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關注十九大代表

十九大代表風採:山村“當家人”脫貧“催化劑”

——記黨的十九大代表、寧夏鹽池縣王樂井鄉曾記畔村黨支部書記朱玉國

2017年10月14日10:5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山村“當家人”脫貧“催化劑”

在寧夏鹽池縣曾記畔村,朱玉國(右)在工地查看村飼料加工廠的建設情況。新華社發

寧夏鹽池,本已僻遠。從鹽池縣城到王樂井鄉曾記畔村,還需上山下溝再走幾十公裡。就是這麼一個偏遠山村,卻由於金融扶貧而走上了致富路。

在這裡,貧困戶與金融的“化學反應”,成就了這樣一個成績單:曾記畔村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后進村”成為全國聞名的“致富村”“信用村”,貧困戶數由原來的385戶減少到19戶。

而這個“化學反應”的“催化劑”,則是村黨支部,最關鍵的還是“當家人”。

曾記畔村是一個2000多人的村子,之前,貧困就像一塊大石,壓得村民喘不過氣來。

朱玉國大膽嘗試,在村裡掀起了“頭腦風暴”,不斷健全村裡的各項規章制度和村規民約,調動老黨員、村干部、大學生村官的干事激情,讓有知識、有文化、有能力且積極上進的黨員“挑起大梁”。

2006年10月,曾記畔村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首批村級互助資金試點村。當時,國家撥付給曾記畔村20萬元扶貧互助啟動資金。朱玉國多次召集村委會聽取各方意見,商量如何用好互助資金,把貧困群眾“等救濟睡著吃”的觀念變為“靠雙手干著吃”。最后村委會和全體村民定下規矩:村民從互助基金貸款,要入股互助社,按4︰6的比例發放貸款,貸款實行五戶聯保,黨員和貧困戶“一幫一”。

就這樣,曾記畔村一些村民依靠一兩千元的互助資金借款起步,滾動發展,通過養殖、種植,有了人生“第一桶金”。

互助資金解決了貧困戶的燃眉之急,但三五千元貸款並不能扶持貧困戶實現規模發展、產業致富。朱玉國利用扶貧小額信貸政策,將互助資金和“千村信貸”捆綁,將“雙到資金”注入互助社,撬動了數倍的發展資金,並採取“支部+產融保+黨員”“一幫一”的模式,擴大貸款額度。有了更加充足的資金,村民們增收致富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目前,曾記畔村的互助資金發展到800萬元,朱玉國也通過互助資金實現了向全村村民描繪的教育、醫療、養老“三個夢想”。

在朱玉國的帶領下,2016年,曾記畔村甩掉了貧困村的帽子。他又積極張羅、倡導農民群眾樹立文明新風尚,在村裡搞文藝活動,扭秧歌、評選好婆婆好媳婦、獎勵十佳創收戶。(記者 王建宏)

(責編:沈王一、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