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眾說十九大:傳唱民族經典 堅定文化自信

——訪歌唱家雷佳

記者 王 玨

2018年01月11日07: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我們隻有對自身文化、傳統深入了解,才能堅定文化自信,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團歌唱家雷佳說,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給文藝工作指明了方向,令文藝工作者備受鼓舞、備感振奮。

十九大以來,文化自信成為文藝界熱議的關鍵詞。雷佳認為,文化自信,源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深入了解,需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並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文藝工作者如果對傳統不了解,就會出現‘捧著金飯碗要飯’的情況。”雷佳說,以歌劇《白毛女》為例,歌劇這種藝術體裁20世紀初傳到中國,當時延安魯藝的前輩們主動擁抱這種新的藝術形式,而且把它與中國的音樂元素相結合、與當時的社會生活相結合,不僅創作出了一部歌劇經典,也創造了民族歌劇這種帶有中國特色的體裁,這是中國人對世界歌劇藝術的貢獻。這也給后來人諸多啟示,前輩們的自信是來自於他們對民間音樂、尤其是北方音樂的了解。

“十九大報告指出,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於時代的文藝創造。我們是文藝工作者,也是老百姓,要不斷從生活、從人民中獲得源頭活水。”雷佳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近年來,雷佳的博士生導師帶領她和創作團隊,深入祖國大地採風,挖掘中國民間音樂。採風中,很多事給雷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最讓她感動的是,她發現很多人用自己的一生守護一首歌。比如山東民歌《包楞調》,是由山東省成武縣文化館魏傳經發掘並改寫填詞的,如今,當雷佳又唱起經過重新編配的《包楞調》,那種扑面而來的民間氣息,依舊充滿生命力。

雷佳將這些理解和感悟都落實到實踐中、唱進了歌裡。在博士畢業音樂會中,她是為時代放聲的歌者﹔在民族歌劇《白毛女》中,她是愛憎分明的喜兒﹔在中國歌劇《木蘭詩篇》中,她是英姿颯爽的木蘭。雷佳四場博士畢業音樂會的最后一場,是“源遠流長 尋根之旅”民族民間歌曲專場。這是雷佳沿著她導師2004年《源媛流長》專輯開創的道路而展開的尋根之旅。演唱會上,雷佳帶來了祖國東西南北中、涵蓋多個民族的15首曲目,她的演唱極具民族特色又兼有國際視野。“從《沂蒙山小調》到《源媛流長》,彭麗媛老師求新求變,用了20年。2006年,我受《源媛流長》啟發,制作了《蒲公英的天空》專輯,到2017年舉辦民族民間歌曲專場,我用了11年。”雷佳說。

“十九大報告還提出,提升文藝原創力,推動文藝創新。這也激勵著我不斷創造創新,探索民族民間音樂與當下觀眾接受方式結合、與現實的社會生活結合。”雷佳說。為此,雷佳和團隊對民族民間音樂進行打磨、再現,探索民族民間歌曲“新國風”的音樂表達。就像《詩經》的“國風”記錄當時民間生活狀態,“新國風”希望呈現當下各地民眾的生活狀態,在忠於中國藝術傳統的前提下,用新形式進行民歌的新表達。“新國風,就是希望在保持民間歌曲風味的同時,融入新的精神、實現新的表達。”雷佳說。

“總書記近日在給烏蘭牧騎隊員們的回信中也指出,扎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群眾,推動文藝創新,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軍隊文藝有著‘扎根生活沃土’的傳統,軍隊文藝工作者在給軍民帶去歌聲的同時,也在一線汲取養分、獲得靈感﹔與此同時,需要在原有基礎上精益求精,主動跳出舒適區,使用新的藝術手段和技術手段,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欣賞要求。”雷佳說,讓當下觀眾了解並認同我們的經典民族文化,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一部分。

《搖籃曲》《繡荷包》《洱源情歌》《洗菜心》《看秧歌》《丟丟銅》……小時候,雷佳在母親懷裡聽這些歌,現在她抱著孩子唱這些歌,她想,這些歌正是這樣一代代傳下來的。“這些歌曲有情感的生離死別、有生活的酸甜苦辣、有中國人的悲歡離合。每一句歌詞、每一句旋律,都是祖先想要告訴我們的,都是祖先想讓我們記住的。這一切,構筑了我們的基因圖譜。”雷佳說,每個人、每個民族,都面臨著“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要往何處去”的問題。她用歌聲在一次次探究、嘗試回答。“十九大激勵著我們文藝工作者繼承優秀文化傳統,努力創作更多更好的作品,讓新時代的優秀作品流傳下去。”雷佳說。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11日 04 版)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