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要聞聯播
分享

愛的“海洋” 愛的約定

——與“海洋”全俄兒童中心的十年情緣

2018年09月09日08: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當地時間9月8日清晨,經歷汶川地震的青少年重返俄羅斯,在抵達符拉迪沃斯托克后合影留念。
  人民網記者 曲 頌攝

 

10年前,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舉國哀慟。在中俄兩國領導人的關懷下,1500名中國災區中小學生赴俄羅斯療養,半數以上的孩子來到位於符拉迪沃斯托克郊外的“海洋”全俄兒童中心。“海洋”全俄兒童中心由此與中國孩子、與中國結下了不解情緣,書寫了一段打動人心的友好佳話,成為中俄兩國人民友誼長河中的一朵美麗的“浪花”。

從成都飛往北京,又從北京飛赴俄羅斯遠東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9月8日清晨6點15分,當SU5469航班安全落地,飛機上本已困頓的一群中國年輕人,頓時激動起來。

他們來自四川,確切地說,來自10年前遭受特大地震的災區。那一年,他們中的很多人,失去親友,遭受了創傷。

也在那一年,俄政府邀請來自中國地震災區的千余名中小學生,分期赴俄療養。當年還只是十幾歲的一批災區少年,走進了位於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的“海洋”全俄兒童中心,度過了特殊而難忘的三周。

此刻,在柔和的晨光裡,李月透過大巴車的車窗注視著外面的風景,腦海中不斷浮現當年的情景。聽說下午是去市區游覽,她甚至有點小遺憾:看看闊別10年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城市新貌,固然令人斯待,但她最想的,是早一點回到“海洋”兒童中心,找尋那些曾經悉心照顧自己的俄羅斯老師們!

那一段溫暖而珍貴的記憶,其實早已在中俄兩國人民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並凝結成一段深厚永恆的情誼。

“四川,我們與你同在”

俄羅斯有句俗語,叫做“山與山不能相見,但人和人總會重逢”。

20年前,索菲婭是“海洋”兒童中心的一名小營員﹔10年前,她成為四川地震災區赴俄療養兒童的接待老師﹔如今,她等到了“重逢”的時候。

“2008年,得知將要接待來自災區的孩子時,我和同事都很緊張,第一次與這麼多中國孩子一起共處,生怕自己哪一點做得不好。”索菲婭回憶。為此,“海洋”兒童中心安排了專業的培訓,介紹中國文化,講述如何與中國孩子溝通。索菲婭說,培訓非常細致,還特意開了一個講座,介紹中國和俄羅斯文化的不同,提醒他們與孩子溝通時小心注意。

孩子們第一天來“海洋”兒童中心時,所有的老師都站在中心主樓陽台上列隊歡迎。“經歷大難不久,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裡難免緊張。但俄羅斯老師們滿臉的笑容,熱情的動作,讓心裡緊繃著的那根弦一下子就放鬆下來了。”四川青川的女孩董露告訴記者。

“歡迎來到俄羅斯!”“四川,我們與你同在!中俄永遠是朋友!”兒童中心的食堂大廳裡,至今還挂著中國孩子10年前到訪時的照片,上面的標語就是索菲婭和同事們一起准備的。“當時我們就希望自己做的這一點點事,能給他們帶來一絲絲撫慰,”索菲婭說。

“海洋”兒童中心無微不至的關心,從四川孩子到達的那一刻就開始了:住宿環境舒適,飯菜十分可口,竟然能吃到家鄉味道的辣醬和榨菜﹔發給大家零用錢,可以在中心的商店買到各式好吃的小零食﹔還可以買到電話卡,想家了,也可以打電話給親人……

“我們的各種細微的需求,‘海洋’都想到了。”10年后,已經長成一名帥小伙的北川學子席浚斐說道。

奔向最愛的大海

在赴俄療養的20天裡,“海洋”兒童中心的老師和災區兒童一起上課、課外拓展、排練節目、聊天散步。“雖然語言不通,有時候需要手舞足蹈,有時候需要英語夾雜俄語來聊天,但是我們和孩子們之間達成了默契和理解。”索菲婭說。

在四川孩子們的記憶中,兒童中心的活動排得滿滿的,“大家從早玩到晚,幾乎每天都累到晚上倒頭就能睡著。”董露回想,“肯定是怕我們一有空閑就會想家吧。”

當時兒童中心為孩子們組織了一場特別的運動會,毛懿對這次運動會印象深刻。來自四川阿壩的他回憶說:“我們組參加的是羽毛球比賽。訓練時表現太差了,幾乎都想放棄,但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比賽時,我們竟然得了第二名。”從那時起,毛懿就愛上了羽毛球,“這項運動已經成為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課程和活動格外精彩,但在從山區裡走出的孩子們眼裡,兒童中心瀕臨的大海,是他們的最愛。

如今,索菲婭說得最流利的中文不是“你好”,而是“大海”——這是孩子們對她講的第一句話。那時,很多孩子第一次見到海,特別激動。索菲婭回憶,當時一群孩子飛奔到她身邊,喊著這句話,她雖然不懂,但能明白這群孩子在為大海而歡呼。

孩子們要下海游泳了,“海洋”兒童中心主任瓦列裡·馬爾佐耶夫既開心又擔心。為安全考慮,他讓男老師們在稍遠處的海水中站成一排組成圍欄。即便如此,這位被孩子們親切稱作“馬爺爺”的中心負責人還是不放心——當孩子們在水裡游戲時,他緊張地在岸邊瞭望,時時清點著海水中的人數。

“孩子的堅強同樣令人感動”

如今,索菲亞時常跟自己的學生講起四川的孩子們如何的勇敢:“我很感謝10年前與我共度20天的每一位孩子,他們用自己的堅毅告訴我們,中國人有多麼偉大。”

當時索菲婭的小組裡有一個男孩,年紀很小,一直惦記著病床上的家人,念叨自己的爸爸媽媽,但為了不讓索菲亞擔心,總是很努力地參加各項活動,認真學俄語,孩子的懂事讓她心疼不已。

“這些孩子帶給我們太多感動。”時任中國駐哈巴羅夫斯克總領事范先榮深情地回憶起發生在“海洋”兒童中心的一件往事。

那一天,兒童中心為孩子們在海邊組織了一場篝火晚會。落日余暉,海風習習,中俄小朋友們玩著擊鼓傳花的游戲,唱著俄羅斯歌曲《喀秋莎》《紅帆船》,圍著篝火跳起了歡快的鍋庄舞……海灘上,歡聲笑語一浪高過一浪。

然而,幾個四川的孩子突然放聲哭了起來,整個海灘一下子寂靜了。范先榮急忙走過去詢問。一個孩子哽咽著回答:“想起了那些在地震中走了的親人和同學,我們在這裡卻是這麼開心……”

范先榮告訴記者,時隔多年他仍會時時想起那一刻:“平時他們表現得都很樂觀積極,狀態遠比我們之前預想得好。誰知道孩子們的心事這麼重,承受了那麼多壓力。”

“他們是最好的孩子,小小的身體裡住著一個大英雄,生活給了他們難以承受之重,但是他們卻像大人一樣去面對。這群孩子教會了我們要更堅強。” 索菲亞說道。

“海洋”帶來大世界

當時在兒童中心療養的孩子中,最小的才七八歲,14歲的董露算是很多人的大姐姐。於是,這個英語稍好的初三女孩有時候就臨時充當翻譯,幫助弟弟妹妹和俄羅斯老師溝通。老師們發現了這一點,就會經常讓她充當小翻譯。

“用語言去架起溝通的橋梁,是一件非常有自豪感的事情。從那一刻開始,我就立志要學好外語。”董露說,后來自己大學就選擇了外語專業。在“海洋”的這段青少年交流的特殊經歷也讓她覺得,“把友誼的種子埋在小孩子心裡,具有長久的意義。”如今,董露成為了一名小學外語老師。

“海洋”兒童中心的20天,讓一位女孩樹立了職業的理想,也讓一個男孩從地震后的苦悶中解脫出來、豁然開朗,“在那裡感受到了來自陌生人的關愛,讓我覺得這個世界很溫暖,讓我覺得在我的小小世界之外,還有好大好大的美麗世界。”10年之后再次回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毛懿頗為感慨。

“直到現在,我還會經常翻看那些老照片,那是我生命中非常寶貴的記憶。”索菲婭說,離別是為了下一次的相聚,10年前告別的不舍歷歷在目。

即將離開“海洋”的時候,孩子們在地上用蠟燭和各班合影照片圍成一個心形,在溫馨的氛圍中講述自己最想對老師說的話。說著說著,孩子們就開始抽泣起來。當大家一起演唱《感恩的心》這首歌時,歌聲與哭泣聲交織在一起: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

(人民網符拉迪沃斯托克9月8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09日 03 版)

(責編:宋晨、姜萍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