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綜合報道
分享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樹立脫貧光榮導向 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提振脫貧精氣神 

2018年07月10日09: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種了3畝蓮花白,收入超過兩萬元。”話音剛落,楊正懷嘴角上揚。

過去,人家下地他睡覺、事不關己瞅熱鬧。貧困帽子戴慣了,遮風擋雨,舍不得摘。沒承想,村裡開大會,村民們批評他是“懶漢”。楊正懷坐不住了,“我也要加入合作社!”

楊正懷所在的洋浪村,位於貴州省丹寨縣,如今村民齊心、懶漢難尋,蔬菜產業遠近聞名。

扶貧先扶志,對症施良策。長期為貧窮所困,有的群眾沒了心氣,“一等二靠三要”﹔有的顧慮重重,輕易不敢邁出一步﹔有的無計可施,想干事沒門路……脫貧攻堅進入沖刺期,各地更加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下更大力氣補齊貧困群眾“精神短板”,激發精准脫貧內生動力。

破解“不願干”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張新明,如今有了新名聲。

過去,村民笑他“爛泥扶不上牆”。為啥?整天游手好閑,家裡窮得揭不開鍋。后來,哥嫂去世,沒人接濟,他把親閨女送到村委會,“我養不起,你們幫我養!”

貴州省黔西縣甘棠鎮大營村,再訪張新明,浪子已回頭,還拿了省裡表彰——“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反差何來?幫扶干部踏破門檻,講政策、說情理,給張新明打氣﹔組織愛心捐款,扶助他的女兒、侄子,幫找脫貧門路……慢慢地,張新明臉上有了笑容,駐村干部趁熱打鐵,幫他貸款搞養殖。去年底,張新明一舉摘掉貧困帽。

長期處於貧困和閉塞狀態,部分貧困群眾認知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固化,視貧困為自然。激發內生動力,須立足實際,綜合施策。

湖南省婁底市廣泛開展“人窮志不窮、脫貧靠自身”自立自強行動,扶貧先扶勤,“以獎代投”形成正向激勵機制。山西省中陽縣出台舉措,對率先脫貧退出貧困戶給予一次性獎補激勵資金。貴州省推廣“村社合一”模式,引導各村普遍建立合作社,吸納所有貧困人口,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群眾脫貧致富。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制度設計上就要體現這一理念。”貴州省委副秘書長、省扶貧辦主任李建說,改變一味“等靠要”的舊觀念,才能走出勤勞致富的新路子。

激發內生動力,要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讓貧困戶成為主角,在辛勤勞動中收獲自尊、收獲信心。“說實話,咱們的旅游產品樣式單一、缺新意。”青海省湟中縣上五庄鎮包勒村,村會計李廣蘭“吐槽”。駐村第一書記戴航順勢引導,提議讓李廣蘭領頭,負責旅游產品創意制作。

帶著十幾個村民,李廣蘭鉚足勁搞創新,編制獨具牧區特色的形象和場景。55歲的貧困戶董發林干得最起勁,“放了一輩子羊,做起手藝活來也有模有樣。”

擱在以前,戴航的工作難做。駐村工作隊找准了鄉村旅游的路,村民們卻“晒著日頭看熱鬧”。怪誰?根子還是方法不對頭,因為著急見成效,駐村工作隊大包大攬。

“保姆式扶貧容易養‘懶漢’。”戴航感受深刻。再干啥事,村干部和群眾在台前,駐村工作隊“退居幕后”,負責協調、服務。就說成立旅游公司,駐村工作隊提建議,全體村民表決。戴航算過賬,這事成了,年底旅游收入過百萬元。

湖北省巴東縣開展“脫貧攻堅、決勝小康”百姓宣講活動,以身邊人講身邊事,給貧困群眾樹立自強不息的身邊榜樣。

“你這樣都能干得好,我還找政府要啥待遇,回去干活了!”巴東縣水布婭鎮竹溪村,一位中年人抹了把淚,起身離開宣講現場。前幾天,他還因為想評“貧困戶”,跟村干部鬧了一場。

打動他的,是無臂青年陳茲方。父親早逝,母親體弱多病,哥哥輟學,陳茲方一家生活艱難。不甘於命運安排,要強的陳茲方先養豬,結果虧了錢﹔后來跟人學養羊,終於找到脫貧路。

看著村裡山貨滯銷,陳茲方決定開一家網店。沒有手,就用腳打字,腳趾頭上磨出一個個厚繭。去年,網店實現銷售額120萬元、利潤6萬元。今年,陳茲方被評為“湖北省勞動模范”。

改變“不敢干”

“放下包袱輕裝上陣”

會種菜,可不賺錢,無奈之下,陳小維撂了挑子。

前些年種西紅柿,陳小維挑著100多斤的擔子,天不亮就往集鎮趕。折騰一天,就掙了不到10元錢。“再便宜也得賣,總不能又挑回來。”家在山上,出門也是山,就是沒有路。菜種得再好,收了也愁賣。

陳小維的家,在重慶市萬州區長嶺鎮安溪村。過去,全村隻有兩公裡硬化路,在長嶺鎮基礎設施條件最差。出去打了幾年工,可家裡老人孩子也得管,陳小維隻好又回了村。收入銳減,一家人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有勁使不上,干著急。”剛回來那陣子,陳小維長吁短嘆,愁眉苦臉。

貧困發生率較高的地區,大多山高路遠,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大力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助力精准脫貧攻堅戰。過去5年,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新改建2.1萬公裡縣鄉資源路、旅游路、產業路,惠及3.1萬個貧困村、2000多萬農民。

這兩年,安溪村修了17.8公裡硬化路、18公裡人行便道。陳小維流轉過來30畝地,建了兩個大棚,重新種起了菜。

“農用車能開到地頭了,有時菜販子上門來收,再也不愁賣。”陳小維不僅脫了貧,還在鎮上買了房。

“精准扶貧這些年,群眾感受改善最大的,一個是產業發展,一個是基礎設施建設。”長嶺鎮黨委書記周艷說,這些都是保障高質量、穩定脫貧的關鍵。

貧困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因病因殘問題突出,一個病人就能拖垮一個家庭。現階段剩余的未脫貧人口中,不少是部分或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特殊貧困人口。如何啃下這塊“最難啃的骨頭”,是一道棘手的考題。

女兒身患小兒麻痺症,生活無法自理。重慶市奉節縣白帝鎮雞山村11組的饒付壽夫婦,隻能待在家,出不了遠門。

給女兒治病要花錢,自家地裡一年掙不出多少錢,隻好四處借,債務最多時6萬元。

有幫扶干部來勸:把孩子送到養護中心,騰出手來做事吧。

養護中心肯收?再說,得花多少錢?饒付壽不是不想,而是擔心。

打聽了好幾回,也上門看了,饒付壽終於下了決心,把女兒送進設在鄰鎮的永樂集中供養養護中心。孩子在那兒,有吃有住有人照看,不用花錢,離家也近。

送走女兒,饒付壽決定養牛。這事,他想了好多年,一直沒敢干。

在幫扶干部的支持下,饒付壽養牛21頭,當年賣了8頭,收入4.2萬元。到2017年底,饒付壽一家人均年收入7000元,是之前的2.5倍。

奉節縣探索建立貧困家庭和農村五保失能人員集中供養機制,投資2600萬元建成的永樂、吐祥、草堂三個養護中心,已有460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失能人員入住,因照顧家庭失能人員而被長期“捆綁”的勞動力得以釋放。

“政府兜底供養失能人員,讓貧困家庭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助推脫貧攻堅。”永樂集中供養養護中心院長石宗祥表示。

重慶市扶貧辦副主任莫杰說,盡管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仍時有發生,扶貧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兜底措施,在醫保、新農合方面給予更多扶持,讓貧困群眾后顧無憂,把精力用在擺脫貧困上。

安徽省從2016年起實施健康脫貧工程,已有37.8萬因病致貧返貧戶脫貧,因病致貧返貧佔比下降到43.8%。江西省筑牢基本醫保、大病保險、補充保險、醫療救助四道保障線,2017年建檔立卡貧困患者住院自付比例降至6.79%。

克服“不會干”

“離開拐杖也能走路”

義旭不懶,有主意,想干事,但屢試屢敗。

幾年前貸款養豬,3個月時間10頭母豬全部病死,豬崽也死了大半。錢沒掙到,還欠了一屁股債。當頭一棒,義旭沒了勁頭,意志消沉。

湖南省江永縣葛覃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多次上門,找准了病根。先是耐心開導,讓義旭重拾信心,又幫忙申請8萬元貸款,辦起養牛場。更重要的是,這一回,工作隊請來畜牧站技術員,手把手教。防病治病、飼養管理,義旭學得精,很快成了養牛大戶,眼下存欄近300頭。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幫助貧困群眾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術和方法,才能更好釋放內生動力,真正做到“離開拐杖也能走路”。

甘肅省定西市著眼農民轉移就業,結合就業需求,重點進行“定西月嫂”“岷州藥農”“薯鄉牛肉拉面師”等25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勞務品牌培訓。2016年以來,河南省羅山縣大力開展“職教扶貧”,除組織貧困戶到縣職教中心參加脫產學習外,還“送教下鄉”到32個貧困村,累計培訓村民3300多人。青海省開展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致富帶頭人培訓,惠及1.65萬人次,推動貧困群眾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目標。

“扶智也要接地氣,體現精准之意。”青海省扶貧開發局局長馬豐勝說,貧困群眾往往基礎差、底子薄,選擇培訓項目和脫貧技術,不能好高騖遠,更不能急於求成,“要為貧困群眾量身定制,做准做實技能培訓。”

貴州省黔西縣洪水鎮新橋村,王道菊通過種植食用菌實現脫貧致富,前后用了近3年。

“剛進園區時,菌棒都不認識,現在除了管護園區的多個大棚,自己還承包了5個。”36歲的王道菊,如今人稱“香菇嫂”。

王道菊初中畢業就下了田。土地貧瘠,隻好廣種薄收,一分錢掰成兩半花。

改變王道菊命運的,是“黔西縣食用菌產業園新時代農民講習所”。聽著台上專家講,王道菊有了創業沖動,可是一沒錢二沒技術。

“一口吃不成胖子,不要急,先到園區就業,脫了貧、學了技術再創業。”幫扶干部一席話,給王道菊指了路。

進入園區,王道菊先是裝棒、育苗,再學管理、分揀、清洗、包裝,把整個流程學了個遍。3年時間,光崗位就換了七八個,王道菊的收入也從每月1000元漲到一年10萬元。

在四川,農民夜校遍地開花。高原藏區、大小涼山彝區的4000多個貧困村,每村開辦一所農民夜校,幫助貧困群眾了解扶貧政策、掌握脫貧技術、提高勞動技能,傳播文明新風。

懷著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憑著自己的雙手和汗水,走上脫貧致富大道。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10日 01 版)

(責編:宋晨、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