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要聞聯播
分享

創造一流科研成果 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習近平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引發香港科技界熱烈反響

2018年05月15日07: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民網香港5月14日電  (記者連錦添、張慶波、陳然)習近平主席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作出重要指示,消息傳出后迅速在香港科技界引起熱烈反響。參與向習主席寫信的多位香港科學家表示,感謝習主席對我們的關懷,信中反映的國家科研項目經費過境香港使用、科研儀器設備入境關稅優惠等問題已基本解決,體現了國家的重視,令香港科技界十分鼓舞。習主席的指示將進一步激發香港科技工作者參與到國家科技發展大潮中,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力量,內地與香港科技共冶一爐,將創造更多一流的科研成果。

被譽為“亞洲電動車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是寫信的牽頭人。他告訴記者,去年香港回歸20周年時,他參加慶祝活動感觸良深,“一國兩制”在港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不過,雖然內地和香港的科技交流合作日益頻繁,但仍存在一些障礙。因此,他聯合23位在港院士給習近平主席寫信,表達了香港科技工作者報效祖國的迫切願望和發展創新科技的巨大熱情。習主席很快就作出指示,國家有關部門迅速予以落實,令香港科技界十分鼓舞。這一指示,豐富了“一國兩制”實踐的內涵。

陳清泉說,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研發投入國,正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香港曾經錯過了與內地合作發展創新科技的機遇。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是以創新科技為發展動力,又一個歷史機遇來到面前,“我們都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融入這個大趨勢中。”

談到香港科研的優勢和條件,陳清泉認為,香港高校是中國高校中國際化程度較高的,香港擁有兩院院士40余位,其中兩位院士於2006年和2017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習主席的指示,為香港科技工作者直接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突破了既有的政策限制。我們隻有積極參與到國家的科技發展大潮中,才能使自身的科研事業發展獲得廣闊的空間。”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祖堯主管香港高校科研工作多年,卸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不久,就參與到為內地與香港科研合作的鼓與呼中。他認為,習主席的指示和相關問題的解決是一個突破性的開始。

沈祖堯表示,一方面香港科研團隊國際化水平高,生物科技等科研項目優勢明顯﹔另一方面則面臨資金不足、大型器材不多、實驗室地方不夠、工業資助投資較少等問題。“現在有了這些支持、渠道,我們會有更多資源和機會發展科研,就可與內地更好地合作,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效益。”

沈祖堯認為,資金注入、體制突破、大灣區建設發展,為內地與香港科研合作帶來了新機遇。一是大灣區高等教育機構合作將更頻繁,共同研究項目更多﹔二是大灣區企業眾多,對科研項目有投資興趣和投資能力,有利於香港科研成果落地轉化﹔三是大灣區交通便利,方便科研人員來往。這些都會讓內地和香港科研合作進一步深化升級。“科研裡沒有內地、香港的區分,打造最好的科研環境,更好地做好科研工作,讓更多的科研項目服務國家和香港,利莫大焉。”

“非常高興、深受鼓舞!”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葉玉如接受記者採訪時興奮地說。她表示,允許香港科學家直接申請國家科技項目,可謂香港與內地科研合作的歷史性突破,“未來香港科技工作者不僅可以參與項目,更可發揮所長,在某些領域扮演‘領頭人’的角色。”

她認為,國家資源陸續開放給香港科學家,一方面說明國家對香港科研的重視及鼓勵,為香港基礎科研創造有利條件﹔同時証明香港本身的科研能力得到國家的肯定和認可。

目前香港已有國家重點實驗室伙伴實驗室1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6個。葉玉如就擔任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她說,此前已與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一起完成不少驕人的研究成果。習主席的指示,將進一步加快內地和香港科技發展的步伐,提升科學家的合作創新能力。

“內地與香港優勢互補、共同進步,有望創造更多一流的科研成果。”葉玉如期望香港科技界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大好機遇,推動科技合作機制進一步完善,邁向更高的層次,為國家科技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15日 02 版)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