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新時代青春之歌③)

青春“天團”接續奮斗新時代

本報記者  張保淑

2019年05月06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航天報國的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平均年齡是33歲,北斗團隊平均年齡是35歲。這樣的青年英杰數不勝數!”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這樣點贊極富青春氣息的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北斗團隊,褒獎他們是“青年英杰”。

近日,本報記者走進三大青春“天團”,傾聽他們奮斗不息的青春故事,感受他們奮發向上的青春激情。

升級雷達系統

照亮“神舟”回家路

“返回艙進入黑障區,我目不轉睛地盯著雷達屏,忐忑不安。當聽到發現目標、捕獲成功,我懸著的心才放下來,喜悅之情油然而生。”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3所高級工程師朱穎對參與神舟八號回收的情景記憶猶新。那是2011年,剛畢業工作兩年、年滿26歲的他不僅參與了“回收一號”雷達系統升級,而且赴回收現場,經受實戰磨礪。

“習總書記在講話中勉勵青年在工作中增長才干、練就本領。我理解,就是期望我們在諸如飛船回收這樣的實踐中摸爬滾打,錘煉成長。”朱穎深有感觸地說。

2009年,朱穎從電子科技大學碩士畢業,所學的波束控制是雷達領域的重要技術,與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3所非常對口,也契合了他學有所用、以用促學的擇業目標,於是他選擇加入航天科工。入職兩個多月后,他就被安排參與“神舟”飛船返回的雷達跟蹤系統“回收一號”的升級工作,航天報國之路由此開啟。

剛畢業就參與“國”字號工程,這是一種幸福,更是一份責任。朱穎說,他的機會雖然與老師引導、自己努力分不開,但從根本上說,是快速發展的中國航天賦予的。彼時,中國已實現航天員自主出艙活動,正待突破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向載人空間站建設大步挺進。新的飛船回收任務需要優異設備,而“回收一號”已服役10年,一些部件老化,亟待全面升級,朱穎的專業能力正是系統升級所急需的。

正如習總書記寄語青年的那樣,今天,新時代中國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也面臨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時代使命。朱穎肩負時代使命,航天報國夢圓。他清楚地意識到,航天報國任重道遠。“習總書記說,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我一定牢記這句話,永不懈怠。”朱穎說。

研發關鍵裝備

助力“嫦娥”驚鴻落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驚鴻一落,完成了人類首次月背軟著陸。被稱作“高精度加速度計組合”的裝置一路為其保駕護航。在地月轉移變軌、環月軌道和動力下降3個階段,它測量“嫦娥”飛行加速度,進而實現了精確變軌控制和平穩、准確的著陸控制。航天科工集團三院33所高級工程師黃程友是該裝置的主要研制者之一。

而對成績,黃程友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這在一定程度上歸功於師長的幫助、引導,從成長的歷程中,我更加明白了習總書記關於青年成長成才的論述。總書記說,青年要順利成長成才,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該培土時就要培土,該澆水時就要澆水,該施肥時就要施肥,該打藥時就要打藥,該整枝時就要整枝。”

1999年至2006年,黃程友先后就讀於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控制專業和航天科工三院33所的導航、制導與控制專業,在這兩個機構,他遇到了中國著名自動控制、系統仿真專家、工程院院士王子才等一批知名學者。他們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對學生嚴格要求、循循善誘。“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既有專業知識,又有治學方法,終身受益。”黃程友說。

碩士畢業后,黃程友留在航天科工工作。2008年,他開始參與國家重大航天工程,之后協助總師承擔“探月二期”用加速度計組合的系統設計任務。期間,他既要進行標定方法、熱控設計、電磁兼容設計等攻關,又要協調各方,進行理論分析、仿真計算和試驗驗証。

2013年12月14日21時11分,嫦娥三號成功實現月面軟著陸。“那是中國人奔月夢圓的一刻,讓人百感交集。”黃程友說。

研制星載氫鐘

強壯“北斗”中國心

“習總書記強調,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在氫原子鐘研制攻關過程中,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出我們沖天的干勁和忘我奮斗的熱情,實現了一系列技術突破,為北斗導航系統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航天科工二院203所現星載氫鐘項目負責人、項目主任部英男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

星載原子鐘被譽為導航衛星的心臟。2006年,27歲的部英男進入星載氫鐘研制團隊。從那一刻起,他就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對於中國的重大意義,滿懷為國奮斗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其中。“國家已經制定了北斗工程建設的目標和時間表,我們必須全力以赴把所承擔的星載氫鐘研制任務按時保質完成好。”部英男說。

“在攻關最關鍵的那兩年,當時團隊中的負責人也是目前團隊的元老,幾乎放棄了所有休息日,全年無休扎根在了實驗室。他的行為深深感染、觸動了我們青年人,帶動大家都拿出拼命三郎的勁頭!總書記在講話中,勉勵青年都要珍惜韶華、不負青春,我們航天青年一定會牢記這一點,繼續努力奮斗。”部英男說。

歷經數年不懈努力,首次裝載星載氫鐘的北斗衛星沖天而起,其多項技術性能顯著優於前期北斗衛星採用的星載原子鐘。目前,部英男和同事們已研制出多批次星載氫鐘產品,為“北斗”全球組網提供了強有力支撐。2018年12月,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星座部署完成,服務邁向全球。

約20年間,“北斗”從無到有,從亞太走向全球,太多像部英男和他的同事們這樣的青年人參與創造了這項世界航天發展史上的奇跡。“我們將繼續努力,爭取為中國創造新奇跡作出更多貢獻。”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