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馨 吳曈
2017年07月22日09: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
嘹亮的軍歌,總會讓人回想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無論是抗日戰爭時期,還是解放戰爭時期,軍歌凝聚著軍魂與軍威,傳頌著永不磨滅的戰斗精神。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八路軍和新四軍英勇抗擊日寇,革命的音樂工作者也直接投入了戰斗,創造了很多弘揚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創作歌曲。在新四軍的歌曲中,由陳毅等集體作詞、何士德作曲的《新四軍軍歌》給人印象最為深刻。”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錢仁平介紹說。
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著我們的姓名﹔孤軍奮斗羅霄山上,繼承了先烈的殊勛。千百次抗爭,風雪飢寒﹔千萬裡轉戰,窮山野營。獲得豐富的斗爭經驗,鍛煉艱苦的犧牲精神,為了社會幸福,為了民族生存,一貫堅持我們的斗爭……
豪邁庄嚴的歌詞,書寫出具有光榮歷史和戰斗傳統的“鐵軍”的英雄氣概,而作曲家在創作中,無論是對歌曲主題富於層次的展開,還是對樂曲富於邏輯的結構上,都成功地表達了內容的要求。
錢仁平說,2015年2月,在鹽城新四軍紀念館參觀調研時,看到了曲作者何士德九十高齡時親筆抄寫並捐贈的《新四軍軍歌》手稿。何士德出生於1911年,2000年病逝於北京,由此可以推斷,這份手稿應該是何士德先生逝世前不久抄寫的。從手稿的筆跡特別是其中的多處涂改,可以看得出,老人家抄寫時頗為費力,但極為認真,一絲不苟。這份手稿有四個方面的信息尤其值得關注:其一,是手稿的力度記號特別是人工重音(比如第二、六小節的弱拍重音)的標注更為詳盡,這對於情緒表達,特別是節奏節拍的形成及其所促成的詞曲結合良好,極為重要。其二,手稿明確標注1=C。而如果按1957年版標注的G,全曲最后高潮且長音則達到bb2,這對作為軍歌以及群眾演唱歌曲的《新四軍軍歌》而言,幾乎是不可能的。其三,手稿第二十四小節第三、四拍中的附點,在公開出版物中大多沒有,而從旋律發展的角度看,有附點則更有變化。其四,手稿的歌詞署名“集體作詞 陳毅執筆”是合適的。
根據當事人的回憶及一些學者的研究,《新四軍軍歌》創作於1939年。這年2月,中共中央副主席、南方局書記周恩來到皖南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視察,新四軍軍部召開歡迎大會。會上,何士德演唱了歌曲《歌八百壯士》。陳毅也應大家要求用法文唱了《馬賽曲》。會后,陳毅很有感慨地說,新四軍應該像八路軍那樣,有一支雄壯的軍歌,讓全軍唱起來,以統一思想認識,統一前進步伐,激勵斗志。他提議創作一首《新四軍軍歌》得到了支持。3月末,陳毅擬成新四軍軍歌初稿。歌詞熱情歌頌新四軍繼承北伐軍第四軍、紅軍第四軍和堅持南方游擊戰爭的紅色游擊隊前后十余年的光榮傳統,取名《十年》。歌詞送達軍部后,在副軍長項英的主持下,軍長葉挺、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軍部秘書長李一氓、軍部宣傳部長朱鏡我等人進行了集體修改,突出東進抗戰和向敵后發展的思想。6月下旬,項英、袁國平、周子昆等同結束戰斗從蘇南返回雲嶺的陳毅就《新四軍軍歌》歌詞又進行了討論、修改,最終定稿,交由教導總隊隊長作曲家何士德譜曲。
何士德很快譜出第一稿,請教導總隊文化隊試唱。袁國平和朱鏡我聽了試唱后,認為曲調流暢、好聽,朗朗上口,但缺乏戰斗性。於是,何士德採用了西洋軍樂的節奏和七聲音階的樂匯,重新創作了第二稿。朱鏡我建議說,歌詞最后一句“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最好重復一遍。何士德在改寫時,覺得光重復一遍還不夠,就重復了兩遍,而且唱的時候,一遍比一遍高。7月1日上午,《新四軍軍歌》在文化隊駐地新村第三次試唱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家認為這首歌曲意志堅強,很有氣魄,表現了新四軍堅決東進抗敵和進軍敵后的精神。《新四軍軍歌》隻用3個多月時間就正式誕生,並廣為傳唱。一位採訪過新四軍的德國記者漢斯·希伯寫道:“我在這裡聽到一支非常流行的歌曲,其中唱道:‘前進,前進,我們是鋼鐵的新四軍!’在敵后的長江下游流域,沒有再比這句響亮的歌詞更受歡迎的了:‘我們是鋼鐵的新四軍。’”
錢仁平還提到,關於《新四軍軍歌》還有這樣一個故事。1949年9月,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確立《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后,在上海的中國唱片公司接到了錄制國歌唱片的任務。10月1日,中國唱片公司趕制的10張特別唱片運達北京,編號為:大中華唱片廠38254。唱片的一面為《義勇軍進行曲》,另一面為《新四軍軍歌》。
《新四軍軍歌》曲調雄渾有力,富有革命激情,許多新四軍老戰士至今仍念念不忘,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秀歷史歌曲之一。軍旅音樂史專家李詩源教授認為,《新四軍軍歌》 “表現出了新四軍的泱泱雄風,塑造出新四軍的英雄形象,抒發了新四軍的萬丈豪情,激發了新四軍的戰斗意志,伴隨著新四軍征戰的步履,傳遍大江南北,鼓舞新四軍及華中抗日軍民英勇奮戰,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22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