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
分享

這5年,綠色發展添彩美麗中國

嚴 冰 陳 曦 周斯民

2017年09月15日07: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浙江省淳安縣下姜村,曾污水橫流,村民靠“伐薪燒炭”維持生計。近年來,下姜村以“綠色發展”為指引,發展有機農業和旅游,持續收獲好風景的“紅利”。圖為8月9日航拍的下姜村。
  新華社記者 張 鋮攝

河北省承德市的塞罕壩,曾是一片荒原。如今,這裡已變成百萬畝人工林海。圖為2014年5月,工作人員在塞罕壩機械林場植樹。
  新華社記者 王 曉攝

河北省承德市的塞罕壩,曾是一片荒原。如今,這裡已變成百萬畝人工林海。圖為2017年7月15日拍攝的塞罕壩機械林場。
  新華社記者 王 曉攝

近年來,廣西柳州突出綠色發展理念,實現從“酸雨之都”到“花海城市”的蝶變。圖為4月12日,紫荊花盛開的柳州市學院路。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攝

“一座座摩天大樓拔地而起,夜晚到處是燈火輝煌,抬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綠。勇敢堅毅、吃苦耐勞的當地人民,乘著改革開放的浪潮,用自己的雙手把廈門變成了一座經濟蓬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對外交流密切的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火紅繁茂的鳳凰木、一飛沖天的白鷺鳥,都是這座城市開拓進取、敢拼會贏精神的象征。”

9月4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在廈門國際會議中心為金磚國家和對話會受邀國領導人夫婦舉行歡迎宴會。習近平在宴會上致辭,描繪了“廈門”這幅美麗的畫卷。

今天,廈門已經發展成一座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一座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正是當地人民“愛拼才會贏”的銳意進取精神與黨和政府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造就了這個綠水青山、空氣宜人的廈門。

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作為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理念。綠色發展理念以人與自然和諧為價值取向,以綠色低碳循環為主要原則,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基本抓手。5年來,各級黨委和政府積極修復生態環境,治理污染,建立了綠色發展產業體系,倡導綠色發展的科技研發,讓綠色發展理念入腦入心。美麗中國因綠色發展而更加妖嬈!

■ 造林添綠

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斗、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習近平強調,全黨全社會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代接著一代干,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為子孫后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

春華秋實,塞罕壩今年春天在石質荒坡種下的樟子鬆,正越長越壯實。“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抓住改革奮進的發展期,實施攻堅造林計劃,植綠最后的荒地。”塞罕壩林場場長劉海瑩說,早日讓綠色鋪滿塞罕壩,是每個塞罕壩人的目標。

這一綠色工程為當地帶來了生態與經濟效益的雙贏。據中國林科院估算,塞罕壩資源總價值為152.9億元。同時,當地的旅游業得到發展,據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工作人員介紹,從7月開始,與去年同期相比,游客總接待量增長近1萬人次,短短兩個月,接待游客已突破30萬人次。

“塞罕壩”的示范作用更輻射到全國,緊跟該工程的建設步伐,河北省“趁熱打鐵”,如火如荼地開展了“再造三個塞罕壩”工程。到2021年,河北省張家口塞北、承德豐寧千鬆壩、承德圍場御道口3個林場將新增造林面積14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將提高到72.84%。

放眼全國,從2000年以來累計人工造林1029萬畝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到將創建30個左右省級示范林場的江西省﹔從圍繞百萬畝防護林做“綠化+”文章的江蘇鹽城,到將海防林成功“轉型”成森林公園的山東煙台,各地積極植樹造林,為祖國大地增添了一抹又一抹“怡人的綠”。

根據國家林業局2016年發布的《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全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積量增加14億立方米,林業自然保護地佔國土面積穩定在17%以上,國土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穩固,林業生態公共服務更趨完善。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說,過去5年來,我國年均新增造林超過9000多萬畝。目前,全國森林面積31.2億畝,其中人工林保存面積10.4億畝,居世界首位。中國將繼續按照全面保護、科學保護、依法保護的原則,劃定並嚴守林地和森林、濕地、物種、沙區植被4條生態紅線,努力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完整性和原真性。

■ 鐵腕治污

一進入9月,秋冬季空氣質量問題就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9月7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召開大氣污染防治秋冬季攻堅行動部署會,對北京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提出將對完不成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要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不降反升等情況嚴肅問責。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在會上指出,好天氣要一天一天地去爭取,PM2.5治理要一個微克一個微克地去摳。

9月1日,環保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進行解讀。《方案》要求,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期間,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PM2.5平均濃度、重污染天數均同比下降15%以上。

十八大以來,中國的“藍天保衛戰”碩果累累。中央政府和京津冀等地區地方政府採取大量治霾措施。今年,北京市3月至8月的PM2.5平均濃度僅為49微克/立方米,月均濃度均為2013年以來最低。

在中國南方地區,水污染是一大問題。據環境保護部8月14日公布的2017年上半年全國水質情況,全國水環境質量呈改善趨勢:全國地表水水質優良(Ⅰ—Ⅲ類)水體比例為70.0%,同比上升1.2個百分點。近年來,隨著各地環保行動的不斷推進,水污染問題得到緩解。

江南水鄉蘇州擁有各級河道2萬多條,水域面積達42.5%。前些年,蘇州市古城區的水變味變色,河水遭到污染。2014年,蘇州政府制定了《蘇州市2014—2016年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對城區河道進行徹底清淤。計劃至今,城區河道水質主要指標從劣五類提升至三到四類,黑臭現象不再,蘇州重現小橋流水人家的清麗美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府出台和實施了包括“大氣十條”“水十條”等多項環保政策,取得了巨大成效。在立法方面,五年內制定、修改的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有十幾部之多。在規劃方面,2016年,《“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發布,各級政府大力實施大氣、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從內蒙古阿拉善盟騰格裡工業園區解決排污問題,到湖北對1000公裡長江岸線實施保護,叫停黃岡市南湖工業園130.6萬噸造紙項目,再到川渝兩地7個鄉鎮簽訂共治協議,徹底治理好了南溪河……面對多領域的污染問題,政府在不斷行動。

■ 以綠興業

9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與省部級干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低碳發展專題研討班學員進行座談。張高麗強調,我們要建立綠色發展產業體系,強化綠色發展的科技支撐,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讓綠色發展理念入腦入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十八大以來,政府治理理念和企業環境責任意識有了很大提升。2014年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下設的6個專項小組組建完成,經濟體制改革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被放到一個小組。中國的綠色產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湖水清澈,波光粼粼,岸邊葦草隨風搖曳,水鳥貼著水面嬉戲……9月的新疆博湖縣博斯騰湖岸邊一派美景。近年來,博湖縣注重環博斯騰湖流域重大生態項目建設,通過以水育葦、以葦淨湖,逐步恢復生態環境。在水質改善的同時,水產品的質量也有提高,造福一方百姓。博湖縣烏蘭再格森鄉漁民李英說:“今年的捕魚量比上一年翻了一番!”這也印証了一句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綠水青山促進了經濟發展﹔綠色經濟發展同樣也能改善生態環境。青海柴達木盆地內的察爾汗鹽湖是中國最大的鉀鎂鹽礦床,有中國最大的鉀肥生產基地。曾經,這裡一直以鉀的開發為主,大量的鈉、鎂等伴生資源都被當做廢料排放,造成污染。如今,通過從單一開發轉向綜合利用、延長產業鏈條等循環經濟模式的探索,不僅實現了資源的再利用,還減少了重金屬的排放,保護了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

“生態文明建設怎麼來抓呢?就工業領域來講,就是要科學建設生態產業園區,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創新經濟。”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涌教授說。他指出,循環經濟是生態文明最重要的實施途徑之一,要依靠科技創新理念和先進適用技術,推進綠色循環發展。

綠色發展是一場新的變革。這五年,綠色發展推進了美麗中國建設。中國正在經歷的,也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責編:程宏毅、楊麗娜)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