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喬 棟
2017年10月01日08: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
黃河到了山西河津市龍門村,便進入懸崖絕壁,鯉魚也萬難逆水躍登,故有“鯉魚躍龍門”的典故。
龍門村黨委書記原貴生(見圖,站立者)卻有個躍龍門的夢:“旅游是個‘細水長流’的好項目,隻要做好,世代龍門人都能享受到紅利。”
原貴生還有個身份,龍門集團董事長。龍門集團的所有權性質屬於集體經濟,靠著這艘集體經濟的大船,近幾年,龍門村3600多名村民人均年收入達2.7萬元。
1996年,原貴生當上村黨委書記的時候,村裡隻有一台年產2.5萬噸的焦爐,年產值不過幾百萬元。隨后幾年,原貴生發動黨員群眾集資入股,建成了22萬噸的焦爐生產線、電解鋁廠和建材廠。雖是民辦教師出身,但他對市場的判斷非常准確,他說:“光靠集體經濟,很容易喪失活力,龍門村也要鼓勵發展個體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2013年開始,龍門村與江西金鷹集團合作,共建“濕法炭黑生產線”項目,目前年產值1.6億元,龍門集團用土地、電氣入股,每年能拿到250萬元的分紅。
原貴生的意識很超前。早在多年前,在焦化、建材市場正火熱的時候,他就提出了“循環經濟”的概念,並力推地熱發電等節能產業。
掌舵龍門村20多年,原貴生遭遇過家庭變故,龍門集團也經歷過發展瓶頸,但他未曾退縮。
2016年,建材市場低迷,建材板塊佔到龍門集團營收的1/3,影響非同小可,原貴生隻得向管理要效益。最要緊的3個半月時間裡,他天天睡在辦公室,凌晨兩點起床,帶著黨員干部查崗,“半夜時分最容易打盹,一走神產品強度就可能不達標。”后半年,龍門集團一舉扭虧為盈,實現了1.2億元的盈利。目前,龍門村村集體固定資產15億元,年產值28億元。
在龍門村,每天一大早就能看到很多人在清掃街道,不少都佩戴有“共產黨員”的徽章。原來,原貴生定了個規矩: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要義務為村裡做貢獻。
原貴生話不多,穿雙老布鞋,見誰都是一臉笑容。這個帶頭人,在集體經濟驅動發展、黨建引領治企治村的路上,正帶領村民馬不停蹄、砥礪向前。
《 人民日報 》( 2017年10月01日 04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