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人民觀察: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取得巨大成就

祝寶良

2017年09月17日09: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新發展理念正確指引下,我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穩的格局在鞏固,進的走向在延續,好的態勢更明顯

  近5年來,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步伐不斷加快,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動能不斷積聚,增長的包容性和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更加明顯。

  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2013—2016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7.2%,大大高於同期世界2.5%和發展中國家4%的平均水平﹔就業形勢穩定,城鎮新增就業連續4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基本穩定在5%左右﹔價格漲勢溫和,居民消費價格年均上漲2%。在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情況下,保持2%左右的通脹率和5%左右的失業率,是世界各國夢寐以求的宏觀調控目標。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6.9%,增速位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4%﹔二季度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5%,為2008年以來最低,經濟向好態勢更加明顯。隨著經濟發展持續向好,我國綜合國力和經濟影響力顯著提升。2016年,我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5%左右,比2012年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8000美元,接近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過去4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0%以上,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

  結構調整穩中有進,經濟質量效益提升。消費持續成為經濟增長主動力,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3.4%,穩居“三駕馬車”之首。服務業持續較快發展,今年上半年服務業佔經濟的比重達54.1%,服務主導的經濟特征更加明顯。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長明顯快於傳統產業,2016年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達到32.9%和12.4%,比2012年提高4.7和3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2016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7.4%,比2012年末提高4.8個百分點。節能減排成效顯著,2016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12年下降17.9%。結構調整深化促進了經濟質量效益提高。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2%,為2012年以來同期最高水平﹔財政收入增幅達9.8%,為2013年以來同期最高。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新動能不斷壯大。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舊動能有序轉換,新經濟增長點不斷涌現。科技創新取得重大突破,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載人深潛等一批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現。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我國創新指數名列全球第二十二位,比2013年提升13位,在中等收入國家中排名第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蔚然成風,2014—2016年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超過4400萬戶,其中新登記企業1362萬戶,年均增長30%。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網絡購物快速增長,平台經濟、分享經濟、協同經濟等新模式廣泛滲透,線上線下融合、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方興未艾。

  四梁八柱性改革框架基本確立,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全面深化改革扎實推進,5年來採取了1500多項改革舉措,主要領域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局面,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在2016年超額完成鋼鐵、煤炭去產能目標任務的基礎上,到今年6月末,鋼鐵去產能5636萬噸,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煤炭去產能1.11億噸,完成年度目標的74%。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得到更好發揮。穩步推進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營改增等稅制改革成效顯著,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直接減稅8500多億元,實現所有行業稅負隻減不增﹔利率市場化改革持續深化,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穩步提高,人民幣匯率彈性不斷增強。國有企業聚焦主業開展專業化重組,國有資本布局不斷優化,國企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加快落地。

  高水平對外開放呈現新格局,我國的全球經濟治理話語權持續提升。5年來,我國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進出口貿易由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2016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佔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保持在11%以上,2012—2016年服務進出口年均增長8.1%。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規模均創歷史新高。2013—2016年,我國累計實際使用外資4894億美元,年均增長3.1%,利用外資結構進一步優化﹔累計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4915億美元,年均增長21.6%。我國的全球經濟治理話語權持續提升。近年來,我國成功舉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等重大主場外交活動,習近平主席多次在重大國際場合發表重要講話,為改善全球經濟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

  民生事業持續推進,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12—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7.4%,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已連續7年高於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精准扶貧成效卓著,2013—2016年累計脫貧5564萬人。在財政收支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民生投入繼續增加,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2016年,全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超過1000億元﹔提高低保、優撫、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准,為1700多萬困難和重度殘疾人發放生活或護理補貼﹔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保持在4%以上,免除農村貧困家庭學生普通高中學雜費,全年資助各級各類學校家庭困難學生8400多萬人次﹔增加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實現大病保險全覆蓋﹔等等。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

  總結成功經驗,正視突出問題,把握經濟工作著力點

  毋庸諱言,我國經濟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除了人口紅利逐漸減少、資源環境約束強化、科技創新能力不足,還有結構性供需失衡、金融風險有所積聚、一些城市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民營企業投資活力不足等新問題。這些問題都是改革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也會在加快改革發展中得到解決。過去5年,我國已經積累了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豐富經驗。這些經驗既是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也是未來克服風險挑戰、解決矛盾問題、繼續做好經濟工作的著力點。

  用新常態的大邏輯研判經濟形勢。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是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以新常態的大邏輯研判經濟形勢,才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作出正確判斷。應該看到,經過近40年持續發展,我國物質基礎雄厚,產業體系完整,基礎設施完備,人力資本和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步提高,消費結構升級、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等孕育巨大市場需求,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也不會變。同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世界經濟增長緩慢,我國外部需求出現常態性收縮﹔國內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經濟增長的傳統動能日漸式微,亟須培育增長新動能。因此,必須下大力氣使我國經濟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更多依靠深化改革、加快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來推動發展。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無論是解決人口紅利逐漸減少、資源環境約束強化、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等老問題,還是解決結構性失衡、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金融風險積累、民間投資活力不足等新問題,都必須更新發展思路、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發展手段,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其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核心要素。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制勝要訣。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動力。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用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就能不斷補齊發展短板、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隻有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解決重大結構性失衡問題,暢通經濟循環,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當前,應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振興實體經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推動我國經濟順利步入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發展階段。

  (作者為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17日 05 版)

(責編:姚茜、李源)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