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維默爾—施魏因格魯伯
2019年01月28日07: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嫦娥四號合作項目表明,科學能夠跨越國境和其他界限,促進人類的和平與合作
2019年1月3日,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這不僅完美呈現了中國不斷增長的空間技術實力,更表明中國在空間領域進行國際合作的意願。
在嫦娥四號搭載的科學載荷中,有來自德國、荷蘭、沙特阿拉伯和瑞典的儀器和設備。我有幸參與了其中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的研發,它可以測量月球表面的輻射,為未來載人登月提供參考,同時它還能探測月球土壤中的含水量。
當你抬頭望向月亮,想到那裡有一個“與你有關的東西”,這是何等奇妙的感覺!特別是嫦娥四號安全著陸后,探測儀器正常運行,我們倍感欣慰。這也標志著經歷三年辛苦努力后,我們的合作進入了新階段——利用探測器獲得的數據進行科學研究。
回想3年前,即2016年1月,我們的國際科學載荷項目被中國國家航天局選中。任務是艱巨的,我們要在不到18個月的時間內將探測儀交付中方合作伙伴。時間十分緊張。在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的資金支持下,我們在2016年6月開始實際工作,並在13個月內成功交付了要飛往月球的設備。回想起來,正是由於以下因素,讓我們成功做到了這一點。
首先,團隊的經驗。我們剛剛為歐洲航天局的太陽軌道探測衛星開發了類似探測儀器,因此可以利用先前的許多技術經驗。
其次,與中國的密切合作。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研究員在項目伊始就來到德國,同我們進行充分交流溝通,這使我們迅速解決了疑問,更好地了解中方的工作方式,由此建立了清晰的溝通交流渠道。這之后,密切聯系已經成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我們因此更加了解彼此,完全相互信任。而信任對復雜的空間科技項目至關重要。
當然,我們曾經遇到困難。比如探測儀的熱設計,與嫦娥四號的其他載荷一樣,它需要在月晝時工作,在月夜時關閉。然而月球的晝夜溫差過大,遠遠大於探測器可承受范圍。如果進行復雜的計算機仿真熱模型,工作將過於繁瑣。最終我們採用了更務實可靠的方式,解決了難題,這與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以及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信任和支持是分不開的。這是信任鑄就的友好合作。
回顧基爾大學地外物理系的國際合作,它始於1969年聯邦德國的第一顆衛星阿祖爾,到如今我們的探測儀隨嫦娥四號登陸月球,恰好是我們開展國際合作的50周年紀念,同時這也是我們第一次同中國在空間項目上開展合作。這似乎是幸運的巧合,但卻不僅僅是巧合。我們同中國科學家密切合作已久,如果沒有這一前提,我們將不可能參與到嫦娥四號項目中。如今,我期待利用探測儀測量的大量數據進行進一步研究,我們也歡迎新的合作機會。
嫦娥四號合作項目表明,科學能夠跨越國境和其他界限,促進人類的和平與合作。
(作者為德國基爾大學教授、嫦娥四號德國科學載荷項目組負責人)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28日 03 版)
相關專題 |
· 重要評論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