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30日09: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新疆哈密通過傳統刺繡推動精准脫貧。圖為9月22日,一名婦女在哈密市德外裡鄉古麗代絲特刺繡專業合作社繡制訂單產品。 |
8月30日,位於西藏扎囊的首座海拔3540米的110千伏變電站基本竣工。 |
貴州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展示中心內的“時光隧道”。 |
西部地區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屏障和能源資源接續地,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和重點,更是中國發展重要回旋余地和提升全國平均發展水平的巨大潛力所在。自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重大決策部署以來,國務院已先后批復實施了3個西部大開發五年規(計)劃,為西部大開發描繪藍圖。十八大以來的這5年,西部開發建設更從方方面面落到實處,中國西部面貌今非昔比。
脫貧攻堅“啃硬骨頭”
中國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廣西等12個省(區、市),國土面積687萬平方公裡,佔全國的72%。2015年,西部地區人口佔全國的27%,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8.7%﹔地區生產總值14.5萬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為20.1%。
因為多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區也是中國貧困的多發區。5年來,中國重點抓好老少邊窮地區的脫貧致富。支持陝甘寧、貴州畢節、廣西左右江革命老區以及四川涼山、雲南怒江、甘肅臨夏等特困民族自治州加快發展的政策性文件相繼出台。各個地區因地制宜、各舉其力,脫貧致富。
以雲南省為例,該省有26個民族,少數民族貧困人口佔到總貧困人口的44.95%,脫貧攻堅的任務尤其艱巨。2012年雲南省農村貧困人口的總量是804萬,而到2016年,這個數字降到363萬﹔貧困發生率從21.6%下降到9.8%﹔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365元增加到2016年的7847元﹔全省88個貧困縣全部通電、通電話。
雲南省出台了50多個政策文件或實施方案。脫貧工作由基層59萬名干部職工完成,精准挂幫159萬戶貧困戶﹔此外還選派接近4萬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實現“挂包幫”定點扶貧全覆蓋。這5年,雲南省已投入各級扶貧資金400多億元,發放扶貧小額信貸305億元,支持77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生產。上海、廣東等較發達省市亦協作幫扶雲南各貧困地區,共同助力脫貧。
在中國西部許許多多的貧困地區,幾乎都有著類似的故事。這5年,中國共有5000多萬人擺脫貧困,西部這個“主戰場”功不可沒。
基礎設施集聚動能
“基礎設施一直是西部地區的短板,我們始終把基礎設施建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構建適度超前、功能配備、安全高效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國家發改委負責人在就《西部大開發“十三五”規劃》答記者問時這樣說道。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俗語也是西部大開發的朴實寫照。“十二五”期間,中國新開工建設了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127項,投資總規模2.72萬億元。新建鐵路1.2萬公裡,新建公路21.5萬公裡,建成了四川亭子口、小井溝,貴州黔中,西藏旁多等一批大型水利樞紐、重點骨干水源工程以及重點流域治理工程,解決了數千萬農村群眾飲水安全問題和最后一批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
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蓮花寺鎮庄頭村是當地出了名的“良田”,這裡的小麥畝產量年年穩定在900斤以上。而實際上,陝西地處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村經濟發展需要農田水利的有力支撐。5年來,陝西全省建設節水灌溉面積395.92萬畝,其中管灌、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38.77萬畝,為陝西“糧食為基礎、果畜為支柱、菜茶為特色”的產業布局提供保障。
而交通的通暢在西部更是顯而易見。2013年10月,扎墨公路正式通車,西藏墨脫縣告別不通公路的歷史,中國至此實現縣縣通公路﹔2015年11月,雲南貢山獨龍江公路竣工,獨龍族再不會因大雪封山與外界隔絕半年之久……
不僅打通國內,公路、鐵路與航空正齊頭並進,出境出關聯通國際。重慶即將開通的東盟國際物流中線貨運公路班車將延伸到泰國曼谷和緬甸仰光﹔成都在西部地區率先開通100條國際航線……一個基礎設施齊備的西部,正將更多的物流、商流和人流集聚起來。
優勢產業趕超發力
地區經濟的發展,關鍵還是要靠產業。而特色優勢產業,就是西部開發發展中的“牛鼻子”。近年來,《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2017年修訂)》等政策文件相繼出台,紛紛指向西部地區的產業發展。
國家發改委負責人表示,“推動西部地區建設國家能源、資源深加工、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以大數據、大健康、大旅游、大物流為代表的新產業和新業態蓬勃發展。”
5年來,產業發展的願景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西部省份貴州如今幾乎已成為“大數據”的代言人。2014年,發展大數據產業上升為貴州全省戰略。隨后,中國首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實驗區、首個國家級大數據產業發展集聚區、全球第一個大數據交易所等一批機構相繼成立。高通、IBM、阿裡巴巴、聯想、華為、騰訊等世界或國內500強企業相繼落戶。各類數字經濟項目正在貴州開工建設。
在西北五省的工業基地和新興產業示范園區,從大型裝備生產車間到雲計算處理中心,從新能源技術團隊到機器人生產線,“智能制造”元素隨處可見。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風電行業最早從事設備研發和制造的企業之一,利用當地獨有的風資源,公司從引進世界風電先進技術到自主研發兆瓦級風電機組,逐步成為全球領先的風電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
除了“智能制造”的內在修養,“一帶一路”的市場優勢也讓許多西部企業陸續“走出去”。由甘肅蘭石集團生產的4台大型石油鑽井機,不久前搭乘國際貨運班列,沿著絲綢之路抵達土庫曼斯坦。公司副總經理鄭衛說,他們的產品性價比高於歐美國家產品,很受國際市場歡迎,企業已和40多個“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建立業務往來。
歷史機遇疊加,一批正在發力建設的優勢產業讓中國西部更加面向未來。
生態保護守好屏障
既要脫貧致富、發展產業,還要留住青山綠水。5年間,雲南省的貧困縣退耕還林還草421萬畝,相當於把11個洱海面積大小的荒山坡地全部種滿綠植。
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是全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在西部地區尤其要始終緊緊抓住生態環境建設不放鬆。這5年,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啟動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西南石漠化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仍在繼續,西部地區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得以鞏固。
以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為例,12年來,國家在當地累計投入生態修復資金183.5億元。2014年1月,治理面積更廣、標准更嚴格的三江源生態保護二期工程接續啟動,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資97億元。
據最新監測數據顯示,與生態修復工程實施前的2004年相對比,三江源地區各類草地平均覆蓋度增加11.6%,牧草產草量每畝增加29.66千克,荒漠化面積減少近500平方公裡。因植被、土壤水源涵養能力提升,目前,三江源地區每年可向下游多輸送近60億立方米的清潔水,水質達優良標准。
而各省份來看,重大生態修復和建設工程這幾年亦在加快實施中。以內蒙古為例,短短4年,呼倫湖水域面積由1750平方公裡擴至2044平方公裡,蓄水量由40億立方米增至107.2億立方米,濕地面積恢復近300平方公裡……內蒙古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分別減少625萬畝和515萬畝﹔森林面積、活立木蓄積量均穩步增加。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內蒙古3年前即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生態保護讓中國西部在日新月異的同時永葆自然美麗。(記者 李婕)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