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清明時節 慎終追遠

楊俊峰  原  洋

2018年04月06日07: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4月4日,在西安長樂坊街道的集體祭奠活動現場,社區居民通過獻花的方式緬懷先輩和故親。
  新華社記者 邵 瑞攝

四月五日,青年學生在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緬懷先烈。
  新華社記者 方 喆攝

清明是中國人祭祖掃墓的日子。今年清明時節,各地群眾通過典禮、祭掃和民俗展覽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告慰英烈、祭奠先人。革命英烈的高風亮節,先賢先祖的優秀品質,激勵著當代中國人砥礪奮進,接力前行。

祭英烈:

致敬信仰 銘記初心

4月5日清明節之際,中國駐朝鮮大使館在平壤友誼塔舉行敬獻花籃儀式,祭奠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伴隨著朝鮮人民軍軍樂隊庄嚴深情的奏樂《獻花曲》,中朝雙方代表穩穩地抬起花籃(圈),緩步走向友誼塔塔基,將花籃(圈)在塔基上一字排開。隨后,全體人員鞠躬、默哀,向英勇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先烈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表達最深切的哀思。

4日,“清明節的銘記——緬懷英烈志 奮進新時代”抗戰詩書朗誦會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清明節期間的抗戰館主題教育系列活動拉開帷幕。抗戰老戰士、抗戰將領后代、藝術家代表和首都中小學生等700余人一同參加了此次紀念活動。《祭黃帝陵文》《七律·長征》《贈劉志蘭以致哀思》《左權家書》等經典作品的演繹讓現場人員重溫了烽火歲月裡的家國情懷和英雄氣概。

歲月流逝,初心未改。自4月6日起,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新華社等中央媒體推出“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專欄,充分報道鄒容、李大釗、方志敏等英烈人物英勇獻身光輝事跡和畢生奮斗的崇高精神,充分報道各地群眾妥善保護英烈紀念設施的感人故事,充分報道英烈后人的良好家風和英烈家鄉的發展變化。

思先人:

追思先賢 文明祭掃

清明節是追思故人、追根問祖的日子。在江蘇,台灣老兵后人顧家寶時隔24年,終於在4月2日找到自己在大陸的親人、一起祭祖。兩岸親情割不斷,即便已過不惑之年,顧家寶依舊抱著親人哽咽落淚。這些天,不少台灣同胞、世界各地的海外僑胞來到先祖所在之地尋親、追思,隻求飲水思源、歸正首丘。

在杭州,市民李女士今年准備隻帶鮮花和水果祭祀。李女士說:“祭祀不必太拘泥於形式,更重要的是寄托一種很純粹的思念。”如今,綠色祭掃、文明祭掃正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和踐行。北京各大墓區開設網上紀念館,方便虛擬祭掃﹔沈陽市殯儀館在今年清明前關閉了焚燒爐﹔成都祭掃實現了“隻有鮮花,不見煙火”。

根據民政部清明節工作辦公室對全國180個群眾祭掃觀測點數據統計,4月5日,所有觀測點全天共接待祭掃群眾533.6萬人次,疏導車輛72.3萬台次,參與服務保障的工作人員3.2萬人,除去今年新增的30個觀測點數據,分別比去年同期減少了1.9%、23.2%和4.8%。由於各地提前組織部署,強化祭掃安全管理,完善服務保障措施,倡導移風易俗,群眾集中祭掃活動秩序良好,未發生重特大安全責任事故。

傳文化:

體驗民俗 化古為新

制作精巧的傳統寒食節面花“子推燕”,色彩斑斕的紙鳶,漢服情景劇、花式踢毽表演……近日,一系列妙趣橫生的清明節民俗體驗活動在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跳龍門鄉土藝術博物館門前展開。

該學院院長、著名作家馮驥才告訴本報:“文化體驗是文化學習的一半。學習傳統文化不是簡單地模仿古人形式,最重要的還是要用心去體驗,在體驗中找到傳統美感和情感。”

活動籌備人員於婷婷向本報表示:“把逐漸遠去的傳統生活文化帶回到人們身邊是我們的重要使命。”

與此同時,新時代也為傳統節俗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傳承方式。江蘇省文化廳非遺處相關負責人李金芳介紹,在江蘇,由清明節衍生出的各種民俗活動不勝枚舉。全省580余家非遺展示館和傳習場所,舉辦文化知識講座、清明文化展,組織踏青、插柳、放風箏,制作和品嘗富有地方特色的各類清明食物等。

在浙江安吉,清明“採茶游”備受青睞。2600畝茶園綠意濃濃,700多畝油菜花花開正旺。游客們紛紛涌入花間地頭,體驗採茶樂趣,感受白茶飄香。據相關機構預計,今年清明小長假全國接待游客將突破1億人次,同比上漲10%以上,其中踏青賞花、拼假旅游成主流。

(責編:任一林、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