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05日14:42 來源:海南日報
9月的一個工作日,21時許,在三亞大海邊的中科院深海所科研園區內,月色下的研究所工程實驗室燈光明亮,鉗工周皓正在工作間緊張地進行深海設備超高壓實驗調試,壓力艙、潛水器等各式大型設備和螺絲釘等各種零部件,在海試前,其抗壓力、密封性等精細化指標都必須經過嚴格調試檢驗。周皓在中科院深海所就職一年多來,在他的參與與見証下,“探索一號”搭載的高科技深海探測裝備,成功潛入萬米深海,完成了多項重大深淵科考任務,助推深海戰略步伐更加鏗鏘有力。
從事深海工作,對於個性沉穩的“80后”黨員周皓來說,頗有些“戲劇性”。2016年3月,赴中科院深海所就職之前,他在遼寧一家礦業企業工作了十幾年,憑借高超技術和豐富經驗,在“鉗工界”已小有名氣,先后被評為遼寧省技術能手、百名最美青工等,是全國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從熟悉的礦業領域轉向深海,周皓下了很大決心。2015年,因一次偶然機會,周皓得知中科院深海所急需工程技術類專業人才,而其自身條件恰好符合崗位要求,希望在技術領域再突破的周皓,面臨著艱難抉擇,他說:“在礦業企業工作多年,對公司技術團隊情感很深。”那時,周皓的雙胞胎兒子剛出生,不足3個月,正是需要親情陪伴的時候,是否要離開遼寧遠赴海南實現深海志向,成為擺在周皓面前的一道難題。
當他想到,我國海洋資源豐富,如果能發揮自己的技術所長,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貢獻時,不禁熱血沸騰。
2015年12月,原以為會一輩子在礦業企業工作的周皓,正式向中科院深海所遞出了簡歷。順利通過面試、實操等考核,2016年3月,周皓告別故鄉,隻身一人南下,來到濱海城市三亞,開啟“深藍夢”。
陸地機械與深海設備相比,雖工作原理相通,卻在諸多細節上大有不同,周皓初到新單位需快速調整。“常常在實驗室一待就是好幾天”“工作細心負責,設備每次都要反復測試2遍至3遍以上”“有周技工在,我們出海科考很安心”……這位踏實的“80后”小伙兒,成為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為了迅速適應新工作、熟悉新設備,他時常加班到天亮。
就這樣,經過日復一日潛心鑽研、反復試驗,周皓為深海科考先后創新制作了原位攪拌器、水下攝像機滑動托架、水下射燈支架、開合式自鎖魚籠等多項前沿設備,成功解決了諸多深海裝備制造技術難題。去年6月起,周皓先后兩次隨我國深海科考團隊搭乘“探索一號”科考船,探索萬米深淵,曾連續工作19個小時制作、修復被海浪擊壞的重要科考設備,憑借過硬技術能力,為深海科考保駕護航。
克服惡劣條件,全力攻克難關,這一年多來,“探索一號”完成了197項多學科領域科考作業、26次突破萬米深度,實現了我國深淵科考多項重大突破,這其中,離不開周皓的拼搏與貢獻。面對成績,周皓自豪地笑了:“選擇了深海這份事業,就要投入百分百的熱愛和激情,能和這麼多優秀的科學家一起朝深海目標努力,是我的榮幸。”
周皓說,黨和政府多措並舉提升了海洋強國軟實力,為深海科研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這次,他有幸成為黨的十九大代表,希望讓更多人聽到海洋事業基層工作者的心聲,為增強全民海洋意識、激發大家的自覺行動盡一份力。(記者 林詩婷 見習記者 徐慧玲)
相關專題 |
· 關注十九大代表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