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贛州——創城為民 點亮文明

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典型巡禮

記者  孫超

2017年11月19日08: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贛江兩大支流章江與貢江的交匯處,贛州古城屹立千年。登臨兩江合流處的千年古台八鏡台,現代化的贛州城高樓林立,古榕成蔭。

  幾年前,贛州市開始全力進行城市改造升級。數百個老舊小區、1000多條背街小巷迎來全面提質改造。

  前不久,贛南名城再添喜報:贛州以95分高分摘得全國文明城市榮譽。贛州市黨政領導表示,贛州的文明城市創建始終牢記習總書記“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的囑托,極大地提振了970萬贛南兒女同步奔小康的精氣神。

  民生保障 文明底色

  “城市怎麼改,老表說了算。”贛州市在文明創建過程中尊民、聽民、靠民、問民,在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的同時,也贏得了居民發自內心的擁護和參與。

  在三康廟小區,64歲的老人賴登蘭因病生活無法自理。幸運的是,小區裡有一家社會化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這裡飯菜可口,還有康復室,有24小時陪護,更重要的是有親切的老朋友,這一切都讓老人感到滿意。服務中心主任庄英說,這樣採用PPP模式運營的網點,在贛州市主城區還有70多個。

  推進棚戶區改造2.9萬戶,新建改建蔬菜基地和農貿市場,規劃建設體育場、全民健身廣場40多個……贛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過程中立足提升群眾的獲得感,2016年財政用於改善民生支出佔比超過80%。

  城市提質 文明綠色

  11月17日的早高峰,贛州市城市主道路之一的紅旗大道上,機動車、自行車運行繁忙有序。

  過去,行車不文明、路邊亂停放、商鋪佔道經營的現象在這裡時有發生,成為加劇“城市病”的一大因素。今年7月以來,這條路和贛州市的各大主干道路一樣,有了全新的管理者——“路長”。贛州市制定“路長”制工作方案,設立市、區、街道三級“路長”。巡查、反饋、協調、處置和督察的一系列流程更加順暢高效。

  主干道要順暢高效,背街小巷更要整潔有序。如今小巷大變樣:雙向車道優化為單行道,私建的棚戶統統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劃定的停車區和文明標語。67歲的居民楊小珍在小巷裡住了40多年,幾年來巷子的變化她看在眼裡,美在心裡。“看到環境變好,大家都發自內心維護。”楊小珍說。她和幾位退休居民自發成立了義務巡邏隊,進行日常的文明督導和衛生清潔。

  至今,贛州市完成老舊小區改造112個,背街小巷1000多條,拆除“兩違”建筑194萬平方米。同時打造了一批新的高品質城市元素,新建成一大批公園、綠地。全市城市森林覆蓋率達76.2%,空氣質量優良率達88%,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96.5%,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居民“綠色福利”不斷增強。

  精神充盈 文明亮色

  在贛州市鬧市區,一處建筑上的“贛州好人館”名稱引人注目。開館以來,這裡已經累計接待3萬多人參觀,舉辦道德講堂30多場。

  不讓好人吃虧,不讓好人寒心,才能讓好人不斷涌現。贛州市委、市政府下發《贛州市道德模范禮遇幫扶實施辦法》,明確了7種禮遇方式、8種幫扶方式,累計幫扶“好人”500余人次,幫扶資金120余萬元。2015年以來,贛州入選“中國好人”“江西好人”的人數連續兩年位居全省第一。

  “好的文化佔領了陣地,不良的文化習慣才會沒有市場。”章貢區文化館館長陳貝說,“在文明城市創建中,我們創作了各類各式的山歌、童謠、採茶戲,幫助社區組建起了100多支社區群眾藝術隊,組織開展了1000多場文化文藝演出,給10多萬市民送去了精彩的文化大餐。”

  民生保障,城市提質,精神充盈,贛州的城市文明立體豐富。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后,走在贛州市的大街小巷,路長、文明督導員、群眾文藝演出依然崗位不撤、熱情不減。文明創建為人民,贛南大地依然在路上。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19日 04 版)

(責編:曹淼、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