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
分享

“為了總書記的囑托”之扶貧篇:

十八洞村村民:“想把獼猴桃送到北京給總書記嘗嘗”

人民網 李彤

2017年09月22日14:27    來源:人民網-扶貧頻道

苗族大娘石爬三在家中做些手工活。(人民網記者 李彤攝)

花垣縣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這裡是乾嘉苗民起義的古戰場,沈從文在小說《邊城》裡提到的茶峒也在這裡。如今,花垣縣的十八洞村成為了脫貧攻堅的一面旗幟,作為“精准扶貧”思想的發源地被廣為傳知。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考察,苗族大娘石爬三家裡沒電視,認不得總書記,她問習近平總書記:“該怎麼稱呼您?”習近平總書記稱石爬三為大姐,回答說:“我是人民的勤務員。”如今“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准扶貧”的十六字標牌高高樹立在村口,這已經成為了新時期全國脫貧開發工作的指導方針。

但也是這十六個字,給當年人均純收入1680元的貧困村帶來考驗:“不栽盆景,不搭風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沒有變化”, “要可復制、能推廣”。十八洞村能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扶貧答卷嗎?

“天地良心,總書記壓根就沒表態多給一分錢”

總書記來過十八洞村后,各路人馬接踵而至,有來學習經驗的,也有來打聽國家給了哪些政策和資金的。

“總書記都來了,村裡能不脫貧嗎,我們以后的好日子就靠你們了。”這是最初村裡人的普遍想法,也是給扶貧工作隊員帶來壓力最大的地方。時任扶貧工作隊隊長龍秀林,在年底被村民打了最低分,這個50多歲像個“黑鐵塔”似的漢子掉了眼淚。

“天地良心,總書記到十八洞根本就沒表態多給一分錢。”這一刻,龍秀林真正意識到村民脫貧缺的不是錢,而是擺脫“頭腦中的貧困”,要激發內生動力。

29歲的龍先正,這幾天正為去村裡新建的礦泉水廠應聘認真做著准備。早些年在村民眼中,龍先正是個調皮搗蛋的“刺頭”。從以前村民路上遇見躲著他走,到現在迎面熱情打招呼,他身上發生了哪些故事?

“村裡的變化看得見、摸得著,周邊的人都在努力勞動,我不改變也不好意思。”在龍先正看來,2015年村裡的思想道德評選給他打了兩星,讓他又羞又惱,當天晚上他偷偷撕下了貼在門上的標識。

為調動村民勞動致富的積極性,村裡開展思想道德評選,五星最高,用榮辱心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十八洞村黨組織第一書記石登高對人民網記者表示,古朴的鄉風讓村民把臉面看的比什麼都重,從“不患窮而患不均”向“不能拖村裡后腿”的轉變,就這樣悄然發生了。

在最近一次評選上,龍先正被評了四星。“有手有腳有條命,怎麼就不能過上好日子。貧困,以前我們不僅是貧,更重要是困,對未來生活的迷茫、對環境的無助,現在不一樣,目標能看得見、摸得著。”

讓村民教育村民,為扶貧工作隊開展工作打開了局面,但更難的是和村民交心,取得信任。

村裡的“刺頭”還有龍先蘭,這個31歲的年輕人從小是孤兒,吃百家飯長大,誰也管不住他。談起這幾年他的變化,村民們都豎起大拇指,而這要從他認下龍秀林這個“大哥”說起。

為了拴住龍先蘭的心,龍秀林想給他找個媳婦,但相親的結果給人澆了一盆涼水。“沒錢、沒房,連親人都沒有,誰會嫁給他!”“誰說他沒親人,從今天開始我就是他大哥,我的父母就是他的爹媽。”龍秀林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2015年龍先蘭被送去學習養蜂,從4箱到14箱再到100箱,從最初的3萬元產業發展貸款做起,2016年龍先蘭通過養蜂、晒臘肉、種稻田,年底收入了8萬余元。不僅娶了媳婦,現在愛人還當上了村裡婦女主任。當初那個見到陌生人都不敢握手的年輕人,現在變得越來越自信。

“不僅村民給工作隊員打分,村民間也相互打分,讓大家都出出汗。從你要我脫貧,到自己要脫貧,村民勞動致富的內生動力正在形成。”龍秀林說。

“看得見村裡的變化和希望,日子更有奔頭了”

十八洞村的苗寨吊腳樓鱗次櫛比,四周青山疊巒翠綠,山澗泉水清涼透徹。清晨初醒的村庄很寧靜,一縷縷晨光投射下來,遠處的鳥叫蟬鳴聲,充滿生命的氣息。

一大早,村民施六金就開始了喂豬、做飯、照顧母親,一場誤會差點讓他與脫貧幫扶失之交臂。按照村裡貧困戶識別“九不評”的標准,他早年在外打工,不在貧困戶評選范圍之內。但2014年年邁的母親重病,讓本就收入單薄的家庭捉襟見肘。經過村小組開會、投票、公示,施六金在2015年被評為貧困戶,如今他已是第六村民小組組長了,帶動組內村民發展產業。

站在村民楊再忠家屋外,門前一大片苔蘚透露出這戶家庭人氣不足。有疾病無勞力是脫貧工作的“硬骨頭”,翻看楊再忠的貧困戶幫扶手冊,2016年社保兜底資金收益1080元、醫療救助360元。“沒有誰能照顧咱一輩子,但新農合保險能提供今后的保障,讓咱吃了定心丸”他說。

扶真貧、真扶貧,是新時期扶貧開展工作的基石。十八洞村黨組織第一書記石登高介紹說,2014年村裡通過識貧、校貧、定貧“三步走”,把真正的貧困戶、貧困人口找了出來。准確識別出貧困戶136戶533人,佔全村總人口56.8%,十八洞村是一個典型的貧困苗族聚居村。

正確的政策制定后,干部是關鍵因素,精准用人是十八洞村做出的又一改變。石登高是個“老鄉鎮”,有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他介紹說,由第一書記統籌村支兩委與扶貧工作隊工作,這些人都是通過層層選拔脫穎而出,是落實村裡脫貧工作的核心保障。

村主任龍吉隆是十八洞的“名人”,早些年是水果種植大戶,2017年6月份被村民選舉擔任村干部。在村民眼中,他的車子經常在村裡穿梭,辨識度極高。每當從村裡駛過,都會有村民放下手中的活、走近幾步和他招招手。龍吉隆也會透過車窗點頭笑笑,沒有言語的交流,但這種默契已經養成。不少村民說:“村干部得力,跟著他們一起干心裡就踏實。”

“想把獼猴桃送到北京去,讓總書記嘗嘗‘幸福果’”

發展產業是穩定脫貧的壓艙石,但十八洞村的產業發展可謂一波三折,最初在種植獼猴桃這件事上村民並不支持。

抬頭是山、低頭也是山,有的村民兩畝地分散在九個山頭上,缺地是十八洞村產業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時任工作隊長龍秀林現在的職務是湘西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委會主任,在為村裡看護獼猴桃。“距離村裡30公裡的道二鄉,是大山中難得的一塊平地,流轉那裡的土地‘借雞生蛋’搞飛地經濟,這最初在村民眼裡無疑是天方夜譚。”

吸取過往粗獷扶貧、發錢扶貧、貧困戶發展能力差的教訓,必須因戶精准施策,不能把錢一發了之。十八洞村又走了一步險棋,將財政補貼的每人3000元集中入股,種植獼猴桃。

“離村裡這麼遠,種的果子被人摘了咋辦?三年才能產果見到收益,時間太長了,遇到病虫害賠了咋辦?國家發給我們的扶貧款,為什麼不發,是不是讓你們貪污了?”村民的不理解,也說明了扶貧工作的困難性。

村干部挨家挨戶做村民工作,組織村民到四川參觀學習﹔拜訪中科院武漢植物研究所,引進國內獼猴桃種植高端技術﹔在道二鄉流轉土地后,邀請專業合作社與村裡共建獼猴桃基地......

“交錢的過程就是統一思想的過程,貧困戶每人交100元,非貧困戶每人交50元,多繳多分紅。既要在股金分紅上照顧貧困戶,又要避免人為造成的貧困與非貧困人口間的矛盾。此外,獼猴桃基地建設還有財政產業發展資金、銀行貸款。”龍秀林說。

望著獼猴桃園即將豐收的果實,村民們看到了紅火的日子。(人民網記者 李彤攝)

據介紹,從2014年投產到2017年挂果,村裡對種植的每一個細節進行把控,達到79項檢測指標,通過訂單農業的方式將獼猴桃賣向港澳,還跟京東電商平台做了對接。預計2017年200萬斤獼猴桃不但能促民增收,還能提高村集體收入。

除了獼猴桃產業園,村裡還與省內企業聯合開發礦泉水產品、開拓鄉村旅游,北京游客胡寶生一行四人從張家界自駕慕名找到十八洞村。農家樂老板楊超文是土生土長的村裡人,每天他的店裡有20多名游客,在提供吃住外,楊超文還在開發苗族土特產品,讓游客吃得好、玩得樂、還想再來,微信和支付寶等支付方式也都能用上了。

村民們更是易養則養、易種則種、易商則商,龍先蘭的蜂蜜賣到了黑龍江,自己成立了合作社帶動村民致富。

第一書記石登高坦言,下一步要做強農民專業合作社,雖然現在有6家,但總體上還是不強,小且分散,中間這關鍵一環可不能掉鏈子。為發掘“十八洞品牌”,村裡注冊了水果、糧食、工藝品等65類商標品牌。

“有些人來我們這裡看見村裡還是用本地山石鋪路、黃泥竹竿做牆、黏土燒瓦片,感覺總書記提出‘精准扶貧’的村子,建設的速度比想象中慢。”石登高說,十八洞村不依靠財政錢修路、蓋房,村裡脫貧開發靠的是精准施策、因地制宜,挖掘群眾的內生潛力,模式要能復制、可推廣。

“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婦兒?”“7個。”2016年3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的審議時,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長郭建群代表的對話,讓代表們會心地笑了。習近平總書記說:“我正式提出‘精准扶貧’就是在十八洞村,前幾天中央電視台報道的十八洞村脫貧進展情況,我都看了。”

回憶起總書記關心十八洞的點點滴滴,鄉親們總是激動不已。 “再過十來天,村裡種的獼猴桃就要採摘了,村民們想送到北京給總書記嘗嘗,告訴他‘扶貧花’結出了‘幸福果’,請他放心。”龍秀林說。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