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盛若蔚
2018年06月30日08: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走進東北師范大學,一條條學習鄭德榮的橫幅隨風搖曳、十分醒目。最近一段時間,“學習鄭德榮精神”,是這所“紅色學校”的“一件大事”。事實上,通過連日來央媒的集中報道,“鄭德榮”這個名字,早已超越東北師大教授的范疇,成為新時代共產黨員“信仰堅定”的新鮮注腳。
現實中,可能有人認為,談理想太遠、談信仰太玄……但“理想”“信仰”這些崇高的語匯,在鄭德榮身上,卻能自然而然地品讀出來。以德為榮,鄭德榮人如其名。從他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信仰之真純、對黨之忠誠、治學之嚴謹、育人之用心、律己之嚴格、襟懷之坦蕩,理解什麼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越採訪,越深入,越能感受到信仰的偉力。
人們愛稱呼鄭德榮為“紅色理論家”。其實,這不單單指鄭德榮研究的對象是“紅色理論”,也因其一生篤信馬克思主義——他92年的人生底色就是“紅色”。更重要的是,鄭德榮始終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歷史、開展教學——他的研究品格也是“紅色”的。幾十年來,他能有長長的、令人驚嘆的學術成果清單,歸根結底,這是一個“信仰者的研究”。
“崇高的志向,明確的奮斗目標,是攀登科學高峰的精神動力。”17年前,鄭德榮在人民日報發表的《學海無涯治學有術》一文,曾這樣總結治學規律。他自己,一直身體力行。
採訪中,很多人不約而同地用一個字來形容鄭德榮的學問——“正”。
“思考問題,他總是順著想、不會嗆著想,他習慣站在黨的角度看問題。”有人說,他的文章,從來不是“就史論史”“故紙堆裡做文章”,而是經世濟時,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奔著問題而去,寫文章、作宣講,直截了當發聲,不同誰作比較、搞論戰,“在他看來,從正面把問題說清楚了,就算是為黨立功了。”
有人不明白,為什麼先生為人為學顯得有些“異於常人”?
也有人嘆服,為什麼先生在研究方向上“一輩子沒走錯過路”?
其實,這裡面是有內在邏輯的。
鄭德榮一生“信馬”、一心向黨,這是一個世紀老人的人生經歷所決定的。當過“亡國奴”,受過國民黨反動派的壓迫,也感受過“解放區明朗的天”,一個有志青年自然會作出正確的政治選擇。
而他的工作,恰好又是研究中共黨史,這使得感性的認識能夠逐漸上升到理性的判斷——從好感到信服。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黨的忠誠,一步步地深入骨髓。
更難能可貴的是,鄭德榮堅持知行合一,“信馬”就要“傳馬”“護馬”。當現實需要理論闡述時,他從來都是“需要什麼就研究什麼”,甘做黨的理論戰線“一塊磚”﹔當遇到思想上的模糊認識時,他敢於正面發聲、用真理捍衛真理﹔教書育人過程中,他崇尚“士以弘道”,要求學生“理想一定要和黨的事業聯系在一起”﹔甚至,他連鍛煉身體、規律生活,出發點也是“為黨再多工作幾年”……
古人雲,“操守要有真宰,無真宰則遇事便倒,何以植頂天立地之砥柱?”馬克思主義信仰就是鄭德榮的“真宰”。“理想、勤奮、毅力、進取”——鄭德榮的八字座右銘中,理想是打頭的。“本立而道生”,堅定的信仰、堅強的黨性,成為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力量源泉。
鄭德榮的出現,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立的﹔他所在的東北師范大學有著濃厚的“紅色基因”。1946年建校的東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前身),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地區創建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紅色傳承,星火東漸。在東北師大,有一大批鄭德榮式信仰堅定、矢志奮斗的專家學者,他們都是在這片具有“紅色基因”沃土上成長起來的杰出專家,始終把黨和國家的需要與個人發展緊密結合,在各自的學科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為黨和國家事業貢獻著重要力量。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鄧小平同志說過,“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進入新時代,還有很多新的“婁山關”“臘子口”需要我們攻克,還有一系列改革發展難題等待我們破解。隻有像鄭德榮那樣,把個人融入時代、將信仰融入生命,才能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跑好屬於我們自己的歷史這一棒,不負偉大的新時代。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