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嚴 瑜
2017年07月17日09: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
|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不僅有鮮明的理論觀點、深刻的思想內涵,而且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這些科學方法運用於中國的內政外交之中,取得的成績令世界驚嘆。作為“國際輿論熱議‘砥礪奮進的五年’”系列的最后一篇,本期選取了國際輿論頗為關注的3個關鍵詞:“戰略思維”、“問題導向”、“科學統籌”,討論中國方法帶給世界的啟發。
戰略思維:
高瞻遠矚,應對挑戰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問題專家大衛·蘭普頓撰文稱,在改革開放近40年之后,習近平開啟了新時代的新議程,他所面臨的許多困難一點也不亞於過去。用怎樣的方法應對挑戰?大衛·蘭普頓認為:“成功的領導者必須具有解決時代重要挑戰的戰略眼光。這種戰略眼光能夠凝聚和激勵人民群眾更快地戰勝挑戰。”
事實上,中共十八大以來,無論是推動國內發展,還是建立國際合作,中國領導人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始終令世界矚目。
在2014年8月20日舉行的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習主席在講話中指出:“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判斷得准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
作為新形勢下中共治國理政新思想的總體框架,“四個全面”一直是外媒熱議的關鍵詞。美國《紐約時報》曾刊文指出,從中共十八大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全面依法治國”、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宣示“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清晰展現。
還有一些輿論觀察者則從中國近年來關於區域經濟發展的具體勾畫中,以小見大,窺探並感嘆中國領導人的戰略高度。
201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重點推進“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對此,新加坡《聯合早報》刊文指出,作為中國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三大重點,這三者有的涉及國內市場和資源的整合,有的涉及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整合,是前無古人的大戰略。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也引起廣泛的國際關注。香港《文匯報》援引專家分析指出,該新機構的設立體現出中共新領導層具有強烈的戰略思維和憂患意識,是應對日益復雜嚴峻的國際安全挑戰的重大戰略舉措。
在外媒看來,中國領導人在國際政治舞台同樣善用戰略思維,運籌帷幄。
早在2013年5月,拉美社就關注到,中國新一屆政府在組建短短幾個月內便開始與俄羅斯、坦桑尼亞、南非、剛果、印度、巴基斯坦、瑞士、德國等多國的高層接觸。該社引述專家的分析指出,這似乎表明中國開始進入全面戰略外交的新時代。
如今,這樣的想法在國際社會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聯合早報》引述專家分析稱,已然成型的“習式外交”擁有自己的外交戰略和口號,並且主動提出具體措施來實現這些構想。同時,中國領導人還對外展現了大局觀,表達了與其他國家共同設計規則的意願。
問題導向:
找准症結,對症下藥
強化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這是中共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的一個鮮明特點,習主席在講話中也多次強調這一點。2016年4月,習主席對在全黨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時就強調,要突出問題導向,學要帶著問題學,做要針對問題改。
其實,早在2013年初,一些敏銳的外媒就發現,當時中央領導的一系列講話已經傳遞出空前的緊迫感、憂患意識以及堅定的改革決心。西班牙《國家報》認為,中共領導人深知中國的經濟和政治發展已經到了一個轉折點,必須推行改革。
國際輿論普遍認為,5年來,中國之所以能夠在各個領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能夠發現問題,並且解決問題。
比如治黨。5年來,中國反腐之風勁吹,震動世界。外媒認為,中國鐵腕反腐,正是因為認清問題的根源與危害。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稱,對於中共領導人而言,反腐運動事關中共生死存亡。
韓聯社也在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召開后指出,全會重點強調了“四個全面”的協調推進,其中“全面從嚴治黨”正是體現了對反腐問題的高度重視。
又比如治國。在2015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后,中國政府發布報告稱,“要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打出‘組合拳’”。外媒紛紛表示,中國打響了供給側改革攻堅戰,而這一戰的矛頭直指中國經濟長期存在的痼疾。
美國《華爾街日報》認為,中國領導人通過的新經濟藍圖,重點要解決的正是工業產能持續過剩和房地產市場庫存過高等困擾中國經濟的長期問題。
“為了解決結構性失衡問題,中國最高領導層明確了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補短板、降成本這五大發展著力點。”拉美社認為,正是由於找准問題,推行供給側改革,中國經濟在此后幾年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澳大利亞注冊會計師公會首席執行官亞力克斯·馬利也在澳媒刊文稱:“我在中國看到了一個以堅定決心推進雄心勃勃改革計劃的政府”,“這是澳大利亞可以學習的榜樣”。在他看來,中國經濟從生產導向型向消費導向型的轉變和大規模反腐都值得書寫並得到認可。此外,推動供給側改革,鼓勵創新和提升制造業,這些也都值得關注。而這些成績的背后,正是強烈的問題意識和鮮明的問題導向。
科學統籌:
兼顧內外,普惠全球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全球影響力與日俱增。習主席以戰略思維和全球視野,多次強調“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5年來,中國對於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科學統籌同樣贏得世界點贊。
科學統籌、兼顧內外的方法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尤為突出。
2015年11月,習主席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發表演講時表示,中國願意把自身發展同周邊國家發展更緊密地結合起來,歡迎周邊國家搭乘中國發展“快車”、“便車”,讓中國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周邊。2017年1月,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上,習主席再次表示,中國人民張開雙臂歡迎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
俄羅斯衛星網刊文直言,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比那些發達國家可能的貢獻總和還要高出50%。無論如何,中國都是帶動全球增長的最大動力。
“目前中國自己成為了一輛便車,世界各國都想搭上中國這輛便車。”《聯合早報》也刊文稱,如果說世界經濟的第一次中國機會源於中國的引進來政策,那麼,第二次中國機會則源於中國的走出去戰略。依靠走出去,中國正在成為全球最大的買家和投資資本輸出國,由此將推動世界經濟的再平衡,推動美國與西方國家經濟的再振興。
國際輿論認為,在脫貧“攻堅戰”中,中國同樣不隻關注國內貧困人口的減少,也始終致力於全球減貧事業,貢獻卓越。
《紐約時報》刊文稱,全球極端貧困人口的大幅減少主要應歸功於中國取得的經濟進步。發展中世界的極端貧困人口從1990年的47%變為2015年的14%,完成了“到2015年將全球極端貧困人口比例減半”的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這其中,中國做出了最大貢獻。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格拉齊亞諾也在日前舉行的全球減貧伙伴研討會上稱贊道:“中國在完成自身目標的同時,還使很多國家通過南南合作項目從中國的發展中受益,這一點尤為可貴。”
“一帶一路”倡議,更是完美體現了中國領導人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大局的眼光與行動。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給全世界不同地區的各個國家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共同努力推動共同發展,解決貧困。尤其是推動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這一決定,能夠幫助那些在財政上有困難的國家獲得社會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發展所需要的資金。”老撾國會主席巴妮認為,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內外統籌,能夠幫助這些國家推動減貧發展。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