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綠色發展 建設美麗中國——十八屆三中全會5周年系列述評之四

記者  劉發為

2019年01月07日08: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①:青海可可西裡索南達杰保護站協警在站內救護中心陪小藏羚羊玩耍。
  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攝
  圖②:“千年礦都”湖南省桂陽縣以風電實現綠色轉型。圖為青蘭風電場。
  歐陽常海攝(人民視覺)
  圖③: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景色。
  陳曉東攝(新華社發)

3年前的2016年1月5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在重慶召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指明方向、劃定航向。各地轉變思想觀念和發展理念,堅持保護與修復並舉、應急與謀遠並重,動真格、出實招、求實效,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不斷提升。

長江沿線發生的這些變化,也源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綠色發展理念在中國不斷生根發芽。這5年,中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廣袤的神州大地,正在譜寫著一曲曲保護生態、綠色發展的優美樂章。

頂層設計 制度保障

2017年7月7日,可可西裡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評估報告中說,可可西裡一望無垠,幾乎沒有受到現代人類活動的沖擊,美景“令人贊嘆不已”。這裡保存著完整的藏羚羊在三江源和可可西裡間的遷徙路線,藏羚羊可以不受干擾地遷徙。

為了保護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包括可可西裡在內的三江源地區,成為中國首個國家公園試點。

3年來,這裡曾經消失多年的水獺等野生動物又回來了,水草也變得豐美了……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重點改革任務之一,是中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

曾經,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領域“九龍治水、各自為政”的部門管理體制,對生態文明建設和改革形成了較大制約。近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並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改革扎實推進,不少領域實現重大突破,這其中就包括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領域的部門管理體制改革。

5年間,中國形成了權責明確、協同高效、監管有力的生態文明管理新體制機制,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嚴格督察 確保實效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要想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沒有嚴格的監督機制,很多方針政策都難以落地。生態環保督察正是黨中央、國務院強化生態環保責任、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的重要舉措。

2015年8月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出台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等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重要文件,要求建立國家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採用中央巡視組巡視的工作方式、程序和紀律要求全面開展環保督察工作。中共十九大報告中也明確提出,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

生態環保督察實施以來,成效顯著。數據顯示,第一輪督察實現31個省(區、市)全覆蓋,還分兩批對全國20個省(區)開展“回頭看”。兩批“回頭看”共計受理群眾舉報96755件,合並重復舉報后向地方轉辦75781件。截至2018年12月20日,絕大多數群眾舉報已辦結,其中,責令整改43486家﹔立案處罰11286家,罰款10.2億元﹔立案偵查778件,行政和刑事拘留722人﹔約談5787人,問責8644人,直接推動解決群眾身邊生態環境問題7萬余件。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劉長根表示,從2019年開始,用3年左右的時間完成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例行督察,再用1年時間完成第二輪督察“回頭看”。第二輪督察將適當擴展督察范圍,把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央企納入督察對象。

轉換動能 綠富同興

2018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全面推動綠色發展。

中國社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安華認為:“可持續發展是目的,綠色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手段、途徑、方式。綠色發展有益於資源可持續保護與發展,可持續發展得益於綠色發展。”

據工信部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5.8萬億元﹔多個行業協會研究報告預測,2025年有望突破10萬億元大關。中國清潔能源消費佔比也呈逐年上升趨勢。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佔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的20.8%,比2016年上升1.3個百分點。

放眼農村,面對怎樣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如何建好美麗鄉村,盡管不同地區採用的方法不盡相同,但都指向了“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貴州遵義的金華村曾經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如今是節假日城市居民常來休閑的好去處。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如今,在中國,一方方水土之上興起了一個個綠色產業,以“綠”生“金”的探索遍地開花。

原本生態環境惡劣的沙漠地區,同樣在演繹著“綠富同興”的故事。經過多年探索,中國逐漸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並重、治沙與治窮共贏的荒漠化防治之路。在中國的庫布其沙漠,據2017年聯合國發布的有關報告認定,庫布其共計修復綠化沙漠6253平方公裡,為社會創造生態財富5000多億元人民幣,帶動當地民眾10.2萬人擺脫貧困。

在張安華看來,中國在多年的綠色經濟發展實踐中積累了許多知識和經驗,正在為世界的綠色發展貢獻越來越多的中國智慧。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