能力。“三改”是改變居住環境,建設美麗家園﹔改變陳規陋習,樹立文明鄉風﹔改變飲食習慣,倡導健康生活。

前段時間,嘎查青年徐長富娶媳婦,婚禮在村部舉行,共請客9桌,每桌8個菜,每桌含煙酒不超過500元。嘎查紅白理事會會長尹萬風說,前些年,一桌酒席花費千元以上,再加上彩禮,村民苦不堪言。對此,嘎查大力推行“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余事不辦”的文明新風,明確要求嘎查“兩委”成員、黨員做到不設宴、不參加、不隨禮。針對紅白喜事大操大辦,巴彥敖包嘎查推行“兩定”,即定宴席標准在500元以內,定禮金額度在100元以下。

行走在嘎查,很少看到丟棄的塑料袋、廢紙果皮。村民說,4年前,全嘎查不同位置擺放了30多個垃圾箱,時間長了,大家養成了不隨手丟垃圾的習慣。

文化活動室、草原書屋、文化廣場建起來了,廣場舞、秧歌隊、籃球隊活躍起來了。走進村民家裡,窗明幾淨,家家牆上都張貼著村規民約。如何使這些規定落到實處?張軍說,巴彥敖包嘎查充分發揮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嘎查“兩委”成員、農牧民黨員和能人大戶等“帶動人”的示范帶動作用,每個“帶動人”負責聯系15戶左右的農牧民群眾。時間久了,村民們遇到事情都會向身邊的黨員反映,形成攜手共建家園的好風氣。

“我們這個嘎查,名副其實!”80多歲的李榮同老人說。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05日 01 版)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