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黑龍江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

現代農業:從種得好到賣得好

記者  方  圓

2017年08月15日07: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無人機植保作業。
  盧偉力攝

慶安縣技術人員查看寒地水稻生長情況。
  孟憲國攝

大馬力農機聯合作業。
  張 偉攝

黑龍江省生態良好、沃野千裡,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陳寶林攝

稻海金黃,田壟無邊。坐擁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的黑龍江,是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糧食戰略后備基地,能產出全國1/4的商品糧,肩負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被譽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龍江糧熟,天下豐足。2016年,黑龍江全省糧食總產1211.7億斤,繼續保持全國首位,實現“十三連豐”,在現代農業發展上勇立潮頭。

糧食產量、糧食商品量均連續5年位居全國第一﹔農村勞動力人均產糧突破6噸,居全國第一﹔全省農機作業綜合機械化率高達95.05%,100馬力以上拖拉機保有量2.96萬台﹔全省水稻智能催芽和大中棚高台育苗實現全覆蓋﹔全省綠色食品認証面積、原料總量、銷售收入均居全國第一﹔化肥、農藥畝均施用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成績面前我們更要保持頭腦清醒”,黑龍江省農委負責人說,全省努力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兩大平原”綜合改革試驗,鞏固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和現代畜牧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延伸產業鏈條,推動傳統種植業向種加銷深度融合發展

“總投資16億元的玉米深加工項目,填補了黑河地區玉米產業鏈深加工空白,在本地就能把玉米‘吃干榨淨’。”在北安象嶼金谷科技生化有限公司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干得熱火朝天,技術總監李洪波說,接下來還有總投資5億元的大豆深加工項目、生產改性大豆濃縮蛋白項目等。

“插根筷子就發芽”,說的就是黑土地的實力。如何把資源優勢變成產業優勢?

黑龍江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強化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載體支撐,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促進三產深度融合,發展農業全產業鏈經濟。堅持總量調控、分布合理、守住環境底線的原則,培育壯大畜牧產業和食品加工業龍頭企業,推進種養結合、農牧一體。重點扶持新建存欄基礎母豬5000頭以上且存欄育肥豬5萬頭以上、年可出欄生豬10萬頭以上的產業鏈長、組織化程度高、牽動能力強的大型生豬項目,提升畜牧業標准化規模養殖水平。以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為基礎,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全省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000家,實現銷售收入3100億元。

調優種植結構,推動種得好向賣得更好發展

“以前我隻會種玉米,來了合作社,手把手教我怎麼種菇娘,不到半年就掙了一萬多塊。”在佳木斯樺川縣梨豐鄉繁榮村菇娘種植基地,村民韓鳳芹一邊在大棚裡除草,一邊興奮地說。繁榮村的村民,過去90%都種玉米,如今大部分已成種菇娘的能手。

和繁榮村村民一樣致富的農民,正在龍江大地不斷涌現。脫離了種玉米的束縛,農民的路越走越寬。

黑龍江加快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在保証糧食綜合產能不降低的基礎上,繼續調減玉米面積,發展鮮食玉米、馬鈴薯等作物,向結構調整要質量要效益。全省種植結構調整任務已落實到縣。

“去年,全省玉米面積減了1900多萬畝,由於‘一減’(減玉米)后邊跟著‘七增’(增大豆、水稻等其他作物),糧食總產量基本沒有減,仍然保持豐年水平,”黑龍江省農委有關負責人說,玉米退出臨儲收購,市場價格由每斤1元錢減到不足0.7元甚至更低,玉米主產區和以種玉米為主的農民減收影響較大,但就全省而言,通過拓寬其他增收渠道,農民人均純收入仍實現了6.6%的增長,不僅打贏了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第一場硬仗,也為全國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積累了經驗、探索了路子。

省農委在北京建設的黑龍江農產品銷售店,年銷售額突破6億元。省政府出台《關於扶持標准化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建設的意見》,重點扶持建設一批“北菜南銷”生產基地,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等市在全國20多個省份建立農產品銷售旗艦店、專營店、社區營銷網點2000余個。省級農業電商平台——生態龍江網入駐合作社和企業1785家,全省各類農村電商主體發展到2.7萬家,交易額突破100億元。

建設綠色農業,推動農業資源可持續發展

在五常市王家屯現代農業農機合作社的有機水田裡,一群可愛的小鴨子漂游在茂密的秧苗之間,剛剛冒頭的野草,被它們踩在泥漿裡不見了蹤影。它們還不時吸食水稻葉片背部的虫卵,糞便也被水稻吸收,待到抽穗時,水稻飽滿,鴨子肥美,二者皆成桌上美味。

“魚稻”“鴨稻”“森林豬”“森林雞”……各類有機食品生產方式層出不窮。依托優良的生態資源,黑龍江穩步發展水稻、大豆和玉米等大宗作物基地,重點建設畜禽和水產養殖綠色有機食品基地,推廣面積達到30萬畝以上,培育出一批有特色、規模大、叫得響、信得過的綠色食品品牌。發揮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和生態優勢,加強農業基礎和生態工程建設,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推進千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和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筑牢綠色發展的生態屏障。加快億畝生態高產標准農田建設,堅持“農畜結合、種養循環、節本增效、綠色發展”,推進綠色生產方式。出台《黑龍江省耕地保護條例》,加強黑土地保護,持續加大農業“三減”力度,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等資源得以綜合利用。

目前,全省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產品2200個,抽檢合格率達99.7%。全省綠色食品省外銷售額超過千億元,產品遍布全國、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

保証持續增收,推進農民創業蓬勃發展

“隨著棚室蔬菜種植面積的擴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我意識到,要想讓鄉親們獲得更高的收入,必須在特色種植上尋求新的出路。”今年51歲的齊彩華,曾經是寧安市蘭崗鎮永政村的一名普通農村婦女,如今已經是一個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還擁有以自己名字注冊的商標“彩華100號”。

農業興促百姓富。近年來,黑龍江深入挖掘農業經營效益,不斷拓寬增收渠道,優化收入結構,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鼓勵支持農民創新創業和勞動力轉移,深度挖掘農業多種功能,發展鄉村休閑度假產業,組織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參與品牌開發和市場營銷,非生產經營性收入比重明顯增加。

全省將農民作為“雙創”的一支重要力量,編印《農民創業政策指導目錄》《農民創業100例》,開辦“新農人創業經”電視專欄,新建農民創業示范基地300個、創建農民創業園區100個。以村黨支部書記、農村經紀人和具有創業基礎的農民為主要對象,廣泛開展農民創業培訓,提升農民創業本領,全年培訓創業型農民1萬人。截至目前,全省農民創業人數達120萬人,實現創業純收入230億元,帶動農民就業238萬人。

《 人民日報 》( 2017年08月15日 11 版)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