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眾說十九大

推動中國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訪著名演員成龍

記者  劉  陽

2017年11月26日08:2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今天的華人世界,幾乎沒有人不知道成龍——他是拍了幾十年動作電影的“拼命三郎”,更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代表。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令成龍感觸頗深。他說,幾十年的從影經歷,讓他尤其珍視中華民族血脈中的文化自信,在未來的創作和生活中,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推動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做德藝雙馨的藝術工作者

初冬的北京,清風陣陣,霜葉正紅,成龍又進劇組了。用內地人的話說,他是個勞模——從影50多年,拍了200多部電影,每次都渾身是傷,每次都等不及養好又上場。2016年11月,成龍在美國被授予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在此之前,還沒有任何一位華人獲得這個榮譽。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成龍說,他一直以來對自己的要求跟報告裡的提法是一致的。他說,黨的十九大報告特別強調了加強文藝隊伍建設,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創作人才,這應該是每位文藝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准則。

動作片是成龍的標識,他一拍幾十年,不怕苦是出了名的。但不管怎麼說,他也是常人一個,受傷的時候也會痛。“記得有一次拍電影,我從很高的地方摔下來,那時候我發現人的生命這麼脆弱。過去我常常會想將來我要做什麼,但從那時候開始,我想的就是我每天要做好什麼。拍完一部電影,觀眾喜歡看,我就繼續拍這樣的電影﹔如果有影評人覺得電影裡有低俗的語言,我一定改,以后絕不能有低俗的話﹔如果有人說這個電影動作殘暴,我也一定改。電影是拍給觀眾看的,要為觀眾提供精神食糧,創作者首先要自律、自覺。”

成龍認為,一個文藝工作者如果在行業和社會裡有了影響力,就應該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尤其在電影創作的實踐中,很多工作是要靠傳幫帶的。“拍了這麼多年動作電影,怎麼還能帶給觀眾新鮮感?要不停地琢磨、不斷地創新。”他說,“我現在越來越願意把這些經驗教給年輕人,我覺得讓他們學會用心研究每一件事、認真對待每一次創作是非常重要的。”

做有文化自信的中國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龍說,在這一點上,他的體會很深。

成龍22歲的時候,公司決定把他包裝成一個國際明星,帶他去了美國,學了9個月英語。可是,成龍卻發現在美國電影圈根本無法施展拳腳。“之前在香港我已經算是明星了,在劇組可以做攝影師、燈光師,好幾個工作我都一把抓。在美國我隻能做個演員,提一點意見都不行,人家不聽你的,甚至還有人覺得我的動作像猴子。”

動作不受認可,英文又不熟練,劇本也不是自己想要的,成龍曾經一度灰心喪氣:“他們會說‘中國不是我們的市場,不用管中國’……我那時候覺得,即使中國不是你們的目標市場,你們也不能瞧不起中國人。”

而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僅次於北美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電影產量持續多年穩居世界前三名,越來越多的電影人開始關注中國電影市場,中國電影正在改寫著世界電影的格局。“今天,美國人會在拍片的時候問我,中國人喜歡什麼?你覺得這個名字應該怎麼改?很多事情他們都要看中國了,這是因為中國強大了,中國電影強大了,我真的很驕傲。”成龍說。

做中國文化的傳播者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成龍認為,這對今天的中國來說很重要,這也是他一直努力奮斗的目標。

走出中國,走向世界,成龍早已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個代表。許多人通過他的電影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愛上中國,還有許多人自己看著成龍的電影長大,他們的下一代也成了成龍的影迷。

成龍說,目前中國的文化還沒有真正地“走出去”,“去看看我們的電影、電視劇、舞台演出在海外的觀眾結構是什麼,如果70%—80%的觀眾都是外國人,那才是真的‘走出去’了。”

文化“走出去”的確很難,成龍認為,這其中既有語言和文化差異造成的壁壘,也有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方式不同而形成的掣肘,“美國的音樂、牛仔褲,早就在全世界傳播了很多年,但中國對外開放的時間還不長,我們還需要不斷努力才能把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更好傳播出去。”

成龍特別分享了他對“講好中國故事”的理解,“怎樣才叫講好?怎麼才能講好?很重要一點,就是要用世界接受的方式和喜愛的形式來講我們自己的故事,要有方法、有策略地讓他們更好地了解我們。”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26日 04 版)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