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弘揚民族精神、奮斗精神

三線精神——再艱難也沒人喊苦喊累

記者  孟祥夫

2019年01月17日07: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當時1000多人擠在一個沒有修好的大廠房裡,地下鋪上些稻草,睡通鋪。冬天特別冷,就用汽油桶裝上煤炭來烤火。大家吹笛子、拉二胡,其樂融融。”

“那時條件艱苦,吃的是大餅、紅薯飯、包谷飯,很少能吃到蔬菜,但誰都沒有怨言。”彭海泉是上個世紀60年代參與三線建設的一員,“當時的三線建設者都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再辛苦、再艱難也沒人喊苦喊累。”如今,彭海泉已經退休,他的子女都在貴州六盤水市工作。

像彭海泉這樣的建設者,全國共有400多萬。在一批批人員的支持下,六盤水由昔日的不毛之地發展成了江南煤都。事實上,六盤水的發展變遷,是當年推進三線建設的縮影。

上世紀50年代末,我國安全形勢急劇惡化。在嚴峻的國際形勢下,我國重新定位國家安全形勢,三線建設拉開帷幕。

1964年,中共中央作出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三線將全國國土按照距離邊防和海防的遠近,劃分為三部分。從行政區劃上說,三線地區基本包括了屬於內地的四川(含重慶)、雲南、貴州、陝西、青海、甘肅和寧夏7個省區,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等省區中靠近內地的一部分。三線所涉及的10多個省區,距海岸線最近的也在700公裡以上,距西面邊界則有上千公裡。

從1965年起,我國開始把沿海一些工業企業向西部和西北地區搬遷,新建項目大多集中投放在西部地區。

三線建設中,國家投入2000多億元資金和幾百萬人力,歷時10多年,在西南、西北多個省份建設起一批以國防工業、基礎工業為主的大中型工廠、鐵路、水電站等基礎設施和科研院所。

通過三線建設,我國在西部地區建成了一大批工業、交通基礎設施,新增了一大批科技力量,提高了西部地區的生產力水平,先后建成了一批重要的鐵路、公路干線和支線。建成了一大批機械工業、能源工業、原材料工業重點企業和基地,成為西部地區的工業支柱。此外,我國還在西部地區建成了一批新興工業城市。大批資金、科技人員和工業設施的投入,鐵路、公路、郵電的開通,礦產資源的開發,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的內遷,給西部地區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一批新興工業城市在邊疆拔地而起,帶動了西部地區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發展和繁榮。

在三線建設中,一大批建設者從全國各地來到西部地區,克服了重重困難。曾參加三線建設的盧相福感慨:“當時1000多人擠在一個沒有修好的大廠房裡,地下鋪上些稻草,睡通鋪。冬天特別冷,就用汽油桶裝上煤炭來烤火。大家吹笛子、拉二胡,其樂融融。”在這種精神的驅動下,西部建設一派熱火朝天。

如今,四川、貴州等地都設立了三線建設博物館,不少游客到博物館聆聽三線故事,傳承三線精神。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的一名參觀者留言:“老一輩‘三線人’身上都有一種不怕苦、頑強拼搏、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這種精神,值得我們一代代傳承下去。”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17日 04 版)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