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成友 姜 峰 原韜雄 瓊達卓嘎
2019年06月20日08: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高原客運列車在西藏當雄草原行駛中。 |
穿關角隧道、跨萬丈鹽橋、越可可西裡、訪藏鄉新貌:鐵軌如龍,見証著開路者的無畏﹔工區靜立,訴說著守護者的執著﹔車站川流,寄托著新生活的期許……
記者一路走來,擷取一張張難忘的面孔,記錄雪域天路最美的剪影。
【面孔一】
老鐵道兵張生林——
“終於把‘紅線’修到拉薩了”
張生林退了休,上老關角的日子多了起來……
位於青海省天峻縣的老關角隧道長4.01公裡﹔40多年前,50多名鐵道兵的年輕生命永遠留在了這裡。
張生林今年62歲,背有些佝僂,是修隧道時落下的病根。他雙眼瞇成線,然而一聊起過往,立刻閃著﹔他努力挺直脊背,那是一個軍人的標准坐姿……
“部隊把青藏鐵路叫作‘紅線’,我們終於把‘紅線’修到拉薩了!”張生林17歲從老家的山溝溝裡走出來,成為一名“老鐵”——這是對鐵道兵的稱呼。第一次來到關角山下,他的人生就跟關角聯結在了一起。
這裡空氣稀薄,最低氣溫零下40攝氏度,隧道內地下水每天涌進1萬噸,施工環境極為惡劣。“1975年的一次塌方,我和100多名戰友被困十幾個小時。這都不算啥,那些犧牲的戰友最可敬!”張生林說。趙永福,賀二斤……犧牲戰友的名字、家鄉和犧牲日期,都刻在他腦子裡。“最艱難的時候,兩三天就有一場追悼會,都是十幾二十幾歲的小伙子啊!”張生林的淚水順著皺紋往下淌……
2004年,原本要退休的張生林選擇重新回到當年奮斗過的地方。2014年,老關角隧道停用﹔32.6公裡長的新關角隧道啟用,列車通過關角山的時間由原來的2小時縮短為20分鐘。
“到時候你們把我的骨灰撒到烈士陵園,讓我跟戰友永遠在一起……”張生林對子女說。
【面孔二】
達布遜線路工區建設者——
“春天一刮風,滿臉都是鹽”
察爾汗鹽湖在哪裡?
以中國鐵路青藏集團公司格爾木工務段達布遜線路工區為圓心,畫一個半徑15公裡的圓圈,就是我國最大的鹽湖——察爾汗鹽湖。
“鹽湖不是湖,全是結晶體,‘天路’鋪設其上。”跺跺腳下堅硬的黑色鹽鹼地,格爾木工務段黨委書記盛兆哲帶記者走上工區旁的鋼鐵動脈,“達布遜是鹽湖最低點,這裡最缺水,又最怕水,雨雪是路基下鹽鹼地的‘死敵’。”
龍為民18歲就來到達布遜工區,已在這裡堅守35年。他忘不了30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險情:秋季的一個傍晚,天氣變化導致昆侖山雪水消融、格爾木河溢出,水嘩嘩地從四面八方向工區和鐵路線漫流過來,很快積到了膝蓋深,工區的三排老平房成了汪洋大海中的三座孤島。天路告急!
接下來的40天,從各地聚集來的數百人扛著鐵鎬鐵鍬,踩著用枕木鋪成的一座座水中獨木橋,在鐵路沿線連續奮戰,用土筑起堅實的防洪壩。“揮一天鐵鍬,晚上吃飯雙手連抓筷子的力氣都沒了……”龍為民說。
“打井打出來的全是鹵水,時至今日仍要靠從外地調水。”達布遜工區第十一任工長馬繼山在這裡工作過11年,“春天一刮風,滿臉都是鹽﹔早上一覺睡醒,連鼻子裡都有鹽粒﹔一年四季,工區外看不見一丁點綠色。”
為保障青藏鐵路安全通行,一代代達布遜工區人像道釘一樣深深地嵌在鹽湖腹地,這裡也成為“吃苦、創業、團結、奉獻”的“青藏線精神”發祥地。
如今,接力棒交到了第十六任工長唐城手中。這位年輕的“90后”,去年標准化建線期間,在工區連續奮戰4個月。女友思念心切,從格爾木市區坐了一個小時車,來到連導航都定位不到的達布遜工區看他。前不久,女友成為新娘,“‘接班人’也有了。”唐城腼腆一笑,眼裡充滿希望……
【面孔三】
望昆線路車間職工於本蕃——
“13年跑了2.6萬公裡,相當於兩趟長征路”
皮膚粗糙、面孔黧黑,一身寬鬆厚重臟兮兮的工裝——眼前的於本蕃,30多歲的年齡,40多歲的面容……
是高原的陽光和寒風,改變了於本蕃的樣貌。這裡是青藏鐵路凍土地段的起點,海拔4480多米。北望,是巍巍昆侖山口﹔南上,是可可西裡無人區。2006年,“沖著這片神秘”,24歲的於本蕃來到格爾木工務段望昆線路車間。車間21名職工,負責116公裡正線區段的維護保養,其中多年凍土地段達49公裡。
凍土地段,冬天穩定,夏天變化大。“要靠連續不斷的檢查整修才能保持正常運行。”於本蕃告訴記者,操作小型養路機械,一天下來,渾身酸軟,比在內地干兩三天活兒還累……
在望昆線路車間,記者爬上二樓,喘個不停……平原上10分鐘的路,高原上要走半小時。日常線路巡檢和維護,於本蕃和工友們平均每天要走10公裡。“13年跑了2.6萬公裡,相當於兩趟長征路。”於本蕃說。
凍土保護,可以靠散熱棒、片石保溫護坡技術、片石通風技術,還有垂直於路基的通風管。於本蕃講起來頭頭是道。不過,再好的技術,也離不開人的操作和控制。“下大雪,道岔需要及時清理﹔夏天路基融層變化,防不勝防,檢查起來一點不能馬虎。”
參加工作十幾年,於本蕃的工作地點離家越來越遠。他每月回家一趟,每次回到高原,不得不重新適應缺氧、低壓的環境。艱苦的環境、辛勤的付出,於本蕃無怨無悔﹔由於事跡突出,他榮獲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面孔四】
拉薩市色瑪村村民巴桑旺堆——
“我們想幫更多人走向幸福”
“黃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崗,看那鐵路修到我家鄉……”
色瑪村村民巴桑旺堆沒想到,唱著唱著,鐵路真的修到了家門口。
西藏拉薩市堆龍德慶區乃瓊鎮色瑪村,村民祖祖輩輩種青稞、養牛羊。2006年青藏鐵路通車,他們從田間抬起頭來,組建物流公司、運輸隊、家庭旅館……2015年,色瑪村村民全部脫貧,人均年收入超過1萬元。
巴桑16歲就踏上了打工路,后來用攢下的辛苦錢貸款買了一輛大客車跑客運,途中認識了現在的妻子張白娥。
來自陝西的妻子每次講起內地的鐵路,巴桑都羨慕不已……2001年,青藏鐵路二期工程修建的消息傳到村裡,夫妻倆一合計,貸款買了一輛裝載車,參與到鐵路建設中……從那時起,色瑪村許多村民都吃上了“鐵路飯”……
2010年,巴桑注冊成立了色瑪運輸物流有限公司。如今,公司已擁有42台大車和11台小車。“我們村離西貨站近,各類工程很多,公司的車都是村裡的,去年每輛車平均收入14萬元。”巴桑說。
最近,巴桑又拿出400多萬元建了一座家庭旅社,“這裡人流量大,開旅社很合適。”巴桑決定所有工作人員都從村裡招,還打算開個茶館,讓公司駕駛員的家屬當服務員,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是鐵路帶給我們幸福生活,我們想幫更多人走向幸福……”巴桑笑著說。
《 人民日報 》( 2019年06月20日 06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