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氣韻:海派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記者  曹玲娟

2017年08月16日07: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6年6月16日,中國內地首座迪士尼主題樂園在上海正式開園迎客。
  資料圖片

3D全景聲京劇電影《霸王別姬》劇照。
  資料圖片

2017國際舞蹈日《上海之夜》專場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獻演。
  郭新洋攝

 

 

文化格局 整體構建

從中華藝術宮到世博會博物館,重大文化設施年年擴容

從2013年起,上海幾乎每年都有一處重大文化設施落成,如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上海世博會博物館……佔地2平方公裡的世博文化公園、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圖書館東館等重大文化設施也即將開工建設。

以2020年建設成為國際文化大都市為目標,上海迎來新一輪文化空間格局的突破性發展。“從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填補空白,到本世紀初拾遺補缺,上海新一輪文化設施建設正在充實內涵、均衡整體布局。”上海市委宣傳部發改辦主任胡明華說。

黃浦江兩岸星羅棋布的文化地標,密密織起的城市文化保障網,讓文化設施與市民親密接觸。家門口就有社區文化中心,一個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已然形成。

設施齊全,活動豐富。上海市群藝館館長蕭燁瓔自稱“表姐”,2013年首屆上海市民文化節以來,她年年牽頭編制該節活動總表。作為覆蓋面最廣、參與面最大的文化項目,上海市民文化節活動貫穿全年,分春、夏、秋、冬4個階段推進,今年僅春季活動項目就達6000余個。

一團一策 分類改革

18家國有文藝院團一年演出超萬場,觀眾447萬人次

2015年上海全面啟動“一團一策”改革,扎實推進國有文藝院團分類改革,在全國蹚出一條院團改革新路。

芭蕾、交響、歌劇、滬劇、越劇、評彈……上海擁有18家國有院團,改革放手讓不同院團探索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殊途同歸:激勵原創、鼓勵演出、培養人才。

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感慨:“‘一團一策’背后,是對藝術規律的充分尊重,是同各院團實際情況的有機結合。”近年來,上海滬劇佳作頻出,反映安徽齊雲山普通母親故事的《挑山女人》,感動無數觀眾,榮獲“五個一工程”優秀獎﹔《鄧世昌》等新創劇目又緊緊跟上。

讓講中國話的傳統文化在上海根系更繁茂,讓與世界共振的市場文化更好打入國際市場。“一團一策”改革當年,上海18家院團新創或改編大型作品58部,全年演出超過萬場,觀眾總計447萬人次,同比增加24萬人次。

這個夏天,上海昆劇團演職人員“一直在路上”,輾轉廣州、深圳、昆明等地全國巡演,又頂著酷暑集訓排戲。昆劇“臨川四夢”巡演全國的訂單多得接不過來,上海芭蕾舞團的豪華版《天鵝湖》世界巡演已訂到2019年。

文化產業 異軍突起

文創成為新支柱產業,佔GDP比重超12%

“十二五”期間,上海市文創產業總產出和增加值從“十一五”末的5499億元和1673億元,快速增長至2014年末的9054億元和2833億元。2015年,上海文創產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實現增加值3020億元,佔上海全市GDP比重12.1%,年平均增長率接近14%,比“十一五”期間佔比5.5%有了大幅增長。

2014年10月,上海市9個部門聯合發布《關於促進上海電影發展的若干政策》,其后上海電影票房每年以兩位數增速增長。截至2016年年底,上海擁有劇場135個,近5年新建改建或拓展功能投入使用的專業劇場近20個﹔圖書館238個,總面積52萬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10.4%,全部納入異地借還“一卡通”服務體系﹔全市125家博物館有96家免費開放﹔76家美術館每年舉辦展覽數從2012年的260場,上升到2016年的近500場﹔2016年,走進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的上海市民累計超過6000萬人次。

傳承文脈 固本培元

描繪“中華創世神話”畫卷,展現中華文明絢爛源頭

尚長榮捧來京劇《廉吏於成龍》中的一個道具箱。戲裡,這箱中裝滿於成龍各地為官時的泥土﹔戲外,這是創排該劇時,尚長榮親手從山西呂梁捧起的一把泥土。這箱於成龍家鄉的泥土,陪伴著這出戲的創排、演出與傳承。如今,又將陪伴他傾囊相授帶出的一批中青年演員,帶來傳承版的《廉吏於成龍》。

“經典,不能隻定格於某一時期的獎狀上,要得到活態的傳承。”上海京劇院院長單躍進說。

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源頭在神話裡。2016年年初,上海啟動了“開天辟地——中華創世神話”系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這項基礎性工程,旨在梳理中華文明絢爛瑰麗的緣起,挖掘中華創世神話的文化底蘊,為中華民族復興偉大事業提供文化源頭支持。這項浩瀚創作工程初步規劃歷時3年,涉及文藝各領域創作,為中華文化固本培元。

該工程的連環畫繪本已出版,一摞18冊,馮遠、施大畏、羅中立等當代知名畫家及部分青年畫師的《羲媧創世》《伏羲創八卦》《女媧補天》《炎帝的三個女兒》中,中華神話人物鮮活呈現。

融通世界 海納百川

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用貿易方式促進文化交流

2016年初夏,上海迪士尼樂園舉辦了特別的開園儀式,邀請過去一年中到訪樂園的游客們參加。一年前,這個改革開放以來引進的最大現代服務業項目,從紙面變成了現實。

上海向來是對外文化交流的天然良港。最新考古發現顯示,早在唐宋時期,這塊土地已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

文化交流,於今為盛。上海“一年四季有四節”:春天的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初夏的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夏秋之交的上海書展﹔秋冬時分的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這是人民的節日,也是優秀文藝作品走向世界的舞台。

知名文化企業、重點文化項目紛紛落戶上海自貿區,自貿區文創改革先行先試效應不斷擴大。“用貿易方式促進文化交流繁榮,是上海的創新舉措。”位於上海自貿區的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運營方負責人任義彪說,“採用‘政府推動、企業運作’模式,基地努力突破文化貿易瓶頸,開辟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徑。”

●小說《繁花》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滬劇《挑山女人》獲中宣部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第十四屆文華獎優秀劇目獎等18個國家級和省部級獎項,主演華雯獲中國戲劇梅花獎。

●第一部3D全景聲京劇電影《霸王別姬》獲2015世界3D電影最高獎“金盧米埃爾獎”。

●上海昆劇團完整“復原”湯顯祖劇作,成為國內唯一有實力演出“臨川四夢”的昆曲院團。

●2016年,上海影院數和銀幕數躍居全國第一,年增長率均達20%。上海擁有影院280家,票房30.37億元,在全國城市中稱冠。

●截至2015年,上海網絡文學佔全國市場份額達90%,網絡游戲佔比超過30%,網絡視聽佔比25%,數字出版產業營業收入超650億元,互聯網金融領域全國第三方支付業務量的60%匯聚上海。

《 人民日報 》( 2017年08月16日 15 版)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