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堅持發展“楓橋經驗”

堅持發展“楓橋經驗”集民智護民利聚民心

2018年11月14日09:24    來源:檢察日報

原標題:堅持發展“楓橋經驗”集民智護民利聚民心

編者按

11月12日,中央政法委、中共浙江省委在浙江省紹興市召開紀念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55周年暨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堅持發展“楓橋經驗”15周年大會。會上,中央組織部、民政部和北京、上海、安徽、福建、四川等省(市)委政法委負責同志作了發言,介紹各地各部門堅持發展“楓橋經驗”的做法和成效。現摘要予以刊發,以供借鑒。

堅持黨建統領充分發揮黨組織

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領導作用

□中央組織部

中央組織部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堅持發展“楓橋經驗”的重要指示精神,結合職能職責研究貫徹措施,對各領域黨建及基層社會治理進行部署推動,取得明顯成效。

一、緊盯治理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健全組織、強化政治功能

為解決“組織全覆蓋”的問題,指導各地盯住基層社會治理薄弱點空白點,優化設置健全組織,以黨建覆蓋推動治理落地。為解決“強組織”的問題,堅持強化黨組織政治功能,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同時,推進支部規范化標准化建設,抓兩頭帶中間,解決支部薄弱的問題,建強黨執政“最后一公裡”。

二、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書記,壯大基層社會治理骨干力量

一是選優配強帶頭人。結合村社區換屆,把政治素質高、治理服務能力強、群眾認可的骨干人才選進班子,突出選好書記,並為每個村社區儲備1至2名后備力量。落實縣級聯審機制,把涉黑涉惡、村霸等不符合條件的人選擋在門外。二是派強用好第一書記。近3年累計選派第一書記45.9萬名,目前在崗20.6萬名。三是持續開展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集中輪訓,聚焦強黨建、強治理、強服務等內容,每年培訓60萬人次。四是落實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縣級備案管理制度,健全從優秀村社區書記中選拔鄉鎮街道領導干部、考錄公務員、招聘事業單位人員常態化機制,強化拴心留人政策導向。

三、構建黨組織統一領導、群眾廣泛參與的基層治理體系

一是推進黨組織領導下的村居民自治,健全重要事項、重大問題黨支部提議、村社區兩委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居民代表大會決議等機制,拓寬外來人口參與治理途徑。二是推動黨的建設要求寫入社會組織章程,支持黨組織健全的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和服務項目,更好參與治理。三是把聯系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作為黨組織領導治理的基本抓手。建立鄉鎮街道干部“崗位在村社區、陣地在村社區”制度,每年走遍分片包保的群眾家庭,及時發現解決問題。在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中,發揮黨組織聯系服務群眾的獨特優勢,發動黨員群眾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2.2萬個,提供涉黑涉惡線索近2萬條。

四、引導黨員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當先鋒作表率

注重搭建黨員發揮作用的平台和載體,全面推行黨員聯戶、黨員戶挂牌、承諾踐諾等做法,開展黨員志願服務、黨員示范崗、黨員責任區等活動,使黨員在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掃黑除惡、人居環境整治等重大任務中有舞台、有作為。推動1200多萬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參與治理、服務群眾。為提升黨員帶頭脫貧致富、推動鄉村治理能力,2017年從中管黨費撥出1.16億元,支持832個貧困縣開展村干部和黨員培訓,效果好。

創新社區治理

以基層居民自治激發社會治理活力

□民政部

近年來,民政部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不斷深化基層居民自治,推進社區治理創新,煥發基層社會治理新活力。

一、以居民參與激發社區治理動力

扎實推進“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取得了積極成效。一是規范選舉程序,配強自治組織。完善社區(村)民主選舉制度、規范民主選舉程序,全國27個省份實現了居(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統一屆期、統一部署、統一指導、統一實施,選舉產生280多萬居(村)民委員會干部。二是用好自律規范,加強自我約束。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指導社區(村)普遍制訂居民公約、村規民約或自治章程,成為指導居民群眾言行最具自發性和先導性的規范,完善了基層社會治理規則體系,保障了基層社會和諧穩定。三是創新協商形式,凝聚最大共識。深入推進社區協商,健全重要事項協商機制,有序引導居民群眾在社區公共事務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四是健全監督機制,保障民主權利。將居(村)務決策等納入監督范圍,定期組織居民群眾開展議事協商情況評議。全國城市社區普遍實行居務公開,95%的村實現村務公開,每年村民評議村干部近209萬人次。

二、以社會協同拓展社區治理資源

一是在組織培育上出實招。大力培育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區社會組織,通過簡化登記手續、實行直接登記或備案管理、設立培育基金和孵化場所等方式,促進社區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全國范圍內基本實現了每個城市社區擁有5個以上社區社會組織的工作目標。二是在人才培養上做實功。逐步增加居(村)民委員會和社區社會組織吸納引進專業社工人才的數量,推進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為居民群眾提供更加人性化、個性化的社區服務。三是在作用發揮上謀實效。通過直接資助、以獎代補、政府購買服務、公益創投等方式,支持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發揮社區社會組織在擴大居民群眾參與、反映居民群眾訴求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三、以信息化建設助推社區治理現代化

把信息化建設作為創新社區治理的基礎性工程扎實推進,劃出了網上網下治理的同心圓。一是以服務信息化提高便捷度。積極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和智慧社區建設,在優化社區公共服務供給、重塑為民辦事流程上用心用力。二是以治理信息化擴大參與度。積極推動社區治理與信息化技術深度融合,有效引導社區居民群眾更多參與到身邊事的管理中來。

全面推進智慧治理

不斷提升首都社會治理智能化精細化水平

□北京市委政法委

北京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決策部署,始終把智慧治理作為社會治理重要理念,把智能化建設作為撬動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的重要支點,初步構建起“以智慧促精細、以科技促平安”的智慧治理工作格局,為維護首都安全穩定、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北京提供堅強保障。

一、以抓好頂層設計為牽引,著力打造社會智治建設新格局

堅持高規格統籌部署、高起點規劃設計、高標准協同共建,著力構建以“1+3+4”為核心框架的智能化工作新格局,建設“1”個全市安全穩定大數據平台,依托北京科研院所,建立情報信息、科技成果和人才隊伍“3”大戰略合作機制,推動實現業務系統互聯互通、數據匯聚整合、情報研判分析和智能處置指揮“4”項重點功能。

二、以技術與業務深度融合為重要抓手,推動辦案流程再造及優化規范

一是加快推進政法辦案智能管理系統建設。推動政法機關數據流、業務流、管理流有機結合,推動刑事辦案網上協同、涉案財物跨部門集中管理和減刑假釋信息化,實現案件信息“一次採集、多次使用”“一方採集、多方使用”。二是加快構建新技術應用配套體系。制定電子簽章規定等一系列政法單位互信共認的規范性文件,推動完善法律適用標准和業務流程優化重組,著力構建與信息化建設相適應的辦案工作協同機制。三是充分發揮信息化、智能化對司法改革的促進保障作用。圍繞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深化証據智能審查、自動校驗,及時對程序違法、証據瑕疵進行智能提示,以有效的倒逼機制規范偵查、起訴和審判活動。

三、以精准對接群眾需求為落腳點,打通基層社會治理和民生保障各環節

一是構建線上線下協同的社區服務體系。圍繞群眾生活中的焦點、難點、痛點問題,以三級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服務站、96156熱線和社區服務信息網為依托,及時搜集傳送與社區居民生活密切相關信息,做到自動感知,及時提供服務,實現對社區居民“吃、住、行、游、購、娛、健”生活七大要素的數字化、智能化、互動化和協同化。二是探索建立小區智能安防體系。推廣安裝“智慧門禁”、車輛道閘、消防感知等智能化技防設備,與“雪亮工程”建設有機融合,充分運用大數據分析預警實現綜合管控、精准防控。三是打造智慧便民利民服務系統。著眼於“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市公安局上線運行“網上北京市公安局”,法院系統推廣集智能咨詢、語音識別、機器人應用和無障礙瀏覽為一體的“12348北京法網”,檢察系統建設檢務公開與服務平台,司法行政系統建立法律援助、公証鑒定等多平台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為群眾提供優質便捷的司法服務。

創新理念 完善機制

積極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上海市委政法委

上海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對標“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發展定位,積極推進超大城市的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探索,社會更加和諧,城市更加安全。

一、加強頂層設計,全面謀劃“有溫度城市”的治理方案

上海市委始終高度重視市域社會治理,將社會治理納入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城市始終是有溫度的”為發展願景,出台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1+6”政策文件,發布社會治理“十三五”規劃,落實好超大城市市域社會治理的“繡花功夫”。近年來,通過煙花爆竹安全管理、道路交通違法行為大整治、城鄉中小河道綜合整治等重點工作,城市整體治理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今年以來,市委聚焦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和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安保工作,全面升級社會治安精細化防控,平安建設成果進一步鞏固。

二、加強街道改革,做實最基礎最關鍵的治理單元

一是加強街道工作的黨建引領。深入探索區域化黨建,通過“組團式”服務、“社區黨建聯建”等活動,使黨的領導成為街道社會治理的核心引領。二是推進街道職能轉變。全市所有街道取消招商引資職能及考核獎勵,主要力量投入社會治理和民生服務。深入推進執法體制改革,推動城管執法、房管、綠化市容等力量下沉至街鎮,賦予街鎮對這些隊伍的管理權、指揮權、考核權。三是改革街道機構。全市所有街道統一設置工作機構,由原來“向上對口”轉變為更加注重“向下對應”。進一步做強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黨建服務中心、綜治中心等建設,實現公共服務窗口化、平台化,有效提升了服務群眾的能力。

三、加強多元聯動,打造開放共治的治理格局

一是凝聚多元主體。充分發揮黨領導下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功效,社會“第三方”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特殊人群服務管理、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等方面作用發揮明顯,初步形成了共建共享的生動局面。建立統一規范的社區工作者職業化體系,4.8萬名社區工作者在街鎮公共事務崗位直接從事社區服務和管理。二是堅持“五聯”機制。強化工作聯動,以黨組織為核心,統籌各方力量,增強社會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強化服務聯辦,有效提升直接服務群眾的能力。目前正加快建設政務“一網通辦”總門戶,推動企業和群眾辦事由“多頭跑”到“進一門”,“線下跑”到“網上辦”。強化管理聯勤,圍繞城市精細化管理,開展基層管理部門和執法隊伍的聯合勤務,提高了城市管理難題的綜合處置能力,城市安全管理從分散逐步走向統一。強化信息聯網,推動大數據深度應用,提高數據資源配置效率,實現社會治理領域信息共享。強化共治聯心,通過組織平安創建宣傳、平安英雄評選、平安志願服務,傳播平安文化、和諧理念,打造城市平安共同體。三是堅持智慧協同。主動適應信息化發展趨勢,改造和升級治安防控信息化技術,全面加強“雪亮工程”建設和社區單位智能安防建設,緊密對接“智慧公安”“智能消防”等建設,匯聚形成強大整體效應。

加強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

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實戰化平台

□安徽省委政法委

安徽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秉持“實戰導向、實體運行、實效為先”的理念,高站位謀劃、高標准推進各級綜治中心標准化建設,走出了一條以實干增添平安建設新動能、以創新增強綜治核心戰斗力的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之路。

一、堅持實戰導向,高位推進綜治中心建設

全力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實戰化建設,2016年底,全省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全部建成,並統一了場所設置和名稱,做到組織、人員、場所、經費、設施、制度“六個有”,實現了基層綜治工作“一個體系領導、一個平台統攬、一個窗口受理、一個場所服務、一套機制運行、一個整體運作”,進一步優化了基層社會治理資源力量,有效破解了部門分割、各自為戰、信息不通、協調不暢等基層社會治理難題,為創新和完善基層社會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堅持實體運行,實現多元主體協同共治

各級綜治中心充分整合資源,加強服務場所建設,通過相關單位派人駐點、依托綜治信息化和綜治視聯網實行網上聯通等多種形式,多渠道廣聚力,實現了一體化運作、實體化運行。通過明確職責、建章立制、規范流程、強化保障,使綜治中心各部門、包括一些社會力量的職能有效整合、上下層級之間有效聯動,使基層的力量由“五個指頭”握成“一個拳頭”,解決了過去靠單打獨斗解決不了的諸多問題,更好地發揮了綜治中心“基層指揮部”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作用。特別是各地通過綜治中心搭台,引入各類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進駐,整合兩代表一委員、律師等第三方調解資源,因地制宜創新調解方式方法,構建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新體系,有效將矛盾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

三、堅持實效為先,做到基層治理“耳聰目明”

通過數據資源整合共享,為群眾和企業提供了便捷高效服務的同時,也為各級綜治中心的綜治信息化平台建設提供了源頭活水,實現了綜治業務的縱向貫通、橫向集成、共享共用、安全高效。目前,已實現省市縣鄉四級綜治中心綜治信息系統、視頻監控系統全覆蓋,城鄉一體、全域推行網格化服務管理,通過加強網格化信息平台建設,縱向貫通省市縣鄉村網格五級網絡,橫向輻射多部門社會治理工作,由各級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監督運行,所有環節全程在線,保障了網格員每天“進網”巡查,實現了各類基層治理數據實時動態鮮活和多層級、寬領域的工作聯動。各級綜治中心日常工作與信息科技、網格管理高度融合,使各項決策部署有充分的數據支撐,提高了對各類風險隱患的動態感知、提前預警、精准預防能力,推動了基層社會治理關口前移,從被動應對處置向主動預測預警預防轉變。

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機制

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福建省委政法委

近年來,福建省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福建視察時提出的“如何讓群眾生活和辦事更方便,如何讓群眾表達訴求更暢通,如何讓群眾感覺更平安、更幸福”這一時代命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有效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讓群眾生活和辦事更方便

順應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緊緊圍繞群眾反映強烈的“辦事難”等突出問題,著力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多元參與的善治格局。一是構建“一趟不用跑”的政策體系。省委、省政府劃定“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辦事清單,承諾對2.6萬個事項“一趟不用跑”、9.6萬個事項“最多跑一趟”,覆蓋大部分民生服務領域。二是落實“一中心辦理”的便民措施。通過省市縣鄉村五級縱向貫通,各行業領域橫向聯動的綜治中心,整合部門基層力量,發揮“1+1>2”的綜合效能,變“單科門診”為“專家會診”、“單打獨斗”為“兵團作戰”,提高為民辦實事的質效。三是布建“一張網服務”的基層網格。全省城鄉社區10.7萬個單元網格配備12.3萬多名網格員,優先發展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服務項目,實現公共服務事項的全人群覆蓋、全口徑集成和全區域通辦。

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平台,讓群眾表達訴求更暢通

把“一切為了群眾”理念貫穿於社會治理始終,打造群眾呼聲有人聽、矛盾有人調、信訪有人接、訴求有人落實的一體化平台。一是健全“E福建”治理平台。開通全省統一的“E治理”總線,打造數據融合“快車道”、群眾訴求“直通車”。二是創新“海上楓橋”平台。立足福建海岸線長度全國第二的區域特點,創造性運用“楓橋經驗”化解涉海涉漁涉邊矛盾糾紛。變固定服務為移動作業,變海上“浮城”為平安社區,打通服務濱海群眾的“最后一公裡”,構建矛盾糾紛“不上岸”的“海上楓橋”體系。三是完善矛盾糾紛調處平台。制訂《福建省多元化解糾紛條例》,以立法形式對矛盾糾紛多元調處中心建設以及職責要求、保障措施、管理監督等作出規定。各級調處中心與專業化、行業化調解組織無縫銜接,把社會矛盾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

三、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機制,讓群眾感覺更平安更幸福

著力營造“平安建設人人參與、平安成果人人共享”的社會氛圍,拓展平安福建的“最大公約數”。今年1月至9月,全省刑事案件立案數同比下降13.7%,群眾安全感達到98.15%的歷史新高。一是堅持群眾主體導向。在全省范圍組建187萬平安志願者隊伍,最大限度發揮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積極性,完善基層社區自治體系。二是堅持正面激勵導向。所有設區市均設立綜治平安獎勵政策,對考評優秀的單位予以獎勵。三是堅持社會參與導向。發揮非公有制經濟活躍的區位優勢,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全省已有6個設區市1943個行政村投保綜治保險,累計提供風險保障514.67億元,形成了政府省心、群眾實惠、企業發展“三方共贏”的生動局面。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探索創新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

□四川省委政法委

四川省著眼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探索走出了一條“以黨的領導為核心,以源頭預防矛盾、就地化解糾紛、服務保障發展為重點,以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德治化建設為保障”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新路子,有效確保了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一、突出“一大核心”,引領多元化解發展方向

一是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提供堅強政治保証。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制定實施意見,形成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委領導體制。二是強化黨建引領,激發基層治理活力。在一線調解組織和基層網格中建立黨支部或黨小組,充分發揮調解、網格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三是創新黨支部形式,夯實藏區穩定根基。在虫草採挖點和草原牧場,建立流動黨支部,統籌帳篷調解室、流動警務室、帳篷法庭等力量,培養馬背調解員592名,現場化解牧區群眾矛盾糾紛,做到了“群眾走到哪裡,黨旗就插在哪裡,服務就延伸到哪裡”。

二、做實“三大重點”,踐行多元化解為民宗旨

一是以“無訟社區”建設為抓手,做實心系群眾的糾紛預防化解工作。由法院主導建立“訴源治理”線上平台,讓群眾在社區就能通過平台獲得法律咨詢、接受調解服務、申請司法確認,最大可能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訴訟前。二是以“公調對接”建設為抓手,做實貼近群眾的民生警務工作。線上依托“110”指揮中心建立非警情矛盾糾紛分流化解平台,線下推動人民調解組織進駐派出所參與糾紛調解。三是以“項目調解室”建設為抓手,做實服務群眾保障發展工作。在重大項目建設中,成立由征地拆遷部門、律師、調解員等多方力量參與的項目調解室,主動排查化解涉項目糾紛,依法維護群眾權益,營造了群眾擁護、秩序良好的發展環境。

三、強化“五大保障”,激發多元化解強勁動能

一是堅持社會化參與。試點建立社會公益組織——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促進協會,加強調解行業自律管理、維護調解員合法權益,促進行業性、專業性社會調解組織規范化、可持續發展。二是營造法治化環境。推進《四川省多元化解糾紛促進條例》立法工作,制定一系列規范性文件,確保有章可循、有據可依。三是搭建智能化平台。推動矛盾糾紛數據跨部門、跨系統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探索建立多元化解智庫,線上建立調解法規、案例、調解能手等數據庫,線下建立專家智囊團等服務實體,為多元化解工作提供強大的智能支撐。四是壯大專業化力量。建立實體化的市、縣、鄉“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協調中心”和村(社區)調解室,整合行政部門與社會調解資源,強化教育培訓,推動調解員隊伍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五是注重德治化建設。推動開展“調解文化大院”“法治文化廣場”建設,借助川劇、皮影戲等藝術形式,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深入開展“以調說法”活動,建立“村民說事會”“遵法評理會”,切實起到調解一件糾紛、教育引導一片群眾的積極作用。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