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
分享

(民生)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山東:算好民生賬 幸福有保障

記者  王  沛

2017年08月24日07: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冠縣北館陶鎮戴庄村發展粉皮生產,幫助貧困家庭增收。
  許永飛 成雅文攝影報道

淄博市博山區開展衛生下鄉活動,服務山區百姓。
  人民視覺

沂蒙革命老區臨沂舊貌換新顏。
  梁 東攝

 

為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山東近年來不斷加大民生投入,增進民生福祉,著眼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積極回應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各地紛紛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下功夫,為群眾算出一本幸福民生賬。

安居賬:公租房的租金是周邊價的1/3

45平方米,一室一廳,窗外是綠樹掩映的小山,住在濟南市歷下區西蔣峪和苑公租房的王有聲和老伴楊慧英,連連說自己“太幸福了”。

王有聲68歲,患有腦血栓,胃部還被切除2/3,楊慧英常年被糖尿病困擾。2000年棚改,他們為治病選了貨幣安置,但5萬元的安置費很快就被疾病消耗一空。

住進公租房前,一家3口14年內兜兜轉轉搬過5次家,最后在自家開的小賣部裡支了張床,就算家了。

2011年6月,西蔣峪公租房開工建設,共3594套,其中一室戶1108套,兩室戶2486套,面積在40至60平方米。濟南6區之內,本地戶口的家庭與有勞動合同、社保証明和居住証的外來務工人員都在保障之列。

政策一出,老兩口一看符合條件,趕緊申請。經過公開搖號、順序選房,2014年竣工時第一撥入住。

現在,老兩口每個月的房租在313元左右,在這個地段,按照市場價租房,需1000元。

除水、電、氣、暖等“大配套”齊全外,濟南市政府還為新建公租房項目配備了油煙機、燃氣灶、熱水器等“小配套”四大件,做到基本生活設施齊備,讓保障對象“拎包入住”。王有聲入住時,僅買了些簡單的家具。

截至目前,這裡共計入住租戶3512戶,入住率達到97.8%。

公租房如何運維管理?濟南提出“人房共管”理念,創立了具有濟南特色的保障性住房“六位一體”綜合管理模式。專門成立運營管理公司,為居民提供房屋管理、社區管理、治安管理等,小區配備房管局常駐房管員,為全部住戶建立入住檔案,與房管局聯網實行動態管理,對不再符合政策的家庭堅決執行退出機制。

截至目前,濟南建設公租房(含廉租房)約5.7萬套、經濟適用住房(含集資建房)約1.8萬套,發放租賃住房補貼3萬余戶(次),住房保障政策已惠及10萬余戶住房困難家庭,城鎮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醫療賬:貧困人口就醫個人支出不超10%

77歲的呂士成沒想到,自己活到這把年紀,還能趕上這樣的醫療待遇。

呂老漢老兩口是臨沂市平邑縣白彥鎮白彥村村民,有5個兒子1個女兒,兒子都在外打工,一年收入在兩三萬元左右。老漢有4分地,地裡的活兒由兒子打理,一年收成幾百元。老漢兒女們每年給老兩口4000元生活費。

臨沂推進精准扶貧工作時,呂老漢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扶貧辦孝善養老政策下,老兩口一年收入2640元,加上小麥良種補貼400元,算是脫了貧。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去年年底,呂老漢又被確診為肺癌。“以前得了癌症,一下子窮好幾家,我們都做好了心理准備,借錢也要給父親治病。”兒子呂高生說。但是,半年下來,父親治療癌症的費用卻出乎他們意料。

雖然老人脫了貧,但按照臨沂扶貧辦“脫貧不脫政策”的原則,呂老漢就醫仍可按照貧困戶的醫療待遇,費用大大降低。

平邑縣衛計局局長張慶偉介紹,平邑是全省20個脫貧任務較重的縣之一,貧困群眾5.3萬人,其中患病貧困群眾有2.39萬人,鎮衛生院給每個貧困戶都建立了健康檔案。為進一步降低貧困人口就醫個人支出,平邑給每個貧困戶購買醫療商業保險,每人籌資標准150元,由省市縣分別投入100元、30元、20元。

現在平邑建檔立卡的貧困群眾,在基本醫保、大病醫保、民政救助之外的自付部分,醫療機構再報銷10%,剩下部分由醫療商業保險補償,目錄之內報銷90%,目錄外報銷85%,將貧困人口就醫個人支出控制在10%以內。貧困戶拿著身份証,就可以進行“一站式”結算。

據了解,針對低保、五保、特殊困難戶,臨沂民政部門還提供民政醫療救助,目錄內個人自付部分報銷70%,最高限額1萬元,五保戶在一、二級醫療機構就醫,個人自付的全部報銷。

呂高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從去年12月4日確診之后,父親至今共在白彥鎮衛生院住院6次,總費用22270.93元,居民基本醫保報銷18060.7元,大病保險報銷635.03元,醫療機構減免2210.92元,剩下自費費用1364.28元。此外,臨沂推行的醫療商業保險,還將在目錄內報銷90%,計算下來,父親半年多治療肺癌的自費費用,僅為122.8元左右。“這麼好的政策,讓我們兄弟幾個的壓力小了很多。俺爹隔段時間就需要住院輸液,這個費用如果不報銷,長久下來,我們幾個家庭也要致貧哩。”

教育賬:孤兒上大學的錢不用愁了

2017年6月30日晚,山東德州慶雲廣場人頭攢動,一場慶雲縣“扶貧助學立志在行動”活動正在舉行,隨著現場3000萬元的扶貧助學專項基金正式啟動,19歲的黃迎迎和12歲的黃平凱姐弟倆獲得了幫扶。

2011年,姐弟倆的母親因病去世,家裡花光了所有積蓄,還欠了十幾萬元外債。隨后,父親也於2012年意外離世。當時黃迎迎讀高中,黃平凱讀小學,面對生活的窘境,讀書和輟學就在一念之間。

2013年1月,崔口鎮政府以及二屯村為姐弟倆辦理了低保,每月171元低保生活費﹔2014年6月,又為其爭取了孤兒基本生活費,每月720元。

今年,黃迎迎參加高考,順利考上本科。縣裡的“3+1”幫扶領導小組將根據入學報到情況,每年資助6000元,直至其順利完成學業。

黃平凱在初中的學習費用和生活費用,將由愛心人士和企業共同承擔,同時,縣“3+1”扶貧助學基金每年資助助學金3000元。目前,7月份助學資金已發放到個人賬戶。“縣裡的結對幫扶和扶貧助學基金徹底地解決了我和弟弟上學的資金問題,不用為上學發愁了。”黃迎迎說。

在精准扶貧過程中,貧困學生上學是個大問題。不能讓這些孩子因為貧困斷了上學夢,今年5月份,慶雲縣扶貧助學專項基金應運而生,形成“一名企業家+一名干部+一名教師”精准結對貧孤學生的“3+1”慶雲教育扶貧新模式,目前全縣共有505名貧孤學生。為保証基金規范使用和管理,慶雲成立了基金管理委員會,每名貧孤學生都由相關部門把關核實,定期通過扶貧助學基金賬戶直接劃轉到受助人賬戶。

“我們從教育源頭力拔窮根,不讓一個貧困生因家庭困難造成學業掉隊,通過扶貧扶智,變弱勢群體為優勢群體。”慶雲縣委書記王曉東表示。

《 人民日報 》( 2017年08月24日 15 版)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