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巴吉村的幸福路

記者 鄧建勝 顏珂

2019年02月15日08: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巴吉村村口。
  記者 鄧建勝攝

爐火正旺,酥油茶飄香,同格桑旺久爐旁夜話,算起收入賬:一輛大車跑貨運,收入20多萬元,一台大型挖機在外干活,收入30多萬元。

“在村裡算得上高收入吧?”

“隻能排中等!”

51歲的藏族漢子略帶幾分腼腆,笑臉上現出深深的酒窩。

這裡是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巴宜區巴吉村。習近平同志曾於1998年6月和2011年7月兩次到訪——最近那次,走進了格桑旺久的家。2015年國慶前夕,作為13名基層民族團結優秀代表之一,格桑旺久又在北京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會見。

兩個畢生難忘的場景,定格為兩張珍貴的照片,被格桑旺久擺在家中客廳最顯眼處。

“堅持因地制宜,廣開致富門路,千方百計幫助群眾增加收入,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甜……”時隔多年,習近平同志的殷殷囑托,格桑旺久始終記在心間。

如今,巴吉村已提前步入全面小康。

致富步子越來越齊

青磚,挑檐,吉祥八寶圖。漫步巴吉村,隨處可見的藏式小樓透著殷實。

巴吉村距林芝城區1公裡,城區建設快步向前,村民趁勢跑貨運、做建材,風生水起。全村總共100戶農牧民,2018年預計總收入2022萬元,全林芝首屈一指。

小康村也曾有貧困戶。

81歲的巴桑杰布,50歲得子,7年前的一場車禍,卻讓白發人送黑發人。體弱多病的老兩口,連同兩個年幼的孫子,相依為命。村裡像巴桑杰布一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共6戶、16人。仁青頓珠,2013年與巴吉村姑娘達瓦央宗喜結連理,靠親友周濟蓋起兩間平房,在周邊氣派小樓映襯下尤顯簡陋。

格桑旺久是村裡的先富戶,腦子活,干勁足。仁青頓珠一家,成了格桑旺久主動認領的“窮親戚”。先當挖機學徒,不幾年便成了老板,仁青頓珠致富的路子從此起步。簡陋的磚瓦平房,2017年“升級換代”為兩層樓房。

幫扶帶動,由點及面。村裡大貨車、工程機械設備多,可各干各的,忙閑不均。格桑旺久出面,整合資源,攬活自己來,好處大家享。收入漲了,分配公道,村民既樂意,也服氣。

全面小康,集體經濟是支撐。從興辦第一家預制場開始,巴吉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如今突破900萬元。2018年9月,村裡又一次分紅,人均超過3萬元。巴桑杰布一家,分到15萬元。

2016年底,包括巴桑杰布在內的16名貧困村民,全部脫貧摘帽。聊起今后期許,老人神態平和:“生活已很滿足,就盼孩子們好好成長。”

發展思路越來越活

村部數公裡開外,千余株巨柏參天而立,最大的一株需12人合抱,樹齡超過3200歲。

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上,這片巨柏林獨特誘人,吸引眾多游客慕名而來。客流帶來商機。景區內的特產一條街,成了巴吉村不少村民的又一收入來源。2018年,景區升級,每年可為巴吉村增加200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

村第一書記赤列將其描述為巴吉村產業的又一次轉型。“說來說去,還是靠因地制宜。”74歲的原村支書達龍,經歷巴吉村歷次產業轉型,說到激動處,雙手比畫,語調高揚。

318國道穿村而過。上世紀80年代,現任村黨支部書記、時任村委會主任的米瑪,帶頭跑起木料運輸,村民們隨后跟上。“汽車村”的名聲,由此鵲起。

后來,村裡試水集體產業。蔬菜基地不幸“夭折”,預制場也一度銷售不暢。米瑪的堅持,讓預制場熬過“寒冬”。1995年,新一輪對口援藏啟動,林芝城市建設增溫,預制場幾經變遷,如今成為一家公司,每年為村集體貢獻30萬元收入,為入股村民貢獻70萬元紅利。

在巴吉村外聘的公司經理謝勇軍眼中,村兩委班子的市場洞察力敏銳而獨到。一個例子可見一斑:征地補償款,別的村一分了之,巴吉村拿來入股項目,讓資金變資本,資本生紅利,由此催生了林芝最大的建材市場項目,每年為巴吉村分紅達450萬元。

如今,巴吉村又繪新圖景:總投資2.37億元的物流產業園建設正酣。它將解決村裡倉庫散亂搭建的老大難,騰出空間發展鄉村旅游。

向心合力越來越強

錢學正是巴吉村的上門女婿,當年為生計遠赴林芝,在巴吉村的預制場謀到一份工,不想同時收獲了自己的姻緣。

村民們用自己的方式祝福這個漢藏結合的新家庭,蓋新房時都來幫忙,這家捎上些瓦,那家送點玻璃。稍有積蓄后,米瑪帶錢學正跑起了貨運。當年一文不名的小伙,如今成了貨運老板。2018年,家裡新添了一台小越野車。

漢藏和睦、守望相助,巴吉村早有傳統。

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年代,17名漢族知青曾來到巴吉村。達龍和村民們一道,給他們建房子,教他們開農機、縫衣服、干農活。當年的知青們如今已散布全國,但即便遠隔千裡,回來探望的人也不在少數。

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如今的巴吉村,各民族向心的合力越來越強。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