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一個山村 與脫貧攻堅軍令狀

2017年12月26日07: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6月21日下午,習近平在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趙家窪村特困戶劉福有家中察看扶貧手冊。(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近年來,廣西大力推進教育扶貧。圖為5月22日,大化瑤族自治縣弄勇小學學生在玩耍。(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陝西省寶雞市隴縣是國家扶貧重點縣,11月14日,該縣范家營村的合作社工作人員在晒柿子。(新華社記者 殷 剛 攝)

8月11日,扶貧志願者劉峻瀟在重慶市城口縣周溪鄉涼風村輔導10歲的梁號做作業。(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今年9月,隨著最后留守的6戶21位村民搬遷至縣城廣惠園移民新村,山西省岢嵐縣趙家窪村村民易地搬遷的願望終於全部實現。回望3個月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趙家窪村看望貧困群眾,拉家常,問細賬,解憂難。而習近平的扶貧足跡,至此已遍布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贏脫貧攻堅戰。到2020年,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是中國共產黨立下的脫貧攻堅軍令狀。而趙家窪村的變化,是今年中共大力推進扶貧工作的一個縮影。如今,全國已有28個縣摘掉了“貧困帽”,“扶貧花”開出了“幸福果”。

村民們的新生活

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汾河與黃河分別從東、西流過,這是位於中國華北的呂梁山區。大山深處,坐落著一個自然村——山西省岢嵐縣趙家窪村。穿過羊腸小道,步上層層土階,一片黃土裸露的山地旁,幾間窯洞依山而建。這裡就是村民劉福有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家。

劉福有清晰地記得,2017年6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他家走訪的情景。

一間不大的土坯房裡,一口土灶、兩鋪炕、三個陳舊的木櫃,佔據了大部分空間,窗戶、梁柱和天花板上糊滿了舊報紙,小電視機看起來年歲已久,倒是那張“貧困戶脫貧明白卡”成為房間裡最引人注目的擺設。

“你好啊!”彎腰進屋后,習近平先是走向劉福有92歲的老母親,俯身同坐在輪椅上的老人握手問好,然后坐上炕沿,招呼著劉福有兩口子坐在自己身旁,拉起了家常。

呂梁山區,山大溝深,田在梁上,路在坡上。對面一座大山,背靠一座大山,兩山之間,道路不通,地薄人窮,十年九旱,隻能“靠天吃飯”。惡劣的環境使得呂梁山區成為集中連片特困區,多少年來,與外界鮮有溝通。劉福有哪曾想到,總書記會親自來到這裡,走進他的家中。

“總書記來看我,我感到很溫暖。”劉福有說,“總書記問我家裡幾口人,收入多少,都種些啥,問得特別細。”

去年一年,劉福有家收入五六千元,其中種糧收入隻有500多元,其余大部分是種糧補貼和退耕還林補貼,微薄的收入根本不夠照顧家裡三個“藥袋袋”。情況和劉福有家相似的深度貧困戶,在趙家窪村還有5戶,而在全縣還有115個自然村、3537人。縣裡計劃實施易地搬遷來幫助他們脫貧。

習近平關心村民願不願意搬遷,又問他搬遷之后有啥好處,搬出去后做些什麼。劉福有掰著手指頭,例舉搬到縣上的優點:看病方便,買“零碎吃的”方便,他還設想著“如果自己有能力,可以搞點清潔之類的工作”。

臨走時,習近平雙手握住劉福有的手,深情地說:“希望你們的生活越過越好。”

劉福有沒有想到,總書記的祝福很快就變成了現實。

9月,趙家窪村村民實現了整村搬遷,挪窮窩、拔窮根,鄉親們沒花一分錢,搬進了岢嵐縣廣惠園移民新村的經濟適用房。這個佔地700多畝的小區可以容納移民2萬人,更多的貧困家庭將在這裡開啟新生活。

明亮的房間,干淨的窗戶,做飯不用生火,水龍頭一擰開自來水就嘩嘩地流出來。熱水器、抽水馬桶、有線電視,劉福有做夢也沒想到能住上這樣的房子。隻有牆上挂著的3個月前習近平來看望時的照片,印証著從土山溝到洋樓房的巨大進步。

如今,劉福有在縣城當保潔員,一個月工資1050元。“躺在炕上的老媽也能享享老來福了,好日子終於來了!”他說。

總書記的牽挂

讓困難群眾過上好日子,是習近平總書記最深的牽挂。

中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國土上,有高樓林立的現代化都市,也有房屋破敗的貧困地區﹔有人在小康生活之外追求高品質的精神生活,也有人年收入不足2000元。步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中共的庄嚴承諾。致富路上,一個也不能少。

不止趙家窪村,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習近平都親自走遍了。從黃土高坡到雪域高原,從西北邊陲到雲貴高原,他深入田間地頭,走進貧困人家。能否穿暖、能否吃飽、孩子在哪上學、老人如何看病、找工作、娶媳婦,貧困群眾生活的點點滴滴他都念茲在茲。習近平說:“他們的生活存在困難,我感到揪心。他們生活每好一點,我都感到高興。”

2013年11月,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深山裡,面對認不出自己的十八洞村苗族大娘石爬三,習近平回答:“我是人民的勤務員。”習近平還提出,必須在精准施策上出實招、在精准推進上下實功、在精准落地上見實效。精准扶貧成為全國脫貧工作的指導方針。

現在,十八洞村的村民們易養則養、易種則種、易商則商,還因地制宜建起了獼猴桃產業園。村民們計劃著等獼猴桃成熟了,要送到北京給總書記也嘗嘗。

同樣念叨著總書記的,還有太行山區的貧困戶們。“2012年元旦前夕,總書記就盤腿坐在我家炕頭,他牽挂貧困群眾,千方百計幫我們排憂解難。”河北省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困難老人唐榮斌說,“我要告訴習近平總書記,我們現在收入增加了,吃得飽,穿得暖,看病也方便了。”

“人人共向核心聚,戶戶跟隨國運興”,這是劉福有原來窯洞窗戶上貼的一副對聯。正如這副對聯所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時刻牽挂著困難群眾,困難群眾也在黨中央的帶領下脫貧致富。人心齊、泰山移,久久為功,窮根必拔。

擼起袖子加油干

事實上,在趙家窪村扶貧成果的背后,是全國推進扶貧攻堅工作的熱烈景象。帶著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帶著總書記的殷切期望,2017年,全國各地在脫貧攻堅工作上“擼起袖子加油干”,扶貧成果也隨之“全面開花”。

在西藏,依托高原綠色生態資源,當地政府持續挖掘特色農牧產業的扶貧潛力。截至今年10月底,共落實到位產業扶貧資金超過100億元,直接帶動脫貧5.12萬人,輻射20多萬人受益﹔在江西,通過一年攻堅,今年全省預計可再脫貧50萬人,佔全省現有貧困人口1/3以上,同時該省有6個貧困縣、1000個貧困村將宣布脫貧“摘帽”﹔在山東,目前已累計批復各類扶貧用地7448.86畝,解決易地扶貧搬遷43622人﹔在黑龍江,全省各地以農業、光伏產業等為依托,帶動貧困戶發展增收項目,提高經營能力。截至今年10月末,全省已有13.07萬戶貧困戶從扶貧產業項目中獲益。

根據國務院扶貧辦統計,2012年至2016年,中國現行標准下的貧困人口由9899萬人減少至4335萬人,累計減少5564萬人,2017年減貧人數預計也在1000萬人以上,5年年均減貧1300多萬人。

同時,各種扶貧新思路也不斷涌現。互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的應用,使中國脫貧攻堅的路徑更為寬廣,靶向更加精准,服務更有溫度。比如,打開“騰訊為村”微信公眾平台,映入眼帘的是“鄉村動態”、“供求平台”、“電商扶貧”等板塊,作為一個基於移動互聯網助力電商扶貧平台,目前已有5500多個村庄,150多萬村民入駐。如今,像“為村”這樣的移動互聯網扶貧平台不勝枚舉,依托農村電商和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許多農民拔掉了“窮根”,過上了嶄新的日子。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任賢良表示,目前,全國貧困村寬帶的覆蓋率已經達到了86%,農村電商有效幫助貧困地區農民增收致富,全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從5年前的25%上升到90%,越來越多貧困地區的孩子通過互聯網學習、成長。

打贏這場攻堅戰

“中國最貧困人口的脫貧規模舉世矚目,速度之快也是絕無僅有!”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前署長海倫·克拉克這樣評價中國的減貧成就。

有報告指出:中國是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近5年來,中國每年超過1000萬人脫貧,成為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最大貢獻者。

可以說,中國扶貧攻堅工作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舉世罕見。中共為何敢立下這樣的軍令狀?又如何保証這張軍令狀的兌現?

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看來,統籌兼顧、步調一致是中國減貧事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他認為,中國擁有專門負責扶貧工作的跨部門領導機構——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這種機制讓減貧中出現的所有相關問題都可以得到處理,並使各項減貧措施得到全方位落實。“中國的減貧成就顯示,減貧努力需要精准意識,要統籌兼顧,要有長期的戰略規劃。”古特雷斯表示。

敢於正視問題,為脫貧攻堅工作掃清障礙,是中共保障脫貧攻堅順利推進的另一大因素。伴隨中國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推進,中共在扶貧領域的監督執紀問責力度在不斷加大。就在近日,中央紀委還印發通知,決定從2018年到2020年持續3年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為確保到2020年中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提供堅強有力的紀律保障。

歷史經驗証明,脫貧攻堅越往后成本越高、難度越大。隨著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越來越近,面對全國數千萬的貧困人口,中國脫貧攻堅工作重點也將落在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等深度貧困地區。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要保証現行標准下的脫貧質量,瞄准特定貧困群眾精准幫扶,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加強考核監督。這為中國未來的扶貧攻堅工作指明了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軍中無戲言。脫貧是有責任制的,層層簽了責任狀。軍令狀不能白立,立了就要兌現。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面對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中共必將給出經得起歷史檢驗、令群眾滿意的答案,確保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記者 李 林 盧澤華 葉 子)

(責編:任一林、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