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27日08: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落地有聲
發現的問題均已依法查處
記者 王比學
2月26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上,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受國務院委托,報告了國務院關於研究處理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和審議意見情況以及有關決議落實情況。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把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作為2018年監督工作的重中之重,栗戰書委員長親自擔任執法檢查組組長,並帶隊進行實地檢查。全國人大常委會還專門加開一次常委會會議,聽取和審議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作出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依法推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議。
李干杰說,國務院高度重視報告和審議意見研究處理以及決議落實工作。通過執法檢查,有力推動了大氣污染防治法全面有效實施。地方和部門的法律意識進一步增強,法律責任進一步落實,配套法規和標准加快完善,企業守法意識明顯增強。
2萬多個涉氣環境問題正持續督促整改
為加強源頭防控,生態環境部聯合相關部門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注重發揮結構調整優化在大氣污染防治中的治本作用。組織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進一步提高相關高排放行業的准入門檻。繼續推進“散亂污”企業整治,實施分類指導、分類處置。財政部安排資金139.2億元用於支持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35個城市的農村地區散煤治理和清潔取暖。
在嚴格監管執法方面,李干杰介紹,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了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強化監督,充分運用在線監控、熱點網格、衛星遙感等科技手段,現場檢查發現“散亂污”企業、工業企業環境違法等涉氣環境問題2萬多個,正在持續督促整改。針對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組發現的38個問題,均已責成地方依法查處,累計實施行政處罰28起、罰款467萬元。截至目前,除內蒙古包頭亞新隆順特鋼有限公司、陝西延長石油興化化工有限公司完成階段性整改外,其余已整改完畢。
10多項更嚴地方排放標准出台
李干杰介紹,目前,31個省(區、市)全部完成大氣污染防治相關條例的制修訂工作,結合本地實際進一步明確和細化相關法律規定。從2018年10月1日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企業全面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地區的一些省份結合本地實際和空氣質量改善需要,制修訂10多項更加嚴格的地方排放標准,切實降低重點行業的大氣污染物排放。
在強化科技支撐方面,科技部繼續推進“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重點專項實施,聚焦重污染天氣和光化學煙霧污染防治科技需求﹔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方面繼續實施“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對大氣重污染成因和來源、排放現狀評估和強化管控技術、大氣污染防治綜合科學決策支撐、大氣污染對人群健康影響研究等4個專題集中進行科技攻關。
29個地方政府和3個省級部門被約談
談到決議的落實情況,李干杰指出,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決議部署要求,切實履行法律賦予職責,抓緊制定實施方案,切實抓好落實。
針對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履職不到位、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惡化等問題,2018年生態環境部先后7批次對29個地方政府和3個省級部門實施約談。2018年,生態環境部分兩批對河北等20個省區開展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重點聚焦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情況,公開通報103個典型案例,直接推動解決群眾身邊生態環境問題7萬余個。配合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執法檢查,查處一批違法企業,有力推動突出環境問題的解決。
開展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清理也是一項重要措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通知》,對不符合不銜接不適應法律規定、中央精神、時代要求的,及時進行廢止或修改。各地區各部門按照統一部署,重點清理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有關生態環境保護文件精神,以及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不符合不銜接不適應的規定。各地區各部門已廢止或擬廢止193件規章,已修改或擬修改300件規章,已廢止或擬廢止8629件規范性文件,已修改或擬修改2411件規范性文件。
去年環境行政處罰罰款150多億元
有統計,2018年全國環境行政處罰罰款152.8億元,同比增長32%,是新環境保護法實施前2014年的4.8倍。
為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最高人民法院完善專業化環境資源審判體系和案件歸口審理,加大對環境污染重點刑事案件以及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案件的審判指導,推動環境資源案件跨行政區集中管轄,發揮典型案例的示范指引作用﹔最高人民檢察院推進破壞環境資源犯罪專項立案監督,加強生態環境刑事偵查活動監督、審判監督以及執行監督﹔公安部指導京津冀公安機關建立打贏藍天保衛戰警務協作機制﹔生態環境部等部門研究起草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辦法。
人大常委會專題調研報告顯示
脫貧攻堅七大問題不容忽視
記者 王比學
2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武維華向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報告常委會專題調研脫貧攻堅工作情況。
武維華說,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履職第一年就將聽取和審議脫貧攻堅工作情況的專題調研報告列入監督工作計劃, 2018年5月至12月,曹建明、吉炳軒、武維華三位副委員長帶隊,部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農委和民委組成人員、全國人大代表參加,分別赴四川、青海、山西等16個省區開展實地調研。針對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的精准扶貧方面存在的問題,國務院有關部門及各地積極採取措施整改,深入推進精准脫貧各項工作,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進展。2018年,全國有1386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
報告在肯定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的同時指出,隨著脫貧攻堅逐步向縱深推進,深度貧困問題凸顯,攻堅難度遞增,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實際困難和突出問題。
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截至2018年底,全國還有農村貧困人口1660萬人,約400個貧困縣,近3萬個貧困村,數量仍然不少,且尚未脫貧人口中,長期患病者、殘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難群體和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的貧困人口比例高,這部分人中很多需要依靠財政兜底才能實現穩定脫貧。
產業扶貧亟待加強。各省區普遍存在產業扶貧項目單一、同質化的現象,后續發展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調研中,各地普遍反映,經過多年的扶貧開發,比較容易脫貧的地區和人口基本已經解決,剩余的貧困人口既難找到適合的扶貧產業,又難參與到扶貧產業中。
“三保障”仍存在薄弱環節。當前已經總體穩定實現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但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做到保障有力還存在不足。義務教育方面,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義務教育階段孩子輟學的問題﹔基本醫療方面,健康扶貧政策仍需完善,慢性病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政策落實不到位,簽約醫生以村醫為主,多流於形式。
脫貧攻堅內生動力仍顯不足。各地普遍反映當前的扶貧政策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幫得越來越實,但相比之下,如何激發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仍是急需補齊的短板。一些貧困群眾主動致富意願不強,過度依賴幫扶政策,自身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有的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
扶貧資金的使用管理仍需進一步改進。調研組發現,各地在扶貧資金使用中的精准度仍有待加強。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打著脫貧攻堅旗號大舉發債的傾向。涉農資金整合推進不暢,地方配套難度大,金融扶貧政策仍需完善。
作風建設仍需加強。各地普遍反映,當前脫貧攻堅工作中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弄虛作假、急躁和厭戰情緒以及消極腐敗現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扶貧領域違規違紀現象時有發生,極少數地方基層干部在貧困戶識別和幫扶過程中仍存在優親厚友以及截留、挪用、侵佔、貪污扶貧資金等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群眾意見強烈。
鞏固脫貧成果任重道遠。貧困地區摘帽退出后仍將長期處於經濟欠發達、發展相對落后的狀況,持續穩定增收基礎仍很薄弱,自我發展能力不強。不少脫貧縣存在債務風險,一些貧困縣負債推進工作,存在政府債務風險,脫貧摘帽后還本付息壓力極大。
報告建議,在后續脫貧攻堅戰中,要繼續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按照黨中央已經明確的目標標准和政策舉措,進一步聚焦深度貧困地區、特殊困難群體和影響“兩不愁三保障”的突出問題,採取超常規舉措,拿出過硬辦法,舉全國之力,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 人民日報 》( 2019年02月27日 04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