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堅持發展“楓橋經驗”

網紅村是怎樣煉成的

成都市郫都區唐昌街道戰旗村的楓橋經驗實踐

2018年11月16日09:35    來源:法制日報

原標題:網紅村是怎樣煉成的

圖為今年7月,在成都市郫都區唐昌派出所戰旗警務室陽光調解室,專職社區民警雍飛在為餐廳老板和游客做調解。

郫都區,原名郫縣,位於成都市西北部、川西平原腹心地帶,是通往國家5A級旅游景區青城山、都江堰、九寨溝、黃龍的必經之路。這裡的郫縣豆瓣以“川菜之魂”而遠近聞名。2016年12月7日,郫縣撤縣設區。

戰旗村位於郫都區、都江堰市和彭州市三地交界處。過去,因為產業發展方式落后,不管是生活生產還是經濟收入,這裡與其他地區相比都有較大差距。黨的十九大以來這一年,戰旗村以全新的面貌搖身一變成了“網紅村”。

今年3月,戰旗村啟動了“六無”村(“無黑惡勢力、無毒品危害、無邪教、無命案、無重大公共安全事故、無群體性事件”)創建工作。近日,記者就此進行了探訪。

10月27日,當記者站在戰旗村村口時,眼前是開闊的獨具川西風格的圓形廣場,映入眼帘的巨幅顯示屏,正播放著今年2月份習近平總書記來村裡視察時的影像視頻。

戰旗村第八任村支書高德敏快步迎了過來,他皮膚黝黑,個子不高,滿臉笑容,隨身穿著一件細格子西裝。

他把記者引到村口的一牌宣傳欄前,邊走邊介紹著,戰旗村全村幅員面積約3090畝,共有村民小組9個,人口534戶1756人。

堅持質量興農強產業、深化產權改革增動力、保護生態環境美新村、繁榮鄉村文化樹新風……高德敏娓娓道來。

打造全天候警務室

走完宣傳欄,記者一眼看到不遠處的警務室。整潔一新的門口挂著牌子,上面寫著:唐昌派出所戰旗警務室。

“咱們的警務室很新,很干淨哦。”站在警務室門口,記者說了自己的第一感受。

“我們警務室是今年4月成立的,我也是那個時候來的戰旗村。”專職社區民警雍飛告訴記者。

警務室門牌下方,豎立著一塊宣傳展板,上面寫著“戰旗警務室服務一覽”。

記者看到一共六大項26個小項,包括接受群眾的求助、咨詢、報警,開具各項公安業務証明,提供法律咨詢及調解糾紛,駐警務室律師提供法律咨詢及各類糾紛調解,每周三辦理戶籍業務,每周五辦理交警業務。值得一提的是,服務一覽最后備注:戰旗村便民中心可繳納罰款。

35歲的雍飛氣質沉穩,說話聲調不高,但是中氣十足。他告訴記者,按照成都市公安局提出的“一所一品”要求和郫都區分局的理念,戰旗警務室提出警務前移和警種支撐的具體工作機制。

“‘一所一品’中的‘品’,就是亮點的意思。警務前移和警種支撐就是戰旗警務室的亮點。”雍飛說。

雍飛告訴記者,戰旗警務室除了每周三和每周五的業務之外,如果村民有其他方面的需求或者有其他警情,他們會層層上報,相應的部門和警種就會來戰旗警務室,給老百姓提供服務。

今年5月,成都謝女士來戰旗村旅游,把隨身的包丟了。謝女士到警務室報案,說她的包裡有鑽戒。雍飛考慮到鑽戒屬於昂貴物品,就上報了,之后郫都區分局派來刑偵、網監、技偵等警種下來開展工作,用4天時間就把鑽戒找回來了。為此,謝女士還專門送了一面錦旗過來。

“特別是今年成都市公安局在全市景區開展旅游警務工作以來,我們也承擔起了市旅游景區警務工作站民警的職責”,雍飛說,戰旗村裡有個“第五季媽媽農庄”是國家級4A級景區。

從警務室穿過,記者來到一間木質結構、屋頂是玻璃的房間,房間一側用柵欄做隔斷,柵欄外滿眼是綠色植物。雍飛告訴記者,這是陽光調解室。調解室的一面牆上挂著“糾紛調解工作流程”中英文版介紹和“和為貴”三個藍色大字,屋子中央一個小方桌和四把川西平原常見的藤編的圈椅,桌上擺放著藍底白字的牌子,上面寫著“陽光調解”。

今年7月,一批幾十人的游客來到精星村,本來在農家樂定了兩桌午餐,由於種種原因旅行團不想消費了。餐館老板拉著游客不讓走,游客給警務室打了電話。

“接到報警電話時,正是午飯時分,我就把雙方當事人請到了陽光調解室。”雍飛說,經過調解雙方很快達成一致,各自承擔一半的責任,200元的費用。

“調解有什麼秘訣嗎?不是戰旗村的警情我們也要處理嗎?”面對記者的疑慮,雍飛說,陽光調解室是分局戶政管理局的領導建議的,因為採光好、環境宜人,融入到這個環境中,當事人的怨氣也好消除吧。此外,警務室是以戰旗村為中心,所有的警務向周邊村輻射。

從戰旗村警務室成立至今,在陽光調解室調解了三起糾紛。

記者了解到,為了創建“六無”村,戰旗村完善地空一體的社會治安立體化防控體系,在完善戰旗警務室的同時,由專職社區民警指導專職網格員、治保巡邏隊、“紅袖套”等群防群治隊伍加強治安巡邏。

依托雪亮工程,戰旗村范圍內的視頻監控有30個,10個公安天網監控也入駐村裡,治安防控能力和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目前,戰旗警務室是“7×24小時”工作制度,也就是說一年中每時每刻都有人值守,現有兩名民警和4名輔警。雍飛告訴記者,兩名民警每天值行政班,每天一個輔警24小時值守,遇到節假日,兩名民警輪班。

“按照我們郫都區分局的設想,要把我們戰旗警務室打造成全天候為群眾服務的警務室”。雍飛很自信地說。

理清矛盾之源 發展村民自治

走出警務室的門,隔壁就是村委會。高德敏興致勃勃地把記者領了進去。

“村民的矛盾都集中在哪些方面?”記者開門見山地問。

“矛盾體現在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中,包括公共資產、公共服務和每一個人之間的利益,還有每家每戶之間的利益矛盾。”高德敏毫不回避。

戰旗村按照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固定人物的“三固”工作契機,組織老黨員、新鄉賢、新村民成立“紅色調解隊”,定期了解老百姓關注的問題,以實現“六無”村治理。

“利益關系平衡了,矛盾就少了。”高德敏始終認為,考慮村上的發展和每個人的關系,規矩定好,矛盾也就化解了。

高德敏告訴記者,最近村民在討論“鄉村十八坊”的民宿修建項目,總投資要七八百萬元。由於集體資金有限,村委會計劃以融資的方式,引入一個杭州的老板投資,村民每人再出點。結果征求意見時,村民們提出自己出錢修建,每人從5000元到5萬元不等,集體佔50%股份,49%是現金。為了這個事,兩星期前專門開了村民代表大會。

“50萬以內的項目,村主任可以拍板﹔50萬以上的,要上公司董事會﹔100萬以上的,就要開村民代表大會”,高德敏說,凡是涉及公共服務、發展專項資金和村上的經營項目,都要上村民代表大會。

“扯了不少經,后來弄巴適了,就都沒意見了。村民有意見的時候,你不能把手裡的線拽得更緊,鬆一鬆反而效果更好”,高德敏用釣魚比喻處理村民間的矛盾技巧。

記者了解到,村上成立由村民代表為主體,村內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企業代表和村兩委干部等15名人員共同組成村民主監事會。採取定期列席村內重要會議、開展咨詢活動、檢查重要事項、參與社會評價活動等方式,對村集體資金的安排使用、重要工程項目及承包方案、村內公益事業興辦、社會保障救助等全村重大事項進行監督,獨立自主開展監事活動,使村民主監事會真正成為村內重大決策的“評判人”,村民利益的“守護神”,基層民主科學管理的“推動者”。在村民主監事會的推動下,村兩委組織召開了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制定了《戰旗村民主管理辦法》,並按該辦法的規定,先后就村集體資產改制、村容村貌改造、村文化大院建設等進行了民主決策。通過民主監事會的積極參與和推動,有效地改變了全村過去存在的管理不科學、缺乏民主等狀況,融洽和改善了基層干群關系。

抓社區治理 小事不出村

記者提出去“鄉村十八坊”走一走,高德敏高興應允,聊天繼續。

據高德敏介紹,“鄉村十八坊”是戰旗村利用集體資源,自籌資金、自主設計、自主修建、自主經營的以傳承18種非物質文化技藝為核心,集產品制作展示、參觀學習、體驗銷售於一體的旅游商業文化綜合體。

走進“鄉村十八坊”,便如同進入川西平原的一個傳統文化大觀園,“穿越”到了兒時的老街小巷深處,青磚灰瓦的復古建筑營造出濃郁的川西民俗氛圍,榨油坊、醬油坊、布鞋坊、竹編坊、郫縣豆瓣坊……一家接一家傳統手工作坊令人應接不暇。

指著一面繡著“唐昌布鞋”四個大字的店旗,高德敏說,“總書記來戰旗村時就去過他們店,還買走了一雙布鞋”。

“戰旗村把村民的注意力都轉向了致富創業、鄉村振興上了,矛盾糾紛自然就少了吧?”記者半開玩笑地問著。

村副書記朱建勇告訴記者,兩委成員(黨支部成員和村委會成員)8人,加上黨員和生產隊長,一共70多人每個星期在村上搜集情況,一個人聯系七八戶村民,了解群眾的需求和困難,把矛盾在內部消化了。

說話間,一個女村民跟朱書記打著招呼。村民名叫肖正瓊,50歲左右,快人快語。

“我的事情就是朱書記給調解的,前后不下20次。”事情要追溯到2016年4月底,當時沙西路上正在建“戰旗村”的牌坊,肖正瓊在工地上打零工。上班時不小心掉到了工地挖的坑裡,腳骨折了。朱建勇聽說這件事后,了解到施工方已經將肖正瓊送到醫院治療,並墊付了醫療費。肖正瓊出院后,經鑒定為十級傷殘,於是她找到村委會,朱建勇和村委會主任楊勇開始為肖正瓊維權。肖正瓊提出12萬元的賠償金,施工方的律師認為過高。

雙方當事人一直在賠償金額上不能達成共識,朱建勇和楊勇分別去做工作。

“雖然是臨時工,沒有簽訂勞務合同,但是畢竟是在上班時出的意外”,楊勇對區上招標來的施工單位說。

朱建勇跟肖正瓊說,時間拖久了,還是要打官司,即使你贏了,賠償金也不會立即拿到手,請律師還要產生費用,這些都需要個過程。

“我當時知道一起交通事故,還沒我傷得嚴重,賠了7萬多。我傷成這樣,起碼休息個一兩年,兩年工資4萬,再加上營養費,還有第二次手術的費用,我就提了12萬這個數。”肖正瓊說,朱書記當時說,人家是交通事故,我是工傷事故,性質不一樣。

村委會提出6萬元的賠償金額,經調解,最后施工方賠了4.5萬元。

“今年3月份我拿到了賠償金,現在腳裡的鋼板才可以取。”肖正瓊說,她的事多虧了村上出面調解。

垃圾桶放在哪裡、廣播喇叭放在哪兒……村民的事情雖然不大,但是稍微解決不當,也會產生矛盾糾紛。遇到黨員就要起帶頭作用,涉及到垃圾桶的安放,就離黨員村民家近點,如果遇到兩個人都牛,就居中放。

每個月固定黨員日時,80多名黨員義務勞動半天,解決了大家的環境衛生。

農村夜校講法律、講怎麼做好吃的、高血壓怎麼防治、糖尿病怎麼治療、小孩怎麼科學喂養……接受的東西多了,村民的觀念就提高了,村民自治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選擇村民們感興趣的話題,與他們的生活有關系,他就會主動來參與。”高德敏說。

記者了解到,農民夜校還免費提供技能培訓,比如電腦學習、手工制作、烹飪烘焙,都是區上請的老師到戰旗村。此外,還有醫院的衛生培訓,司法所的法律培訓等等。

2006年開始,戰旗村就構建了“高校+支部+農戶”機制,連續11年開展大學生進村入戶,大學生一住就是20天。

用高德敏的話講,“大學生給農民洗腦,跟他們交流,帶來了好理念、好習慣”。

“法治大講堂”“法治壩壩會”,編演法治文藝節目、張貼宣傳畫、設置法律咨詢機器人、落實“一村一法律顧問”、發動群眾舉報邪教人員的非法活動……戰旗村的活動可謂精彩紛呈。

記者手記

戰旗村在上世紀70年代是省、地、縣農業學大寨的先進村。2007年,為了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助推宜居宜業現代田園城市,戰旗村開始建設新型社區,96%的村民實現了集中居住。現在,村民可使用自來水、天然氣。村裡有幼兒園、公交、超市,還修建了文化大院,已通過省級生態村驗收。

自從戰旗村啟動了“六無”村創建工作以來,先后成立了由街道黨工委書記任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積極排查化解矛盾糾紛防止矛盾激化,落實矛盾糾紛周排查制度,針對排查出的矛盾糾紛制定針對性化解方案﹔設立村矛盾糾紛調處站,全力做到及時化解矛盾、及時解決合理訴求,對無理訴求及時做好教育疏導,有效防止了村民矛盾激化或越級上訪的行為。如今的戰旗村,走出了一條打造社區治理樣板的新路。

走進戰旗村,村裡的住房清一色的白牆青瓦,房子掩映在綠樹中,街道都十分整潔,看上去十分養眼,筆者不自覺地被那裡祥和繁榮的景象所感染。村子的周邊有幾個工廠,村外還建有有機蔬菜基地,村民們在家門口就可以上班,解決了生計問題。用村支書高德敏的話來講,“讓村民分享改革紅利”。筆者親眼目睹了美好的新農村,為村民們的幸福生活感到高興。(記者 楊傲多 文/圖)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