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守衛萬裡邊關 傳承“紅色基因”

人民網記者  倪光輝

2018年07月29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旅金雞山邊防連官兵在友誼關巡邏執勤。
  宋邦穩攝

  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旅邊防連巡邏官兵為界碑“描紅”。
  楊 博攝

  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旅官兵,巡邏在國界線上。
  關 磊攝

  編者按: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在習近平強軍思想旗幟引領下軍隊改革轉型縱深推進之年。邁進新時代,軍隊編制體制發生深刻變革、人員成分發生深刻變動、駐地社會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八一”前夕,記者走進南部戰區陸軍的邊海防部隊。一路走來,感觸良多,深受洗禮。所見所聞也正是全軍開展“傳承紅色基因 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的縮影。

  北尖島:有一種精神叫堅守

  6月25日 晴 廣東珠海北尖島

  下午3點多了,太陽還很刺眼,陽光照在海面,金星涌動。小島北主峰,刀尖一般刺向北方,像守島戰士凌厲推出的槍刺!

  海上顛簸7個多小時,終於看見山崖上紅色“北尖”二字,在陽光下分外耀眼。島很小,3.174平方公裡,在萬山群島最南端。它扼守太平洋、印度洋入珠江口兩條國際航線,守衛海上進出香港、澳門、珠海、深圳的門戶,是南中國海的瞭望哨。

  駐扎島上的陸軍某海防旅三連,有著“海防模范連”榮譽稱號,被稱為北尖連。島上無居民、無市電、無班船、缺淡水﹔石多泥土少,風吹沙石跑,飛鳥不做窩,漁民不上島。可官兵們熱血鑄信念,愣是把孤島打造成海防鋼鐵堡壘。

  採訪路上,指導員蔣鵬超讓司機停車,帶我們到一墓碑前。蔣鵬超輕聲說:“老程,我們來看你了!”給程華森烈士點上了一支煙,煙霧繚繞間,我們面對烈士墓三鞠躬。上世紀50年代,官兵肩挑手提修筑國防工事。突然坑道塌方,程華森一把推開戰友,自己卻埋入亂石。

  北尖島三面懸崖,東面有小碼頭,對著無風三尺浪、有風浪滔天的“老虎口”,遇天氣海況不好,后勤補給船幾周上不來。想種菜,山上沒土,他們從山下背土。沒有水,聚集雨水、下山挑水。汗水灌得菜花開,辛勤換得菜香來,官兵們吃著背土挑水種上的瓜菜,特別香!

  最煩惱的,是遇到急事等不來船。指導員說,去年3月,上士荊衛輝母親病危,進了重症監護室,假批了,卻足足等了一個多月才下島。年初年關將近刮起大風,休假官兵數著日子盼船來,許多人差點沒趕上春節團圓飯。

  北尖苦嗎?在菜地裡,記者問黝黑精瘦的列兵劉梓雄,他咧嘴笑:“挺好的。”指導員說,剛上島時,家境優渥的劉梓雄鬧情緒。班長白天帶他訓練,晚上幫他按摩。在北尖過第一個生日,大家悄悄將漂洋過海、被壓得變形的蛋糕端到他面前,唱起了生日快樂歌。劉梓雄從此變了個人。

  在北尖11年的士官徐強,也覺得“挺好的”。他說在北尖,每逢春節、中秋節日,官兵都會到烈士程華森墓前緬懷。新兵下連、老兵下島、連隊取得重大榮譽,也要告慰英雄。徐強說,想想程華森及他們那個年代,再多的困難也都不算什麼!

  島上,碗口大的樹都齊腰斷過,是台風吹的。那場台風,7噸重的儲水桶被吹飛幾百米。營房玻璃全碎了,石頭、斷樹、天井蓋滿天飛。一年多后,擰斷的樹杈上,頑強長出新枝綠葉。連長講這個故事時,我想:“多像頑強的戰士啊!”

  在北尖,許多官兵上了島,一干十幾年。連長葛龍飛從當排長就在北尖,幾次輪換到好點的地方,他愣是主動留下來。近3年,有25名調出官兵,又回北尖。一代又一代北尖官兵,用忠誠守海島、熱血踐使命,形成和錘煉出“忍得住孤獨、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考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北尖精神”。

  訓練場是戰士們一鍬一鎬刨出來的。沒有射擊訓練場,就趴在老營房頂上練瞄准,夏天趴5分鐘能印出“水人”來。武裝越野訓練,他們繞礁林、爬山坡、鑽坑道。近年,連隊先后接受考核37次(項),次次優秀,參加各種比武競賽,奪第一名25次,47人被各級評為優秀“四會”教練員和訓練標兵。

  滄海桑田,編制體制和隸屬關系幾經變更,一茬茬官兵更替,但“北尖精神”始終在。

  天涯哨兵:守護繁華志如磐

  6月30日 晴 海南東瑁洲島

  出三亞灣,交通艇踏浪前行,繁華喧囂的鳳凰島漸行漸遠,20多分鐘后,記者一行登上了東瑁洲島。“小樹夾花處處黃,珊瑚礁石砌圍牆。榆林港外東西瑁,瞪大眼睛固國防。”在東瑁洲島碼頭上,駐守在該島的“東瑁洲模范海防連”指導員蘇博告訴記者,這是郭沫若上世紀60年代寫下的詩篇,詩中的“東西瑁”,就是東瑁洲島和對面的西瑁洲島。

  從碼頭走向連隊,是一條千余米長的水泥路,連隊的老兵說,這條路是老一輩守島人,肩扛背馱、一鍬一鎬修出來的。在連史館內,保存著三件“鎮館之寶”——當年連隊開山鋪路的鋼钎、鐵鏟和用斷了的鎬頭。

  當時的連長,正是現在的旅長黃文忠,他帶領官兵開山採石、大抓營建,2年時間,高標准建成營房、俱樂部等,還建好了多功能器械場、訓練場、運動場,建成了500米長、5米高的擋土牆。

  那段時間,全連官兵平均每人穿破了8雙解放鞋,磨破了4套迷彩服,個個晒得皮膚黝黑。聽著黃旅長的深情講述,透過連史館陳列的一張張泛黃的照片,我們仿佛能夠聽到金石在碰撞、聞到熱血在迸發。

  “身在天涯海角,心系繁榮富強。”說起改革開放給駐地三亞帶來的巨變,官兵們如數家珍,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從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到建設國際旅游島,再到建設自貿區、推進自由貿易港建設,昔日封閉落后的邊陲海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三亞也成為國際旅游勝地。

  連隊指導員蘇博動情地說:“習主席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特區30周年的講話,大家看了電視直播不過癮,還利用讀報時間專門組織了‘再過30年三亞會是什麼樣’暢想會!”

  改革開放的東風,已使守島官兵的生活居住環境舊貌換新顏。如今的東島上,不但道路寬闊還安裝了路燈,籃球場、足球場一應俱全,學習室、娛樂室、網絡室功能完善,通網、通電,手機信號覆蓋全島,營區內還建設有“七大景”“八大園”。最近,島上建起了遠程醫療系統,通過視頻可以讓千裡外的專家診斷,這是信息化帶給守島官兵的福利。

  老兵楊勇富對這種變化感受更加明顯,他說剛上島當水電工時,班長帶著他學習用發電機,那時每天隻能中午和晚上各發幾個小時的電。

  前些年,島上建設了光伏發電站,淘汰了燃油發電機,用上了長時電。緊接著又修通了海底光纜,引來了市電。楊勇富開玩笑說,自己差不多可以下崗了。

  走進連隊作戰指揮室,整面牆大小的液晶顯示屏和大型沙盤映入眼帘,連隊信息化建設成果可見一斑。屏幕牆上除了一個主窗口顯示雷達獲取的海上目標外,若干個子窗口可以實時監控島上的重要目標。連長倪丙其一邊介紹,一邊在電腦上操作,切換攝像頭,島附近海面上小船上的國旗清晰可見。

  不光如此,地方海防委在該島建設的預警雷達,也能同步分享數據,在該連作戰指揮室和300公裡外的旅部作戰值班室內,均能實時顯示,形成了軍地聯合、上下聯動的偵察預警體系。“信息化建設再先進,連隊的基礎性訓練也毫不放鬆。”班長何紅海把記者帶到連隊門前,那裡醒目地張貼著一塊龍虎榜,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排名,每名官兵的成績也都一清二楚。何班長告訴記者,每月連隊會以班為單位組織一次比武考核,進行評比和獎勵。

  連隊上等兵申屠惠康,五公裡越野原來是中游水平,自從實行龍虎榜評比后,為了班級的榮譽,常常一個人加練,現在每次越野都是沖在連隊最前面。

  傍晚,記者和排長盧昊文在海邊散步,他突然接到了一個電話,電話那頭是連隊正在參加南部戰區陸軍海防步兵集訓的班長劉俊爽。劉俊爽告訴排長,在周考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喜報令人鼓舞振奮,但盧昊文也心生憂慮,過去一個月裡,劉俊爽的兩隻膝蓋傷情嚴重,左膝蓋十字韌帶拉傷、右膝蓋發炎積液。“排長,我這膝蓋,就是痛一點兒,咱們出門在外,大家都看著呢,說什麼也不能給東島丟臉!”連隊同批參加集訓的戰士盧龍漢、陳章杰也都訓練十分刻苦,在周考中分別取得第三名和第六名的好成績。

  在東瑁洲島採訪,一張張黝黑的臉龐,一句句朴實的話語,讓記者感到,島上的物質巨變中蘊含著不變的精神,東瑁洲島依然還是那隻瞪大著的眼睛,官兵們守護著繁華,堅守著一顆“天涯哨兵”的心。

  友誼關:忠誠腳步在延伸

  7月2日 晴 廣西友誼關

  到友誼關,已近黃昏。昔日的南疆邊關要塞,如今已成為國家一類口岸。華燈齊放,右側高高的金雞山上,哨兵鋼槍緊握,注視前方。

  寂寥邊哨冷月下,戰士握槍護繁華。翌日清晨,驅車前往金雞山巔的“戍邊衛國模范連”——邊防某旅十連。來十連,有兩個地方一定要去的:一個是古炮台陣地,一個是“拓荒園”。

  金雞山巔,一邊是現代化哨所,一邊是一門百年古炮。“往事越千年,日照金雞巔。莫道干戈休,古炮尚嗚咽。”炮台牆上,《炮台銘》把我們帶進了那段屈辱史。當年清政府重金買來德國克虜伯大炮,用9個月將大炮運上山頂,首發試射就炮彈卡膛、報廢,邊關失守……“每看到卡膛的炮彈,就像卡在我們喉嚨裡!”龔指導員動情地說,“每年新兵下連、新干部來隊報到,連隊都在這裡進行勿忘恥辱教育。”

  連隊菜園,原來是亂石堆,菜地裡的土,是官兵巡邏路上,一袋一袋從山下背上來﹔種子,是官兵探親休假帶回來的﹔山上氣候反常,菜苗難活,官兵們將舊口盅、罐頭盒制成“育苗杯”,把種子放入“杯”裡試種,育成幼苗后再移栽到菜地裡。最終形成了369塊菜地,最小的巴掌大,取名“拓荒園”。這369塊菜地,不僅成為官兵愛連如家、以苦為樂的見証,更成為官兵的精神家園。

  上午10時,一陣急促的哨音響起,6名荷槍實彈的戰士,在操場上整齊列隊——准備巡邏!記者也跟隨前往。

  在通往浦寨口岸1090號界碑的路上,商貿店鋪鱗次櫛比。指導員介紹,浦寨開發前,這裡是一處居住著18戶人家100多人的小村寨,現已發展成中越邊境最大的邊貿口岸之一。

  在浦寨口岸邊檢站,軍車免檢讓巡邏車一路暢通開到口岸,指導員說,光這條綠色通道,就被不少商人盯上。“你們巡邏時,讓我們的車跟進去,每次1萬元‘帶路費’。”“損害國家利益的事,就是給座金山銀山也不干!”這是該連官兵的堅定回答。

  部隊規定,在邊貿點巡邏不准購買一針一線。這一條成為十連一代代官兵遵從的鐵規。2008年,某大學的一名教員來連隊代職。代職結束,官兵們決定給他買個紅木筆筒作紀念。按說,到商貿點去買既省錢又方便。但思來議去,最后還是讓一名士官,跑到20公裡開外的國內商場,買了個筆筒。

  巡邏戰士講,在連隊周圍有3個貿易點,最近的弄堯邊貿點直線距離500米,從山上走小道5分鐘就可到達。3公裡長的弄堯邊貿點客商雲集,商品琳琅滿目。然而,這條小道卻成為官兵們人人自覺遵守的“禁區”,平時連散步走到這裡,大家都自覺不前跨一步。

  心中有忠誠,言行有准繩。幾十年來,連隊官兵風雨無阻巡邏在情況異常復雜、充滿各種考驗和誘惑的邊貿點,但他們始終做到了“拒腐蝕、永不沾”。

  “當心腳下!”1101號界碑,位於海拔近500米的山頂,一路盤山而上,半米不到的小路上,一邊布滿荊棘,一邊是陡峭懸崖,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烈日烤得記者大汗淋漓。

  走在最前面的班長王宜濤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次巡邏18公裡,一周3次,他在連隊當兵12年,相當於走了1萬多公裡的邊境線。邊防官兵,就是用一串堅毅的腳步,丈量著對祖國的忠誠。到達山頂,官兵顧不得擦拭汗水,拿出毛筆和油漆,為界碑上的“中國”描紅。在太陽照耀下,“中國”二字格外鮮艷。

  是什麼精神,讓邊防戰士們,身在物欲喧囂的商貿口岸,卻甘願堅守清貧?是什麼樣的信念,讓邊防戰士們在誘惑和考驗面前能止步,在充滿艱辛的巡邏路上勇向前?某旅政委程昭善給出這樣的答案:是連隊的精神和傳統,“戍邊守土苦亦樂,衛國鎮關勇獻身”是連隊之魂,“忠誠戍邊、艱苦奮斗、愛民奉獻、精武征先”是連訓。

  巡邏歸來,已是下午4點,趕上該旅“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故事會。6名官兵依次登台,講述身邊紅色傳人的事跡。一名叫王開的戰士講,連隊門口有4棵鐵梨樹,官兵給每棵樹都起了名字:鐵心樹——鐵心跟黨走﹔鐵拳樹——鐵拳守邊關﹔鐵紀樹——鐵紀正作風﹔鐵血樹——鐵血凝友情。

  多麼可愛可親又可敬的邊防戰士啊!

  (張首偉 魏遠峰 劉 華 牛 利參與採寫) 

  后記:

  這次邊海防行,花時間最多的是在路上,最難忘的也是在路上。

  去海島的路,波谷浪尖、跌宕起伏﹔赴邊防的路,或蜿蜒曲折,或翻山越嶺,無不漫長而又艱辛。萬裡邊關萬裡巡邏路,邊防戰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用汗水播撒忠誠基因的種子,用腳步傳遞光榮傳統的火炬,用青春書寫報效祖國的答卷。

  改革開放40年,社會環境在變、部隊編制體制在變,人員結構成分在變,但官兵們傳承紅色基因的決心和行動沒有變。如果說有所變化的,則是他們腳步更加堅定、意志更加堅韌、精氣神更足更強了。

  新時代,強軍興軍是一條充滿希望的路,也是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難免會遇到“臘子口”“婁山關”。

  邊海防行告訴我們,有習近平強軍思想的引領,有紅色基因的砥礪,強軍之路無論多麼遙遠漫長,我們的目標一定能實現。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29日 06 版)

(責編:李源、姚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