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俄羅斯記者 曲 頌
2017年07月28日07: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
![]() |
|
![]() |
|
2015年習近平主席訪問俄羅斯時,專門會見曾在中國東北抗日戰場上浴血奮戰的俄羅斯老戰士及援華專家和親屬代表,向他們致以誠摯問候和良好祝願。
今年,是中俄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成立20周年,俄中友協成立60周年。近日,記者走訪了其中一些代表。讓人感動又欣慰的是:艱難歲月裡與中國結下的那份情誼,不僅深深烙印在這些老朋友心中,並且綿延不斷地傳承下來。
“我的使命,就是講述事實”
採訪葉甫蓋尼·阿巴索夫實在不容易。這位70多歲的老人,身兼莫斯科老戰士委員會中國分委會主席和俄中友協副主席兩職,大部分時間都奔忙在世界各地。冒著大雨在地鐵站短暫停留接受採訪時,他剛從意大利返回。而7月7日,又飛往北京參加有關抗日戰爭的研討會。
阿巴索夫的父親康斯坦丁·阿巴索夫是蘇聯援華飛行員,曾擊落兩架日軍飛機。在1938年7月7日南昌附近的一場激烈空戰中,蘇聯援華志願航空隊雖然擊毀了10架日軍飛機,但自己的戰機也7毀2傷。康斯坦丁·阿巴索夫在跳傘時被日軍擊中,落入鄱陽湖。3天后,他的遺體被當地漁民打撈出來,在往后方轉移時消息中斷,至今仍不知埋骨何處。
在葉甫蓋尼·阿巴索夫老人的臉上,還能明顯看出英雄飛行員父親的輪廓。阿巴索夫多次到訪中國,最近一次是為蘇聯援華志願航空隊事跡展覽揭幕。
阿巴索夫欽佩中國這些年取得的發展,尤其是在2015年,他受邀站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的觀禮台上,看到大閱兵那一幕,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國的強大。
2015年,阿巴索夫與其他17名援華老戰士和家屬代表,一起從習近平主席手中接過紀念獎章。當時有老戰士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習主席親自走到他面前,這個細節讓現場每個人都深受感動。與習主席交流,阿巴索夫更感到了他的謙遜與親切,感受到他帶領中國向前發展的信念與決心。他透露,他們向習主席贈送了一條寫有“習近平與普京”字樣的領帶,希望兩國領導人攜手合作。
這些年,阿巴索夫一直馬不停蹄地奔走於各個城市,忙著“講故事”——講戰爭的慘烈,講英雄的歷史,講和平的重要。他有個心願,要更多地講述蘇中共同抗戰的故事。他說,中國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斗爭從1931年就開始了,從那時起,東北抗聯就在中蘇邊境開展了合作,后來還有了蘇聯遠東方面軍第八十八獨立步兵旅。2016年,阿巴索夫與蘇聯元帥崔可夫之孫等人自費開啟了一段中國之旅,走訪當年蘇聯飛行員戰斗過的城市,在各大學發表演講,並把父親留下的唯一一件飛行員大衣捐贈給了武漢博物館。現在,他正在參與籌備兩國軍事主題博物館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非常期待習主席有機會能撥冗看一看。”他說。
兩年前獲得紀念獎章的18名老戰士代表中,已有6名因高齡去世。“但他們永遠不會離開我們。”作為老戰士代表中的“年輕人”,阿巴索夫還有兩個願望,一是在有生之年找到父親的墳墓,二是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80周年時,自己還能夠向年輕人講述人類歷史最悲壯的那一段故事。
“中國人的信念打動了我”
在伊萬·阿爾希波夫的桌上,有一張特別珍貴的照片。那是爺爺伊萬·瓦西裡耶維奇·阿爾希波夫當年與中國領導人陳雲握手的照片。而爺爺,是當年蘇聯援華專家組總負責人。
阿爾希波夫曾到沈陽,回訪當年蘇聯專家幫助建造的機床廠。看到一位個子瘦小的女講解員,滿懷激情地介紹著工廠制造的新型機床,他受到了震動。這裡的工作人員不僅僅是在工作,還真正相信自己在用雙手創造美好的未來。“中國人的信念打動了我。”2013年,他用爺爺的名字注冊了俄中社會經濟發展基金會,希望能為俄中區域合作與人文交流盡一分力量。
阿爾希波夫告訴記者,自己主持的基金會與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密切合作,上一輩的友誼正在一代一代流傳。他經常看著那張爺爺的合影照片,從中仿佛可以看到上一輩人對自己的期許。
1950年,蘇聯冶金工業部副部長伊萬·瓦西裡耶維奇·阿爾希波夫來到北京,出任蘇聯駐華使館參贊和蘇聯援華專家組負責人,在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中主持了156個項目。這段歷史被西方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技術轉移事件。
阿爾希波夫回憶,爺爺一生都對中國懷有深厚感情,經常提起在中國的往事,常說“咱們去中國吧”。晚年生病,有人從中國給爺爺寄來中草藥,紙包裡有蠍子以及很多不認識的東西。他問爺爺,這麼“可怕的藥”怎麼能喝?爺爺回答,這是中國朋友送來的,是中國人民的傳統智慧,“不會錯!”蘇中交惡時期,爺爺非常痛心,並一直致力於恢復兩國關系。1984年,爺爺突破重重阻礙,再次率團訪問中國,為推動蘇中關系正常化作出貢獻。
阿爾希波夫家族與中國的淵源遠不止於此。他妻子的爺爺曾在中國東北對日作戰,經常給兒孫們講述在中國的見聞。2015年訪俄期間,習主席接見了援華專家及家屬代表,在阿爾希波夫看來,這不僅是一場儀式,還是發自內心的尊重、感激。
阿爾希波夫回憶起自己第一次見到習主席的場景,有些偶然,也很有趣。那是在2014年。“在人民大會堂,我看到習主席走過來,連忙掏出手機想拍張照片,結果手機怎麼都無法啟動。習主席經過時,發現了正舉著手機假裝發短信其實在偷拍的我,很驚訝又忍不住笑了。”阿爾希波夫看到今年習主席再次來訪,兩國領導人越走越近,特別高興,他說“中國有句俗話叫‘遠親不如近鄰’。俄羅斯和中國不但是近鄰,還是友好和睦的鄰居,更是有能力在彼此困難時候相互幫助的仗義鄰居。”
51歲的阿爾希波夫還是一位汽車運動達人,他的基金會與俄羅斯錦標賽、絲綢之路拉力賽等國際賽事緊密合作,發掘了許多優秀青少年選手。他認為,汽車運動不僅新潮和刺激,更是培養規則意識和團結合作精神的土壤。因此,他把汽車運動看作鞏固兩國青少年一代友誼的切入點,也希望給中國汽車企業提供更廣闊的舞台。
正值俄羅斯錦標賽賽季,阿爾希波夫熱情邀請記者去現場看一看,他滿懷深情地說,“我的夢想是,有一天在賽車現場,我身邊也站著中國年輕人。”
“在中國問題上,我立場很堅定”
“一到涉及中國的問題,他們就會痛苦地說:‘薩納科耶夫又來了!’”俄中友協副主席謝爾蓋·薩納科耶夫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調侃自己。
先后擔任過遠東發展部部長助理、羅高壽俄中分析中心主席、俄中經濟貿易合作中心主任等多重職務的薩納科耶夫,多年來一直堅定支持中國、俄中合作。一些俄羅斯官員、學者曾經忌憚中國人會“佔領”地廣人稀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薩納科耶夫勇敢地指出事實:與世界各發達國家相比,俄羅斯的華僑華人數量明顯偏少,大半還聚集在莫斯科,那些顧慮實屬杞人憂天——來的中國人多不是問題,經濟社會環境吸引不了中國人前來才是值得擔憂的問題。
薩納科耶夫對自己的立場理直氣壯,認為自己擺事實、講道理,民眾自然會明白他是否可信。他說,在西方時常妖魔化中國的媒體戰背景下,更要有人為中國說幾句公道話。
薩納科耶夫的“刺兒頭”不止表現在媒體論戰上。2009年,在俄羅斯市場整頓過程中,莫斯科切爾基佐夫斯基大市場涉嫌灰色清關被關閉,數萬華商價值幾十億美元的商品被查封。薩納科耶夫與執法人員進行了一番“斗法”,用自己熟練的法律知識阻止執法人員私自將查封的貨物拉走,減少了華商的損失。
實際上,這位不好對付的“中國通”最初的專業與中國無關。掌握了幾門外語的他,畢業時正趕上蘇聯解體初期的一片混亂,隻能靠銷售從中國販運來的日用品謀生。在事業上升的過程中,他與中國的緣分越結越深,成為中俄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的最初成員之一。兩國友好史上的傳奇人物羅高壽大使更是給他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我的幾本相冊幾乎是羅高壽大使人生最后幾年的傳記,他退休后參加的所有活動幾乎都是和我一起。”
薩納科耶夫多年來一直忙碌在俄中合作的各個領域,在機電商會、地方政府等部門舉辦的招商、洽談會等活動上時常看見他的身影。現在,他又敏銳地看到了“一帶一路”的前景。2013年,擔任遠東發展部部長助理的薩納科耶夫在克裡姆林宮見到了到訪的習近平主席。同年下半年,習主席在哈薩克斯坦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更讓他印象深刻。在薩納科耶夫看來,“一帶一路”絕不僅僅是一條商品運輸的物流通道,還是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延伸和聯系不同文明的紐帶。他非常希望推動俄羅斯積極加入這一偉大進程,讓西伯利亞大鐵路、中俄蒙“萬裡茶道”等歷史悠久的交通走廊重煥生機。
其實,從2008年開始,薩納科耶夫就跟隨俄羅斯共產黨主席久加諾夫的代表團多次訪華並見到習主席。在他眼中,習主席一直是一位強有力的政治家,一位有世界級影響力的領導人,也是一位堅定的共產主義者。薩納科耶夫贊許地說,自從習主席擔任國家最高領導人開始,不但能從新聞中頻頻聽說“大老虎”落馬,他自己也親身感受到,反腐斗爭不是一陣風,而是從根本上改變風氣。
薩納科耶夫建議所有國家的高官都好好讀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認為這能幫助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什麼是國家利益,應該怎樣去維護。薩納科耶夫透露,他目前正在著力打造自己理想中的“絲路驛站”,把目光投向了深受俄中兩國人民喜愛的貝加爾湖。作為貝加爾湖地區發展基金會主席,他認為無論是從地理角度還是社會文化角度,這一地區都是東方與西方相會之處,與中國又有著交通上的便利,加以開發便可以成為俄中兩國貿易、旅游、展會、洽商等活動的中心。他說:“從‘一帶一路’這四個漢字上,我總是能看到一幅非常美好的畫面:一個人帶著另一個人沿著一條大路走向光明的將來。”
圖片說明
圖①:謝爾蓋·薩納科耶夫(左三)在索契市專門為吸引中國游客舉辦的活動上致辭。
本報記者 曲 頌攝
圖②:經典俄語名著《安娜·卡列尼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契訶夫短篇小說選》等,影響了一代中國讀者。
資料圖片
圖③:2016年9月3日,中俄在黑河市友誼宮舉行慶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1周年暨《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15周年文藝演出。圖為中俄演唱家一起合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人民視覺
圖④:伊萬·阿爾希波夫(左五)參加上海自貿區俄羅斯國家館成立儀式。
圖⑤:從上至下分別為:伊萬·瓦西裡耶維奇·阿爾希波夫與陳雲握手的合影、英雄飛行員康斯坦丁·阿巴索夫、蘇聯援華專家組組長伊萬·瓦西裡耶維奇·阿爾希波夫。
資料圖片
制圖:郭 祥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28日 23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