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團結

雲南:都是一家人 同過好日子

記者  張  帆  楊文明

2017年09月06日08: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大理點蒼山風光。
  資料圖片

雲南少數民族剪影。
  楊 崢攝

雲南少數民族剪影。
  楊 崢攝

楚雄市紫溪彝村板凳山民族小學。
  陳 飛攝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時,明確要求雲南省努力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

“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不僅僅是民族工作,而是全局工作﹔不僅僅是民族地區的發展,而是全省的全面發展﹔不僅僅是雲南的事,而是國家的戰略。”雲南省民委主任李四明話語鏗鏘有力。

共生共榮 和諧發展

僅2013—2016年就投入民族發展資金近14億元

每逢昆明市金星社區舉辦“民族團結百家宴”,已經搬離社區7年的彝族婦女夏桂仙都會趕過來。“這有我的老姐妹,雖然民族不同,但感情難舍難分。”

這樣的社區,在雲南並非個案。

雲南省通過推進“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創建工程”,僅2013—2016年就投入民族發展資金近14億元,整合各級各部門資金超過85億元,實施了10個示范縣、100個示范鄉鎮、1078個示范村(特色村寨、社區)和1萬戶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戶建設,打造了一批民居有特色、產業強、環境好、民富村美人和諧的民族特色示范村鎮,涌現出昆明市金星社區、貢山縣獨龍江鄉和高德榮等一大批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典型和模范,形成了以點串線、以線連片、以片帶面的示范創建格局。

雲南省將示范區建設責任制作為抓手,簽訂責任書13977份,全省所有州市、縣區、鄉鎮實現全覆蓋,並延伸到村委會和寺觀教堂。在農村,普遍推行民族團結公約﹔在城市,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在邊疆民族地區,用民族語言文字開展民族政策和知識宣傳普及﹔在宗教活動場所,開展和諧寺觀教堂創建活動……

“通過倡導‘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民族文化發展觀,雲南形成各民族文化共生共榮、和諧發展的生動局面,構筑起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李四明說。

共建小康 脫貧致富

“一個民族

一個行動計劃”

探索精准扶貧

大理洱源鄭家庄村民小組,有兩個小組長,一個藏族、一個漢族,但卻沒“二心”。“七個民族一個庄”的鄭家庄,一戶中兩三個民族是常態,“兩個小組長便於協調開展各項事務,如今我們商量流轉了土地、成立了合作社,爭取讓村民在家門口就實現就業。”鄭家庄村小組長王慶榮說。

雲南省將“決不讓一個民族掉隊,決不讓一個民族地區落伍”作為承諾,以共同發展促進民族團結。2016年,雲南省民族自治地方生產總值6068.65億元,同比增長9.8%﹔固定資產投資7081.3億元,同比增長22.7%﹔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62元,同比增長8.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971元,同比增長9.8%,增幅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直過民族(直接從原始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是全省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雲南省專門出台《雲南省全面打贏“直過民族”脫貧攻堅戰行動計劃(2016—2020年)》,探索出了“一個民族一個行動計劃”“一個民族一個集團幫扶”的特色脫貧之路。截至2016年底,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減至50.43萬人。

經濟得到發展,民族文化也受到保護。雲南省先后推出《雲南映象》《麗水金沙》等一批民族文化藝術精品,培育了雲南民族村、傣族潑水節、白族三月街等一批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推進迪慶州、怒江州初高中畢業生免費職業教育全覆蓋試點,3239名學生受益。

共同進步 走在前列

2020年全面建成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

2017年2月,雲南省印發實施《雲南省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規劃(2016—2020年)》,示范區建設實現實體化、工程化、項目化。

走穩小康路,靠的是制度。為確保《規劃》不打折扣落地,雲南省提出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全社會通力合作的示范區建設工作格局,要求各級示范區成立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由同級黨委主要領導擔任﹔為確保項目資金落實到位,明確省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每年都要擬定示范區項目資金計劃,與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簽訂承諾書﹔為加強監督檢查,提出把示范區建設目標管理責任制納入全省綜合考評的重要內容,作為省級部門和州市黨政領導班子履職、考核評優的重要依據。

為確保2020年全面建成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雲南省著重抓好兩支隊伍建設,把培養使用少數民族干部和熟悉民族工作的干部作為解決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的關鍵。如今,一大批把自己的前途、民族的希望與黨的事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優秀少數民族干部,一大批懂得民族政策、了解民族情況、熟悉民族工作、對各族群眾充滿感情的領導干部和各類人才,正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的中堅力量和堅強保証。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06日 11 版)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