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解碼中國基本方略③:堅持全面深化改革

記者  李  貞

2017年11月22日07: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河北威縣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圖為固獻鄉農民在採摘菊花。
  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攝

浙江紹興市柯橋區各個行政部門積極推進行政審批“最多跑一次”改革。圖為柯橋區公安分局出入境大廳的民警通過微信的實時“視頻大廳”,實時查看辦証大廳內的人流量。
  新華社記者 徐 昱攝

廣西南寧市依靠改革破解環保難題,使多年臭水溝變身濕地公園。圖為小朋友在南寧市那考河濕地公園玩耍。
  新華社記者 周 華攝

江西高安市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產業發展。圖為位於高安市高新技術產業園的華士科技有限公司工人正在調試出口美國的焊接機器人。
  彭鬆林攝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為中國的發展帶來了無窮動力。中國共產黨對改革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而今達到了新的高度。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策,使得改革成為當今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征。過去5年間,全面深化改革帶動了中國全方位、全領域的活力﹔未來,全面深化改革更將匯聚磅礡之力,創造美好明天。

全面深改 蹄疾步穩

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從歷史的實踐經驗中,我們不難發現改革之於當代中國崛起的重要作用。而當我們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將繼續成為我們的基本方略。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大后赴地方考察的第一站就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深圳前海。而后在蓮花山公園,他向鄧小平銅像敬獻花籃並種下一棵高山榕樹。

從“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時代在進步,中國的改革之路也隨之愈加寬廣。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習近平親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此后,一次次的中央深改組會議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總體設計、系統布局、統籌謀劃和整體推進,在汲取30多年改革開放經驗的基礎上,從改革理論到改革實踐進行了全面創新,使得全面深化改革的理念深入人心。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一是在“全面”,二是在“深化”。過去5年間,中國的改革按下了“快進鍵”,頂層設計愈加強化,“四梁八柱”均已確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和軍隊建設等多個領域,全面深化改革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十九大報告指出,過去5年裡,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著力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壓茬拓展改革廣度和深度,推出1500多項改革舉措,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

回眼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農村土地制度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化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改革、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無論哪一項都不是易事,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正在將其逐一轉化成了現實。

可以說,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已讓人民受益,百姓的生活質量更高了,獲得感增強了,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教育、醫療、社保、就業、環保等領域都有了明顯改善。全面深化改革成果也讓黨自身的發展受益,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使得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戰斗性更加強化。全面深化改革成果還讓世界受益,“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惠及全球,促進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問題導向 攻堅克難

5年來,全面深化改革在推進中取得了無數成績。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敏認為,中國近5年全面深化改革展現了5方面的新特點:第一是著力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改革,強調改革的領導中樞作用﹔第二是堅持問題導向倒逼改革,著眼於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落一子而活全盤,做到蹄疾步穩,踏石留印,狠抓落實﹔第三是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引領改革,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發展需要﹔第四是注重以制度創新推動改革,強調制度設計、制度安排、制度完善、制度保障、制度銜接的統一性﹔第五是著力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和基層經驗,始終發揮好人民是改革主體的作用,隻要符合實際需要,符合發展規律,就給予支持,鼓勵試、大膽改。

而能實現這些成績,並非易事。改革之路是一條攻堅克難之路。習近平曾指出,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而深化。他反復強調,改革膽子要大,步子要穩。爬坡過坎、拔釘子、涉險灘、破藩籬、動奶酪、啃硬骨頭,這些都是對於改革步入深水區的形容。

面對愈加難啃的改革“硬骨頭”,接下的全面深化改革將如何繼續?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認為,在接下來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須確保十九大報告所確立的思想、理念與部署得到貫徹落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深化改革的出發點與歸宿。要將符合新時代發展取向的實踐經驗上升到法制層面,促進制度的科學化並成為整個社會的基本行為遵循。要抓住關鍵領域與關鍵環節發力,爭取事半功倍。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新的歷史方位下,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全面深化改革仍是必由之路。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斷,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掣肘,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將之貫穿於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要以問題為導向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他說。

保持定力 完善制度

十九大報告中還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總目標的提出,豐富和深化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方向。

理解這一總目標,首先要理解全面深化改革與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密不可分。隻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始終確保改革正確方向。習近平曾強調,改革必須“保持戰略定力,保持政治堅定性,明確政治定位”,“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我們的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習近平還曾指出:“從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的前半程已經走過了,前半程我們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改革,現在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后半程,我們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制度是管長遠的,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制度建設始終被擺在突出位置。此前5年,在推進黨的建設上用多項制度“扎緊籠子”,使作風建設久久為功﹔簡政放權劃定政府與市場邊界,讓社會活力競相迸發﹔建立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讓綠色發展底氣十足﹔法制建設保障改革與法治雙輪驅動,讓制度完善融入改革全過程。制度筑牢了改革的基石、激發了改革的活力、鞏固了改革的成果。

可以說,隻有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才能實現現代化﹔隻有適應國家現代化進程,不斷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才能妥善應對和解決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問題。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有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支撐,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前進的腳步,必將會翻過一山又一山,收獲更美的風景。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