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奮斗·綻放——為改革開放作出杰出貢獻的女性
分享

愛一人,擇一事,終一生

2018年01月15日0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物】守護敦煌遺產的彭金章、樊錦詩夫婦

【事件】1963年,北京大學畢業生樊錦詩選擇到敦煌研究院工作,她的戀人彭金章則被分配到武漢大學,兩人從此開始了長達23年的兩地生活。1986年,她被批准可以離開敦煌,卻選擇了放棄。彭金章為了支持妻子的事業,離開自己一手創辦的武漢大學考古專業,奔赴敦煌。其間,兩位教授相隔2000多公裡,樊錦詩經歷了一個人拉扯孩子的艱辛,也承受了孩子不在身邊的痛苦。但數十年間,他們將生活最好的日子留給了文化建設。如今,數字敦煌上線,敦煌莫高窟被賦予了新生命。

【點評】

23年,2000多公裡,這是怎樣的時空距離?對樊錦詩而言,這是留給文化血脈的一份堅守﹔對彭金章而言,這是對妻子人生選擇的一種呵護。愛一人、擇一事、終一生,何其普通,又何其珍貴。

把心血洒在哪裡,哪裡就有最動人的故事。回望兩位教授數十年來的付出,不管經歷怎樣的相思之苦、心懷何種愧疚之意,都抵不過一份文化傳承的責任。敦煌莫高窟,每一次呼吸都牽動著樊錦詩的心,每一次召喚都讓她意志堅決,而每一次選擇都意味著夫妻二人更多的付出。一時的選擇容易,一輩子的堅守卻很難,但就是這樣的一輩子,讓莫高窟有了守護者,讓敦煌多了一對“女兒女婿”。

每年數百萬游客在敦煌,感受“密密層層的洞窟、成千上萬的雕塑、精美絕倫的壁畫”,可知這震撼人心的不只是千年之美,還有許多如樊錦詩、彭金章這樣的“敦煌人”的不離不棄?在莫高窟對面三危山下的沙地裡,有著一片特殊的墓地。從常書鴻到段文杰,再到更多我們或許不知道名字的研究者、保護者們,幾十位將一生獻給莫高窟的“敦煌人”埋骨於此,死后仍面對著守護一生、鐘愛一生的文化瑰寶。聆聽歷史文化的回響,感受跨越時空的藝術,誰又曾想到,背后有這麼多如戈壁沙漠一般看似寂寞卻是無比遼闊的生命。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永遠的敦煌、永遠的莫高窟,可這“永遠”二字有千鈞重。它承載了樊錦詩們、彭金章們最實在的努力、最刻苦的付出、最堅定的勇氣﹔也滌蕩了浮躁的風氣、掃除了浮華的市儈,更能點亮青春、呵護愛情、守護文化。歷史是未來最忠實的伴侶,他們把心留在了敦煌,我們應送上感恩與敬意。(張 凡)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15日 05 版)

(責編:馬媛、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