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龔金星 朱佩嫻
2019年02月13日08: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從一個資不抵債的內陸小城肉聯廠,蛻變為跨國公司,雙匯集團歷經30多年,走出一條“河南雙匯—中國雙匯—國際雙匯”的發展之路。
回首過往,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不禁感慨:“雙匯的發展得益於改革,成就於開放。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的雙匯。”
改革創新
“1984年,國家取消了生豬統購統銷政策,各地肉聯廠隻能自找活路,漯河市肉聯廠也不例外,這就是雙匯的前身。”在河南漯河雙匯老家屬區,一名雙匯老員工回憶過往,記憶猶新。
同是1984年,萬隆通過職工民主投票,全票當選廠長。他上任的“三把火”即是“砸三鐵”:打破鐵工資,獎金向一線工人傾斜,多勞多得﹔打破鐵交椅,能者上、平者降、庸者下﹔打破鐵飯碗,徹底清除渾水摸魚者。
萬隆的“砸三鐵”,無異於一場地震,但對於肉聯廠來說,卻是一個歷史轉折:當年年底,肉聯廠就扭虧為盈。
在改革創新這條路上,雙匯從未止步。1991年,籌資1600萬元,從日本、德國、瑞士、丹麥、奧地利買來世界一流的自動化設備,生產雙匯火腿腸﹔2000年,引進現代化、規模化、標准化的生產線,率先把冷鮮肉模式引入中國……
然而,改革創新的道路並不平坦。“2003年雙匯冷鮮肉連鎖店在外省開業時,個體賣肉的‘小刀手’手拉手堵住店門,不讓消費者進﹔相關管理部門不時到店裡重復檢驗、重復收費﹔一些地方甚至明文規定,禁銷雙匯產品。”一位雙匯市場負責人透露。
雙匯沒有知難而退,萬隆堅持:如果這個行業需要一個蹚雷的,就讓雙匯來。
雙匯裝潢時尚、窗明幾淨的專賣店裡,分割整齊、種類繁多的冷鮮肉擺放在冰櫃中,明碼標價,最終贏得消費者青睞。
目前,雙匯在全國18個省市建成30個現代化肉類加工基地,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年產銷肉類產品400萬噸,擁有100多萬個銷售終端,年銷售收入500多億元。
跨國經營
2013年,雙匯有個“大動作”:雙匯71億美元並購世界最大豬肉企業——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后者創立於1936年,當時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生豬養殖和豬肉加工商,名下擁有諸多家喻戶曉的食品品牌,公司總部所在地——美國弗吉尼亞州史密斯菲爾德小鎮是遠近聞名的世界火腿之都。
“這是強強聯合,雙匯不僅收獲了高品質產品,而且吸收了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自身改革和全球化。”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研究員張金杰說。
正如所願,在並購后一年內,雙匯整合中美歐100多家所屬公司,組成萬洲國際在香港上市,2016年萬洲國際進入世界500強,2017年實現銷售收入1512億元。
“2018年,前后4年多,我們經過上市融資和中美企業利潤分配,已經清償了並購時50多億美元的貸款。現在我們又可以輕裝上陣。”萬隆表示,跨國經營是雙匯的必然選擇,隻有配置全球資源、整合全球資源,才能在全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堅守主業
“在雙匯,品管工作人員有著絕對權威。”雙匯發展總裁馬相杰告訴記者。雙匯有800多名品管人員實施現場巡回檢查,嚴格按照標准對產品質量進行現場監督控制﹔先后投資1.2億元,購置使用各類先進檢測儀器設施3000多台套,形成對食品源頭、加工過程、出廠產品的全面檢驗能力﹔建立與國家相關部門聯動的食品安全風險信息報告機制,將監測發現的風險及時報告,便於國家對風險研判、控制。
“產品質量無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是雙匯重要的企業文化。萬隆表示,肉類行業是傳統行業,也是民生行業,更是與老百姓獲得感、幸福感最直接相關的行業。所以,雙匯始終堅持“消費者的安全與健康高於一切,雙匯品牌形象和信譽高於一切”的質量方針,通過引進、消化、吸收發達國家先進的產品、技術、設備和食品安全控制理念,用現代大工業改造傳統肉類行業,讓家家戶戶吃上放心肉。
近年來,雙匯圍繞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持續發力,推出一系列生鮮肉和西式、中式肉制品新產品,滿足消費升級需求。
萬隆表示,改革開放給企業帶來的好處,雙匯深有體會。今天的雙匯還要繼續利用改革開放、“一帶一路”機遇,把國際化產業做好,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
《 人民日報 》( 2019年02月13日 12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