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
分享

立下愚公移山志 打贏脫貧攻堅戰

2017年09月23日08: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今年年初,四川省越西縣南箐鄉達布新村的63戶貧困村民實現了異地扶貧搬遷,正式入住自己的新家。
  本報記者 陳 斌攝

今年,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扎蘭屯市在推進精准扶貧過程中,引進萬壽菊等特色種植項目,使貧困戶走上致富之路。
  韓 冷攝(人民視覺)

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當地苗族群眾通過鳥籠編織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易盛武攝(人民視覺)

湘西武陵山區腹地,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遠遠望去,一個個農家院壩仿佛長在群山腰上的蘑菇。村民楊秀富在自家小院裡忙碌著,把5張餐桌擦得透亮,等著遠道而來的游客上門。在家辦起農家樂后,去年他收入達到4萬多元。3年多過去了,楊秀富仍清晰地記得那一天,習近平總書記翻山越嶺來到村裡,揭米蓋,看豬圈,幫助貧困群眾想辦法。在這裡,習近平正式提出“精准扶貧”理念,成為扶貧工作的基本方略。如今,隨著產業興村、旅游興村全面發力,這個深度貧困村136戶貧困戶已經全部脫貧摘帽,十八洞村氣象一新。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突出位置,打響了一場脫貧攻堅戰,5000多萬像楊秀富這樣的貧困戶摘掉了貧困帽,很多像十八洞村這樣的貧困村擺脫貧困,中華民族千年追求的“久困於窮,冀以小康”夢想正在實現。

1  不忘初心頂層設計

歷史常常在開啟時就昭示了方向。

帶領人民擺脫貧困落后面貌,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和責任。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改革開放短短30多年,中國7億多人實現脫貧。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開,歷史的接力棒傳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手中。

此時,中國扶貧事業進入新階段。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國貧困人口數佔總人口的10%以下時,減貧就進入“最艱難階段”。2012年,中國這一比例為10.2%。

太行山深處的河北省阜平縣,是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縣。這裡山巒綿亙、溝壑縱橫,“阜平不富”成為當地人長久的痛。

2012年12月29日,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40多天的習近平冒著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嚴寒,踏著皚皚白雪來到這裡,看望困難群眾。

這是一次特殊的看望。在這裡,他發出了脫貧攻堅的進軍令——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這一堅定判斷,釋放出新一屆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向著最后的貧困堡壘發起總攻的強烈信號。

5年來,習近平花精力最多的是扶貧工作。他走遍了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每年春節前夕都專門看望困難群眾。“我到過中國絕大部分最貧困的地區,包括陝西、甘肅、寧夏、貴州、雲南、廣西、西藏、新疆等地。”習近平曾滿懷深情地說,“他們的生活存在困難,我感到揪心。他們生活每好一點,我都感到高興。”

2015年11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吹響了脫貧攻堅的沖鋒號。習近平在會上強調,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一張巨大的脫貧決戰圖在中國大地迅速鋪開——

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12.8萬個貧困村,這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五級書記抓扶貧”,指揮人員層層立下“軍令狀”﹔19.5萬名第一書記駐村,77.5萬名干部幫扶這是主力軍和突擊隊。

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健康扶貧、金融扶貧……脫貧路上,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脫貧攻堅責任體系、政策體系、投入體系等四梁八柱性質的頂層設計逐步完成。

2  轉變觀念 力拔“窮根”

清晨,井岡山竹林深處的鳥兒剛叫,黃坳鄉電商服務站工作人員黃小華便開始了新一天的忙碌。開業1年多,他為鄉裡的貧困戶寄出1.7萬多個土特產包裹,價值160多萬元。

如今,井岡山18個鄉鎮都有這種電商扶貧站點,“前店后村”的電商產業模式帶動了全市2446名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思路一變天地寬。脫貧攻堅貴在一個“准”字,而精准施策、精准推進、精准落地的關鍵,又在於能否解放思想、勇於創新。

洛川蘋果、贛南臍橙、百色芒果、定西馬鈴薯……近年來,一大批可復制、接地氣、服水土的產業扶貧范例出現,一些適合當地發展實際、且行之有效的扶貧模式和思路正在形成。

今年4月“撤縣設市”的河北省平泉市,境內多山,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村民們世代辛勞,世代貧苦。

“想求變,靠觀念。”貧困戶沒有錢,當地就建立“政府+銀行+龍頭企業+貧困戶+保險”的融資平台,讓他們零成本入股農業產業園區。貧困戶怕擔風險,當地就把產前投資、產中技術和產后銷售等高風險環節交給產業園區,讓他們隻負責無風險的生產管理環節。貧困戶居住分散,當地就將鄉村社區和農業產業園區建在一起,讓他們安心就近就業。

依靠零成本投入、零成本經營、零距離就業的“三零”產業扶貧模式,僅去年1年,平泉就有2.6萬多戶貧困戶摘帽,每戶平均增收4萬元以上。

在湖北省羅田縣,有“政府+市場主體+銀行+保險+貧困戶”模式﹔在山西省,有“一村一品一主體”產業扶貧思路……一個個產業扶貧模式興起,肩負著一方貧困百姓追尋的幸福生活。

積土為山,積水為海。萬千脫貧路匯聚起來,是困難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2013年至2016年,中國農村累計脫貧5564萬人。2016年底,農村貧困發生率降至4.5%。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3  沖鋒在前 苦干實干

江西井岡山,茅坪鄉神山村,兩年前,村干部制作好脫貧攻堅作戰圖,牢牢釘在牆上。今年2月26日,這片紅土地上4000多個貧困戶在全國率先摘帽。

黃河灘區,焦裕祿戰斗過的河南蘭考,3年前,當地領導干部發出“蘭考之問”:“守著焦裕祿精神,50年了,為什麼蘭考貧窮落后仍沒有根本改觀?”今年3月27日,蘭考成為河南首個摘帽的貧困縣。

如果說這兩個地方有什麼脫貧秘訣,最根本的就是堅持黨的領導,最關鍵的是沖在第一線的黨員干部。他們扑下身子扶真貧,凝聚起廣大人民群眾改變貧苦命運的強大斗志和能量。

雲貴高原深處,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洛萬鄉秧木村。這裡群山環抱,當地人曾自嘲“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是滇桂黔石漠化區脫貧攻堅的重要戰場。

去年3月,32歲的左正文到這裡擔任第一書記。下村第一天正逢大雨,道路泥濘不堪,他坐著村支書曾銀順的摩托車幾次陷入泥坑,多虧村民幫忙抬車才安全到達。

“沒有路,就沒有出路。”左正文把修路作為自己的首個任務。在他的帶領和協調下,經過幾百個日夜苦戰,最后一塊水泥被抹平,一條條緊貼陡崖、跨越河谷、穿寨入戶的通村路、通組路相繼竣工。

一通百通,秧木村的“小康路”越走越寬。養豬養羊、蓋房引水,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告別了泥巴房,出去打工的青年人回來搞起了特色產業。

從西南邊陲到青藏高原,從烏蒙山區到秦巴腹地,在全國各地的脫貧攻堅戰場上,活躍著一大批像左正文這樣的駐村干部、第一書記。他們從貧困村的“新面孔”漸漸成了鄉親們信任的老熟人,一些扶貧干部甚至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

45歲的甘肅定西臨洮縣原縣長柴生芳,在連續工作超過17個小時后,和衣睡在辦公室裡,再也沒有醒來,一旁放著他隻咬了一口的蘿卜。他在臨洮的3年,貧困人口從11萬人減少為不到5萬人。

26歲的四川美姑縣四峨吉村原第一書記蔣富安,勞累猝死。如今,彝族新寨裡通水通電通公路,這裡面也有他的一份辛勞。

……

這是一場從歷史中走來的決戰,唯有以創造歷史的堅毅才能打贏,唯有以奮勇向前的沖鋒乃至犧牲才能打勝。歷史將會記住每一位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的參與者。

中共十九大即將召開,脫貧攻堅進入決勝階段。再過3年,中華民族將歷史性地擺脫絕對貧困,全體中國人民將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的嶄新時代。

勝利在前,前赴后繼。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咬定目標,我們就一定能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書寫更加光輝燦爛的新篇章。(記者 彭訓文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