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鄧建勝 袁 泉 瓊達卓嘎
2019年02月15日07: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7.9%
5年多來,西藏自治區地區生產總值、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年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去年25個縣(區)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從28.8%下降到7.9%。
628個
集中力量建設628個邊境小康村,已組織實施邊境小康村公路項目181個,建設裡程2534公裡,越來越多的邊境無電地區通了電、有了寬帶網絡。
拉薩市城關區納金鄉塔瑪村黨總支第一書記格桑卓嘎已連任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最近馬不停蹄忙調研。“要多做調查研究,更深入地了解群眾的所思所盼,才能更好地帶領各族群眾攜手奮進奔小康。”57歲的格桑卓嘎坦言,5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激勵著自己奮勇前行。
2013年3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西藏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中央歷來高度重視西藏發展穩定,高度關心西藏各族群眾生產生活。希望西藏各族干部群眾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緊緊抓住歷史機遇,大力弘揚“老西藏精神”,發憤圖強,乘勢而上,堅定不移走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發展路子,堅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堅定不移鞏固和發展民族團結,積極構建維護穩定的長效機制,加快推進西藏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確保到2020年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5年多過去,總書記的囑托已成為雪域高原各族干部群眾的生動實踐,西藏自治區地區生產總值、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年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去年25個縣(區)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從28.8%下降到7.9%,廣大農牧區基礎設施大為改善,雪域兒女奔向幸福新生活。
改善交通,收獲更多獲得感
從隆子縣城到斗玉珞巴民族鄉的路穿行在峽谷間,過去的羊腸小道如今已成為219國道的一部分,寬闊、平直的柏油路進入建設收尾階段。
“十幾年前,去縣城至少得走兩天。現在從鄉裡到縣上修通了柏油路,六成農戶買了汽車,兩三個小時就能跑個來回,全鄉人均年收入突破1.8萬元。這些變化,都要感謝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斗玉鄉鄉長扎西央金說。
1981年出生的扎西央金是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來自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珞巴族。2013年參加全國兩會時,扎西央金向總書記匯報了西藏邊境少數民族地區近年來取得的可喜發展,對如何加快人口較少民族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建議。
“今年路修好后,全鄉居民都能用上自來水和大電網的電,4G信號全覆蓋,游客會越來越多,商店和家庭旅館的生意一定會更好。”在斗玉村,扎西央金指著路邊新建的珞巴風情房屋說。
墨脫,被險峻的喜馬拉雅山脈包圍,縣域內海拔落差高達7600多米,洶涌的雅魯藏布江肆意切割山體,千百年來,這裡的居民隻能借助藤橋和溜索出行。“2013年我向總書記匯報了墨脫通路,如今連村裡都鋪上了柏油路。”墨脫縣德興鄉黨委副書記白瑪曲珍說。1984年出生的白瑪曲珍,2013年當選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是當時西藏代表團中年齡最小的代表。她清楚記得,10歲那年第一次走出墨脫去林芝市區上學,父親陪著她足足走了5天5夜,“現在,墨脫縣邊境小康村建設已全部完成,村民住上了安全舒適的房子。”
路,是邊疆人民走向富裕和現代化的希望。數據顯示,2018年,西藏自治區投入32.5億元,實施177個資源路、產業路、旅游路項目建設。截至2018年底,農村公路通車總裡程達6.88萬公裡,新改建農村公路裡程1.31萬公裡,新增34個鄉鎮及533個建制村通暢,鄉鎮、建制村通暢率分別達82.49%、47.86%。
興邊富民,攜手奮進奔小康
西藏是國家重要的安全屏障,5年多來,西藏自然資源稟賦較好的邊陲,被黨的治邊穩藏政策喚醒,借助脫貧攻堅的東風,日益欣欣向榮。
西藏扎實推進以“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為主題的鄉村振興戰略,大力改善邊境村庄群眾生活條件。2017年起,西藏自治區開始集中力量建設628個邊境小康村,目前已組織實施邊境小康村公路項目181個,建設裡程2534公裡,越來越多的邊境區域修通了柏油路、有了大電網的穩定供電、接通了寬帶網絡。
“墨脫2018年正式宣告脫貧,如今與外界聯系越來越緊密,差距不斷縮小,村民享受看病全免、15年免費教育、生態崗位等優惠政策,借助亞熱帶氣候優勢,茶業、旅游業等支柱產業欣欣向榮。”白瑪曲珍自豪地說,她所在德興鄉70%的村民參與到產業中。
記者此前去德興鄉時正值採茶時節,漫山遍野的茶樹叢中,門巴族婦女在採摘茶葉。“以前隻能靠丈夫外出打工,現在光採茶每天就能收入200元,村集體把茶賣到縣制茶廠,年底還有分紅。”62歲的荷扎村婦女嘎瑪拉姆告訴記者。
記者跟隨扎西央金走進她母親小加油家中,一樓門廳開起小百貨店,二樓是家庭旅館。2014年,受益於西藏自治區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她家土木結構的老屋變成了磚瓦小樓。如今,斗玉村成了邊境小康示范村。“光家庭旅館就開了10家,大家開商店、跑運輸、發展民族手工藝,躲家裡喝酒的越來越少。”小加油邊說邊為客人添上酥油茶。
阿裡地區噶爾縣扎西崗鄉典角村是一個隻有48戶人家的邊陲村庄,靠發展電商網店,村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村裡建了太陽能電站,水井、村民活動廣場、健身區和農家書屋等配套設施齊全,五六年前通了公路。現在典角村是整個阿裡地區生活條件最好的村子之一。”村民旺加說。
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聚焦深度貧困地區集中發力,2018年,西藏25個縣(區)脫貧摘帽,2100個貧困村(居)、18萬人成功脫貧。
凝聚人心,各族群眾共享幸福
“做好西藏工作,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牢牢把握改善民生、凝聚人心這個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們各級黨員干部要帶著感情,集中精力做好順應民意、化解民憂、為民謀利的實事,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吳英杰說。
“以前,塔瑪村窮得很,房子破、路也爛,現在房子寬敞,柏油路通到家門口,錢包也越來越鼓,這都是共產黨的恩情。”塔瑪村60多歲的頓珠老人說。塔瑪村2018年人均年收入達2.2萬元。“如今,塔瑪村除了藏族村民外,漢族、回族、門巴族的兄弟姐妹們都在這裡落戶安家。”格桑卓嘎說。
2016年,西藏在全區開展“講黨恩愛核心、講團結愛祖國、講貢獻愛家園、講文明愛生活”主題教育實踐活動。走進阿裡地區職業學校,繪畫專業的學生正在進行以“講黨恩愛核心”為主題的隨堂繪畫競賽,各族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真摯感情躍然紙上。
“珞巴族傳統服飾以黑白相間顏色為主,配飾男人有短刀,女人有珠串,珞巴族有語言無文字,借助漢語拼音和藏語編寫的珞巴語教材2017年開始試用……”扎西央金每句話幾乎都離不開珞巴族民族文化。她說,如果沒有黨和國家的重視和支持,珞巴文化不會傳承得這麼好。
近年來,西藏廣泛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講四愛”、民族團結等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持續深入舉辦文化科技衛生法律愛國愛教宣傳“五下鄉”活動,深化“先進雙聯戶”創建評選。有調查顯示,2018年,西藏各族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達99%以上。
《 人民日報 》( 2019年02月15日 01 版)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